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falin 通过抑制 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抑制三阴性乳腺癌干细胞生长》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脑科学
  • 编译者: 蒋君
  • 发布时间:2025-07-30
  • 三阴性乳腺癌 (TNBC) 是一种侵袭性乳腺癌亚型,死亡率高且靶向治疗有限。TNBC 干细胞 (TNBCSC) 有助于肿瘤侵袭性、转移和治疗耐药性。靶向 TNBCSC 是改善患者预后的一种有前途的治疗策略。本研究探讨了丁法二烯内酯-丁法林、丁磷他林和西诺丁磷脂林对TNBCSC生长的抑制作用。其中,蟾蜍表现出最强的抗增殖活性。我们使用体外和体内模型进一步检查了丁甲林对 TNBCSC 自我更新、细胞周期调节、细胞死亡和 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的影响。Bufalin 在体外肿瘤球测定中有效抑制了 TNBCSC 的自我更新,并在体内 HCC1937 TNBCSC 异种移植脉络膜 (CAM) 模型中显着减少了肿瘤生长。Bufalin 通过下调关键调节蛋白(包括 c-myc、细胞周期蛋白 D1 和 CDK4)诱导 G0/G1 期细胞周期停滞。它还通过核片段化、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和半胱天冬酶激活促进内在细胞凋亡。此外,蟾蜍下调关键的 CSC 标志物,例如 CD133、CD44、ALDH1A1、Nanog、Oct4 和 Sox2。值得注意的是,蟾蜍通过降低β-连环蛋白 mRNA 和蛋白质表达来抑制 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导致 Wnt 信号传导的下游靶标 EGFR 下调。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蟾蜍是一种有效的化疗剂,能够通过抑制 Wnt/β-连环蛋白信号传导靶向干性、增殖和细胞凋亡来抑制 TNBCSC 生长。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丁法林作为 TNBC 治疗的潜在治疗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理由。
  • 原文来源:https://www.jmb.or.kr/journal/view.html?doi=10.4014/jmb.2503.03002
相关报告
  • 《新型NSC小分子抑制剂与阿霉素联合通过代谢重编程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的增殖》

    • 来源专题:生物医药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23-04-24
    • 由于缺乏明确的分子靶点以及TNBC细胞的高度侵袭性和增殖性,治疗三阴性乳腺癌 (TNBC)一直具有挑战性。由于患者复发率高,目前针对TNBC的治疗几乎没有前景。因此,迫切需要针对TNBC的新型有效疗法。发表在杂志Oncogene上题为“A combination of novel NSC small molecule inhibitor along with doxorubicin inhibits proliferation of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hrough metabolic reprogramming”的论文报告了一种新型小分子抑制剂(NSC33353),该抑制剂对TNBC细胞具有强效抗肿瘤活性。研究人员使用2D和3D细胞增殖试验测定了这种小分子抑制剂的抗增殖作用。在这些试验中, NSC33353显著降低了TNBC细胞的增殖。使用蛋白质组学、下一代测序(NGS)和基因富集分析,研究人员研究了TNBC细胞中受该化合物影响的全局调节途径。蛋白质组学数据表明,存在显著的代谢重编程,会影响糖酵解酶和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的能量。随后,使用代谢(海马)和酶分析,验证了蛋白质组学和NGS分析结果。最后,研究人员在体外展示了该小分子的抑制和抗肿瘤作用,并在体内证实了其抑制活性。阿霉素是治疗TNBC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对该药物的耐药性一直是一个主要问题。研究表明,NSC33353与阿霉素联合用药协同抑制了TNBC细胞的生长,这表明NSC33353增强了TNBC对阿霉素的敏感性。
  • 《ACS Nano | 上海药物所构建三元协同纳米粒攻破三阴性乳腺癌的免疫抑制网络》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9-12
    •  在肿瘤微环境中,以肿瘤细胞和抑制性免疫细胞为节点构成了复杂的免疫抑制网络,各节点之间的信号传递由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代谢产物介导。不同的免疫抑制细胞如髓源抑制细胞(MDSC)、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和调节性T细胞(Treg)之间相互促进,并抑制NK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免疫疗法已在临床上用于治疗三阴性乳腺癌,但由于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代偿调节和药物的非靶向分布,使免疫疗法的效果仍非常有限。   基于上述背景,2023年9月1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亚平课题组在ACS Nano发表了题为“Breaking tumor immunosuppressive network by regulating multiple nodes with triadic drug delivery nanoparticl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构建了具有级联酸敏感的三元协同纳米粒,其可同时重编程TAM、抑制MDSC和阻断PD-1/PD-L1通路,以TAM、MDSC、CD8+ T细胞为直接调节靶点,利用瘤内免疫网络的串扰实现对NK细胞、树突状细胞和Treg的间接调节,从而全面激活固有和适应性抗肿瘤免疫应答。   研究人员首先合成了pH敏感的两亲性聚(β-氨基酯)衍生物,并用其构建了共递送MDSC抑制剂恩替诺特(ENT)和PD-1/PD-L1抑制剂BMS-1的胶束(BEM)。随后,将BEM与清道夫受体A(SR-A)的配体硫酸葡聚糖(DXS)通过静电吸附形成复合纳米粒BEN。BEN具有级联酸敏感性,即在pH 7.4时稳定、pH 6.8时DXS外壳脱落、pH 5.5时胶束解离。  研究发现,BEN可以实现有效的CAPIR(循环、蓄积、渗透、摄取、释放)过程。带负电的BEN在体内血液循环中保持稳定,有效延长药物半衰期,并通过被动靶向作用在肿瘤部位蓄积。在肿瘤弱酸性微环境中,DXS从BEN上解离,阻断TAM上的SR-A并诱导其向促炎的M1型分化。暴露出的BEM带正电,有利于瘤内渗透和细胞摄取,在溶酶体的酸性环境中,载体聚合物由两亲性变成亲水性,从而导致BEM解离,释放出BMS-1和ENT以阻断PD-1/PD-L1和抑制MDSC。   此外,在三种免疫调节药物的协同作用下,BEN重塑了肿瘤免疫微环境,提高瘤内巨噬细胞M1/M2比例、NK细胞数量和CD8+ T细胞数量,下调MDSC和Treg,有效激活固有和适应性抗肿瘤免疫反应,并诱导抗肿瘤免疫记忆,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转移和复发。 上海药物所博士研究生颜雯璐为第一作者,李亚平研究员、尹琦研究员及临港实验室郎天群博士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扬帆计划”等项目的资助。张江实验室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和上海药物所冷冻电镜研究中心也在实验中予以支持。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3c03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