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oV-OC43感染和活小鼠中枢神经系统治疗的非侵入性生物发光成像。》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 张虎
  • 发布时间:2019-11-26
  • 人冠状病毒(HCoV)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并具有神经侵袭能力的重要病原体。然而,关于冠状病毒在体内的动态感染过程知之甚少,目前还没有用于预防或治疗HCoV感染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在这里,我们验证了具有不同遗传背景(C57BL / 6和BALB / c)的小鼠中表达海肾荧光素酶(Rluc; rOC43-ns2DelRluc)的报道型HCoV-OC43菌株的复制能力和致病性。此外,我们在鼻内或脑内接种rOC43-ns2DelRluc后,通过活BALB / c小鼠的中枢神经系统(CNS)监测了HCoV-OC43的时空进程。我们发现鼻内接种后,rOC43-ns2DelRluc对乳鼠具有致命性,并且在感染rOC43-ns2DelRluc的小鼠的大脑和脊髓中检测到病毒滴度和Rluc表达。而且,在感染传播到BALB / c小鼠的脊髓之前,最初通过无创生物发光成像在大脑中观察到病毒复制,这与其在CNS中的向性相一致。此外,Rluc读数与HCoV复制能力和蛋白质表达相关,从而可以定量活小鼠的抗病毒活性。此外,我们验证了氯喹在体内强烈抑制rOC43-ns2DelRluc复制。这些结果为HCoV-OC43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时空分布提供了新的见识,我们的方法为评估抗病毒疗法治疗活小鼠神经侵袭性HCoV的有效性提供了极为敏感的平台。

  • 原文来源: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1705922
相关报告
  • 《细胞外囊泡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苑晓梅
    • 发布时间:2019-11-27
    • 抽象 细胞外囊泡,包括外泌体和微囊泡,在神经系统的活动中起着基本作用,参与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并提供中枢神经系统与所有身体系统的相互作用。在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神经元将有毒物质包装到囊泡中并将其释放到细胞外空间,从而导致错误折叠的神经毒性蛋白扩散。神经元来源的细胞外囊泡的含量可能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变化,而细胞外囊泡分子含量的分析有助于诊断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非侵入性方法的发展。由于神经元起源的细胞外囊泡穿过血脑屏障的能力,因此它们可以从各种生物流体中分离出来。如今,已经充分证明了参与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理的几乎所有有毒蛋白(特别是α-突触核蛋白,tau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1,FUS,富含亮氨酸的重复激酶2)以及某些突触蛋白的诊断潜力。特别注意主要与细胞外囊泡相关的细胞外RNA,这在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作和发展中很重要。取决于亲代细胞的类型,细胞外囊泡可能具有不同的治疗特性,包括神经保护性,再生性和抗炎性。由于纳米尺寸,生物安全性,穿越血脑屏障的能力,靶向递送的可能性以及缺乏免疫应答,细胞外囊泡是用于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和药物递送的有希望的载体。大脑。这篇综述描述了使用细胞外囊泡诊断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现代方法。
  • 《中枢神经系统HIV感染的治疗》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17-01-17
    • 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治疗HIV阳性患者疗效良好,同时也对中枢神经系统 (CNS)有效,这意味着HIV相关的痴呆症现在已经不再是罕见的病症。不过,大量的患者表现出神经认知障碍,者可能对他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虽然HIV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已经明确,但仍没有预防和管理的可靠的建议。本篇文章讨论了药物向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的渗透情况以及高/低分区暴露相关的临床后果。我们也讨论了针对目前已知机制的潜在的干预措施。此外,也简要讨论了辅助疗法和干预措施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艾滋病毒感染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要多学科交叉治疗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