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新型二维材料用于多模式肿瘤治疗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11-14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研究组和杨蓉研究组在二维材料用于多模式肿瘤治疗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Versatile BP/Pd-FPEI-CpG Nanocomposite for "Three-in-One" Multimodal Tumor Therapy为题,发表于Nano Today, October 2022, Vol. 46, 101590。
    纳米催化疗法作为一种新型肿瘤治疗策略已引发广泛关注。 通过纳米材料模拟生物酶的催化过程,将肿瘤部位过表达的H2O2原位转变为活性氧(ROS)自由基进而引发肿瘤细胞凋亡,可降低传统疗法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然而,由于肿瘤微环境中H2O2浓度一般较低,而肿瘤有着多样性、复杂性和异质性,单模态纳米催化治疗效率往往较为有限。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多模式综合治疗策略以增强抗肿瘤效果。如何有效整合多模式肿瘤疗法并深入阐明其协同机制,是肿瘤治疗领域一个十分关键而又极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

    二维黑磷(black phosphorus, BP)纳米片是一种新兴的类石墨烯层状材料,表现出很多独特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效应,如高的表面积、生物可降解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光热和光动力效应。钯(Pd)纳米片是另外一类性能独特的二维材料,具有高的比表面积,表面具有的大量配位不饱和金属原子使其表现出高效的催化活性(包括类酶催化活性)。同时,Pd片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光热效应,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很广的应用前景。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研究员、杨蓉研究员和蔡双飞副研究员等人合作构建了基于黑磷/钯纳米片的多功能二维纳米平台,提出了一种融合光热/光动力/化学动力模式的肿瘤治疗“三合一”多模式创新策略。

    采用液相法剥离制得黑磷片,通过室温原位还原过程在黑磷片上形成二维Pd纳米结构。P原子可同时作为Pd原子的支撑位点和Pd生长的配体,同步辐射实验证实了Pd-P配位键的形成。改变Pd/P投料比,利用BP片的空间/电子效应还可有效地对Pd片尺寸进行裁剪。通过强界面Pd-P相互作用,异质结构的纳米片在肿瘤微环境中表现出增强的级联酶活性,通过类过氧化氢酶特性、类氧化酶特性催化作用产生足够的活性氧 (ROS) 作为治疗性物种,包括超氧阴离子(O2•−)和单线态氧(1O2)。Pd的加入也提高了黑磷片原有的光热特性。此外,通过氟代聚乙酰亚胺功能化和负载胞嘧啶-磷酸鸟嘌呤作为免疫佐剂,这种独特的二维异纳米平台的功能进一步扩展,显著提高了对肿瘤的治疗效果。本工作为设计多模式肿瘤治疗平台提供了新思路。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伏钊博士和倪东齐博士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陈春英研究员、杨蓉研究员和蔡双飞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广东高水平创新研究机构等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748013222002183


    BP/Pd-FPEI-CpG纳米平台用于光热/光动力/化学动力治疗的多模式肿瘤治疗法示意图

  • 原文来源:http://www.nanoctr.cas.cn/zytp2017/202210/t20221020_6535918.html
相关报告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二维材料范德华界面力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万勇
    • 发布时间:2021-11-26
    •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张忠研究员、刘璐琪研究员团队在范德华界面力学行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Elastocapillary cleaning of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 interfaces”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12, 5069,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5302-2)。 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具有优异的力、电、光、热等物性。通过逐层堆垛组装构筑的范德华同质/异质结体系可进一步拓展其性能,如特定角度堆叠的双层转角石墨烯表现出超导、超滑等物理力学行为。由于二维材料的大比表面积特性,在构筑范德华同质/异质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夹杂空气中水分子等杂质并聚集形成微纳米尺度鼓泡。一方面受到污染的范德华界面预期会显著降低微纳米器件的性能。另一方面,这种微纳米尺度鼓泡具有高压、限域、大变形等特征,为二维材料应变工程、高压化学、限域催化、电镜下液体池等多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契机。因此,如何克服鼓泡污染实现范德华界面原子级洁净、鼓泡应变大小及分布、压差等因素是二维材料制备、转移、物性测量及应用中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 针对同质/异质范德华材料界面力学行为难于测量与表征这一难题。研究团队提出角度可控范德华同质/异质结构筑新策略,实现了转角双层石墨烯制备(ACS Appl. Mater. & Interfaces, 2020; 12(36): 40958-67)。该工作中,研究团队借助侧向力显微镜技术表征转角石墨烯莫尔云纹,实现了对范德华界面洁净度的可视化表征。借助毛细力辅助转移技术引入水、乙醇等介质构筑了纳米级液泡。在弹性能和界面能竞争机制下纳米液泡呈现几何自相似性,具有特定弹性毛细参数。在探针力的激励下石墨烯范德华界面表现出自清洁现象;得益于液泡的边缘失稳,相邻液泡间发生“长程”作用诱导纳米液泡发生自发融合。研究揭示了不同于传统奥斯特瓦尔德熟化机制下二维材料弹性能对融合过程的影响和贡献。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微孔鼓泡实验技术,进一步研究了预张力对弹性毛细参数和液泡间“长程”相互作用影响及调控,相关机制得到分子动力学模拟支持和验证。 张忠研究员课题组长期致力于低维微纳米材料及结构力学行为研究,在该领域有着深厚的研究经验积累。通过自主搭建的微纳米尺度鼓泡技术-原子力显微术-显微拉曼光谱联用测试表征技术平台,近5年先后实现了双层石墨烯层间范德华界面可控剪切变形与界面剪切应力测量(Phys. Rev. Lett. 2017);揭示界面强弱差异对微纳米尺度鼓泡应变分布及大小的影响,提出预测纳米尺度不同形状鼓泡应变大小和分布的理论解(Phys. Rev. Lett. 2018,封面);实现了纳米级厚度二维材料弯曲刚度实验测量。由于层间范德华界面剪切变形和滑移影响,材料本征力学参数弯曲刚度和杨氏模量表现为独立力学参量,传统薄板理论中弯曲刚度与厚度关系不再适用(Phys. Rev. Lett. 2019, 封面);并对以上研究成果在应变工程、纳米复合材料等领域的影响进行了评述,揭示微纳米尺度界面力学在多学科领域研究中的重要影响(Adv. Mater. 2019, Compos. A 202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国家纳米中心联合培养侯渊博士、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戴兆贺博士、清华大学张帅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分子动力学模拟由清华大学冯诗喆博士完成。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刘璐琪研究员、张忠研究员,清华大学李群仰教授、徐志平教授为该工作的通讯作者。该系列工作先后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重大和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5302-2。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单原子酶用于肿瘤催化治疗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11-11
    •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研究组和杨蓉研究组在单原子纳米酶用于肿瘤催化治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Tumor-Microenvironment- Responsive Cascade Reactions by a Cobalt-Single-Atom Nanozyme for Synergistic Nanocatalytic Chemotherapy为题,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2,61, e202204502)。 近年来,基于肿瘤微环境(TME)响应产生活性氧(ROS)的纳米催化疗法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纳米材料模拟酶(简称纳米酶)有着多种表面构象和晶体结构,以及不均一的元素分布,因而衍生出复杂的催化机制,对提升其类酶活性和特异性带来重大挑战。如何合理设计和有效模拟生物酶的活性位点和空间构象,仍然是一个非常关键而极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 单原子纳米酶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类纳米酶,具有可设计的几何结构和电子配位、独特的量子尺寸效应和最大限度的原子利用效率,为桥连纳米酶和天然酶创造了重要机遇。受天然酶结构启发,人们通过模拟其金属-Nx活性单元,陆续开发出一些仿生单原子纳米酶。其中,以TME过表达的H2O2为反应底物,这些单原子纳米酶通过芬顿反应可产生羟基自由基等活性氧物种。然而,由于肿瘤组织H2O2浓度有限,迫切需要探索高效产生ROS的新型化学反应路径。 Co是一种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广泛存在于维生素B12(钴胺素),该中心Co离子与四吡咯咕啉环配位,具有参与制造骨髓红细胞、防止恶性贫血和保护大脑神经系统等功能。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研究员、杨蓉研究员和蔡双飞副研究员等人合作研发了一种通过Co单原子纳米酶启动级联酶促反应进行肿瘤催化治疗的新策略。这种纳米酶由氮掺杂的多孔碳负载Co单原子(Co-SAs@NC)组成,有着比表面积大、高度分散的原子位点和Co-N配位结构等优势。在级联催化反应中,它首先发挥类似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将肿瘤细胞内源性H2O2分解产生O2,随后表现类氧化酶(OD)活性,将O2还原成超氧阴离子(O2•−)自由基,引发肿瘤细胞凋亡。进一步与化疗药物(阿霉素)联用,显著增强了抗肿瘤效果。 该材料通过配位-热解-腐蚀过程制备得到,并用球差电镜、同步辐射等表征技术证实了其单原子结构。 Co-SAs@NC显示出高效的类CAT活性,其分解H2O2产生O2的表观活化能由Arrhenius方程测定为34.1 kJ mol-1,低于氮掺杂的多孔碳负载的Co纳米颗粒(43.1 kJ mol-1)、过氧化氢酶(46.4 kJ mol-1)和H2O2热分解需要的能量(210 kJ mol-1)。同时,其具有较宽的温度使用范围(30-75 oC)和可回用能力。通过米氏方程考察其稳态动力学,发现其催化常数(kw)高于很多已知的CAT模拟酶。更为独特的是,在级联催化反应中,Co-SAs@NC能有效激活类似CAT催化所生成的O2而发生类似OD催化,导致产生O2•−作为关键活性氧物种,同时可抑制类似过氧化物酶(POD)活性。DFT计算结果表明,O2比H2O2在Co-N4位点有更低的吸附能(-0.81 eV vs. -0.32 eV),这种优先的O2吸附及其活化造成O-O键长拉伸(从1.20Å到1.29Å),最终使得材料对OD催化表现出出色的特异性。稳态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其类OD活性高于很多单原子纳米酶和传统纳米酶。 细胞毒性实验、ROS荧光、流式细胞术等实验结果表明,Co-SAs@NC在pH=6.0的酸性环境下,由级联反应产生大量的O2•−自由基,联用阿霉素后,这种协同的纳米催化化疗对小鼠乳腺癌生长表现出了显著的抑制效果(92%)。HE染色和小鼠生化指标测试结果显示,主要组织器官没有明显损伤, Co-SAs@NC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基于Co单原子纳米酶的纳米催化化疗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肿瘤治疗策略。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蔡双飞副研究员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刘佳明博士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陈春英研究员、杨蓉研究员和蔡双飞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广东高水平创新研究机构等项目的支持。   图. Co-SAs@NC启动肿瘤微环境响应的级联反应用于肿瘤催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