从海底开采多金属结核可能会导致重大和持久的生态变化——无论是在采矿区,地表沉积物和生活在其中和上面的动物群与结核一起被清除,还是在相邻的海底,采矿中悬浮的沉积物会产生重新分布。
来自MiningImpact项目和德国联邦地球科学和自然资源研究所(BGR)的研究人员对工业原型多金属结核收集器进行了深海(4500米)试验,并分析了悬浮沉积物羽流的扩散及沉积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重新沉积模式。结果表明,收集器后方形成的重力流穿过较陡的海床部分,沿坡向下流动了500米。主要的底流控制着距离监测区域末端4.5公里处的沉积物扩散。在距离采矿巷道50米处记录到的最大悬浮颗粒浓度比环境值高出四个数量级,但随着时间、距离和高度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大部分羽流仍靠近海床,在1米监测高度浓度最高,在50米处达到背景浓度。颗粒快速絮凝后,沉积物迅速大量重新沉积。通过毫米级摄影测量海床重建,可以定量估计采矿巷道旁重新沉积沉积物的厚度约为3厘米,最小侵蚀深度为5厘米。
这项研究为国际海底管理局(ISA)正在制定国际法规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包括监测未来潜在深海采矿作业的最新技术和战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1]。
[1] Monitoring Benthic Plumes, Sediment Redeposition and Seafloor
Imprints Caused by Deep-Sea Polymetallic Nodule M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