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生物制药融资惨淡,投资人仍看好哪些领域?》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0-25
  • 本文内容转载自“ BiG生物创新社”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q_ABujVM-1RvdJTTaAIhAQ

    2023年10月22日,BiG生物创新社发表对近两年生物制药领域融资表现的看法,以下全文转载。

    2023年上半年,生物制药行业内生物技术融资比去年同比下降了约 30%(汇丰创新银行生命科学与医疗保健团队公布的一份报告)。

    交叉投资者大多在 2023 年上半年放弃生物制药领域(交叉投资者通常指的是那些在不同阶段的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的机构或个人。这些投资者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类型的资产或资本,而是跨足不同领域和资本市场,以寻找投资机会)。这些投资者曾是 2018-2021 年高价 B 轮和 C 轮融资的领投者,大部分针对早期临床前交易(B/C轮次融资规模很大,通常为 8000万至1.5 亿美元,在融资后六到九个月内上市)。然而由于IPO市场的下滑,交叉投资者现在基本上已经转为谨慎观望状态,因此生物制药行业的整体投资有所下降。B/ C轮交易由传统风险投资者领导,这可能意味着其他类型的投资者,诸如战略投资者或公共市场投资者,减少了他们在B/C轮次中的投资。除此之外,B/ C 轮次的交易规模和公司估值较以往也出现缩水情况,这可能意味着投资者对于生物制药公司的投资金额和估值要求更为谨慎,或者市场条件不再支持较大规模的投资。

    相较于为首次公开募股增强财务状况,投资者现在更关注生物制药公司的临床研究进展。这意味着投资者更注重公司的候选药物在临床试验中的表现,而不仅仅是公司的财务状况。新的投资者通常要求提供临床数据,并在估值方面施加较大压力。因此,等米下锅的生物技术公司就需要筹集内部资金,有可能会选择削减员工或者重新优化资产开发的方式,以期筹集资金并获取令投资者满意的临床数据。生物技术领域早期阶段投资下降的趋势,迫使许多公司依赖内部支持或采取其他策略来维持资金流动。

    尽管投资环境趋向于紧缩,但仍有部分公司成功获得了数亿美元的资金。例如 2022 年 8 月,当时 Karuna Therapeutics 在公布了治疗精神分裂症药物KarXT的 III 期试验数据后,筹集了 8.625 亿美元的资金。这恰好凸显了上文提及的融资趋势,即投资者希望看到良好的数据,尤其是后期数据,几乎就是高额融资的保障。Argenx 今年7 月份公布了其产品 VYVGART Hytrulo (efgartigimod alfa/hyaluronidase-qvfc) 针对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的II 期数据。该药物已获得 FDA 批准,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症肌无力,它对CIDP的良好数据使argenx通过在美国和欧洲发行超过 200 万股全球股票筹集了约 11 亿美元资金。

    2022年融资表现

    过去一年,从生物制药公司融资表现的角度来看,算得上是环境艰险的一年。2022年生物制药公司融资总额为541亿美元,较2021年下降54%。仅完成35起首次公开募股,融资额为48.5亿美元。生物技术公司通过后续发行筹集了200亿美元,而公开和其他融资筹集了 140 亿美元,私人风险投资 (VC) 融资筹集了190亿美元。虽然报告的 2022 年生物合作交易价值创下历史第二高,但交易数量却是 2018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2022年的生物技术公司在融资方面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整体融资量较2021年降低了54%:其中首次公开募股骤降了94%,风险投资下降了29%。2022年的总融资量(541亿美元),相对于过去五年的平均融资870亿美元,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在过去的一年里,多家生物制药公司关闭、缩减规模、变更战略,大量员工失去了工作。许多上市公司的股价受到严重打击。2022 年完成的首次公开募股数量也较往年出现了下跌。生物技术股票 XBI 指数 2022 年收盘下跌 27%,而标准普尔 500 指数则下跌 20%。2022 年第四季度的生物技术融资额与上一年相比下降了 50% 以上。

    2022 年末到现在,生物制药行业揪心的问题之一是《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这项法案对于立项决策可能产生深远影响。虽然具体的效应尚需时间检验,但很多公司都需要调整策略来应对 IRA 的影响。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小分子研发与生物制剂的估值和决策都会受到影响。许多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分子研发的投资将会下降,因为九年时间不足以收回药物开发的投入。

    未来生物融资热点领域

    生物制药领域比较吸引投资人关注的领域包括:

    GLP-1 激动剂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药物

    Novo Nordisk的semaglutide和Eli Lilly的tirzepatide所获得的巨大追捧,已经令人憧憬1000亿美元的庞大减肥药市场了(Morgan Stanley的预测是2030 年500亿美元)。在减肥机制不断涌现,减肥数据不断被刷新的同时,投资者们也对这个领域充满了巨大的期待。

    Structure Therapeutics 上周发布了他们的减肥候选药GSBR-1290令人激动的1b临床数据,他们的股价随即闻风而动地飙升了70%。分析师认为,Structure的候选药将对Wegovy和Mounjaro带来实质性的冲击(尽管它目前仍只是处于1期阶段),因为GSBR-1290的递送方式将是口服。Structure发起的私募融资已经获得了3亿美元。

    神经退行性疾病

    尽管投资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的风险相当高,但投资者的兴趣却并没有出现任何衰退。同时,FDA在这个领域内的监管策略所表现出的灵活性,也增强了投资者们的信心。例如Biogen 2021年获批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 Aduhelm就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但仍然最终上市。人们对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的兴趣日渐高涨,这是由该领域未满足的医疗需求所激发的。

    今年 4 月,FDA 批准 Biogen 和 Ionis 的 Qalsody 作为第四种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 的疗法,尽管此前报道的 III 期疗效数据为阴性。这款标签价格14230美元的药物的上市,再次验证了FDA扶持此类药物上市的倾向,也因此撩拨了投资者们的投资欲望。

    自免疫和炎症疾病药物

    药王之王修美乐的历史,足以证明自免疫疾病和炎症药物的吸金能力。看看修美乐们针对的适应症的范围,你就不会怀疑他们的神通广大。修美乐最初被批准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但后来被批准用于治疗 10 多种疾病,巅峰时期的年销售额达超过 200 亿美元(2022年全球销售额212亿美元)。如果能开发出一款自免疫药物,它拥有有一个核心作用机制,并且可以治疗多种疾病,那么开发商就可能面对滚滚而来的销售额。

    Acelyrin 就是这样一家专注于免疫学的生物制药公司,他们在今年5 月份的 IPO 中筹集了 6.21 亿美元。Acelyrin管线中的Izokibep (anti-IL-17A) 已经在三项研究中(化脓性汗腺炎、银屑病关节炎、葡萄膜炎)达到了3期阶段。

    癌症药物

    大量未满足的医疗需求以及大量潜患者群体,这就是癌症药物永远是医药领域热门的原因。癌症是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默沙东 Keytruda (pembrolizumab)针对多种癌症适应症,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头颈癌、霍奇金淋巴瘤、尿路上皮癌、胃癌、食管胃交界处癌等,还有很多癌症研究仍在开发之中。2022 年Keytruda的全球销售额达 209 亿美元,已经逼近了修美乐的212亿美元,并且很有可能在2023年底登上药王宝座。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q_ABujVM-1RvdJTTaAIhAQ
相关报告
  • 《净利“腰斩” 数据略显惨淡 化石能源风光不再?》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4-01
    • 近日 ,国内三大油气央企分别发布2020年财报。中国石化营收最高,为2.11万亿元,同比下降28.8%;中国石油紧随其后,营收1.93万亿元,同比下降23.2%;中国海洋石油营收最少,为1554亿元,同比下降33.4%,降幅在“三桶油”中最大。 净利“腰斩” 数据略显惨淡 财报显示,净利润方面,中国石化实现净利329.24亿元,同比减少42.9%;中国石油实现净利190.06亿元,同比减少58.4%;中国海洋石油实现净利249.56亿元,同比减少59.1%,其净利润在“三桶油”中同样降幅最大。 经计算,“三桶油”2020年合计营收约4.2万亿元,累计净利768.86亿元,平均日赚约2.1亿元;而2019年“三桶油”合计实现净利润1643.18亿,日赚约4.5亿。相较2019年,“三桶油”2020年净利润降幅超53%。 对于这样的成绩,“三桶油”在财报中均提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其的影响。 2020年,国际油价先抑后扬,呈深V形走势。自3月起,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加之沙特宣布增产、降价,国际油价进入暴跌模式,原油市场出现了难得一见的“负油价”,4月20日,WTI原油一度跌至-37.63美元/桶。随着主要产油国减产执行情况良好,主要经济体陆续放松新冠肺炎疫情限制措施、重启经济,国际油价触底回升。年末,随着新冠疫苗研发获得成功并相继在各国推广使用,国际油价继续走高,年底布伦特油价收于51美元/桶。纵观2020年,布伦特原油均价每桶43.21美元,同比下降33%。 与此同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出现罕见的触底,迎来“地板价”。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梳理,从3月油价跌至“5元时代”后,共经历6次搁浅,时间长达3个月+10天,直至6月国际原油价格回升,才迎来2020年第一次油价上调。 化石能源风光大减 “三桶油”路在何方 诚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影响油气企业业绩的“黑天鹅”。但其背后是隐藏了10年之久的成品油消费量增幅的逐年下滑。 据界面报道,2010年,中国成品油消费量达2.3亿吨,增速超过11%,创2005年28%增速之后的又一高点。同年,中国石油利润同比大增35.4%,达到1400亿元;中国石化利润首次突破700亿元,次年升至717亿元,至今仍是利润巅峰。 此后,国内成品油消费量增幅开始一路下滑,进入中低速增长期。受此影响,“三桶油”净利整体处于走跌态势,2016年-2018年间呈现阶段性上扬,进入2019年再现跌势。2019年,除中海油因低成本优势实现利润增长15.9%外,中国石油净利同比下滑了13.9%、中国石化下滑了8.7%。 以“三桶油”为代表的油气企业,未来路在何方? 去年9月,我国提出,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长远而言,全球对碳排放的高要求越来越迫切,我国也明确了碳中和目标和路线图,未来全世界的石油消费会相对减少,从而颠覆传统石化产品供应商的生存条件,其估值也必然因此而受压。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表示,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呈现波浪式迁移,未来消费低迷、总需求走弱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石化行业面临着极其艰巨和繁重的任务”。 对“三桶油”为代表的油气企业来说,绿色能源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东帆石能源咨询公司董事长陈卫东撰文指出,中国油气行业规模巨大,转型需要巨大的投资、创造新的巨大转型空间,以及相当长的时间。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李福龙在30日国新办发布上表示,国家能源局正在研究拟定“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和分领域能源规划,把发展非化石能源,推动能源低碳转型放在突出位置。而“三桶油”对于低碳能源布局业已展开,这是未来15年最现实的转型路径,也是“碳中和”对油气企业提出的最终要求。 在29日举行的中国石化股份公司2020年度业绩发布会上,中国石化董事长张玉卓透露,中国石化将统筹转型升级与减碳进程、结构优化与碳排放控制,把氢能作为公司新能源业务的主要方向,“十四五”期间将规划建设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将优化提升油品销售网络,加快打造“油气氢电非”综合能源服务商;大力发展可降解材料、高端聚烯烃、高端合成橡胶,在新材料发展方面实现大突破。力争比国家目标提前10年,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新贡献。 中国石油则表示,2021年将着力发展主营业务,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注重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继续深入开展提质增效。力争到202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2050年左右实现“近零”排放。中国石油董事长戴厚良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将继续做强做优油气主营业务、积极拓展非化石能源、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及新业态,构建多能互补的新格局。 而中海油在2020年已开始顺应能源转型大趋势,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中海油方面表示,未来几年将不断地加大海上风电的投资力度。原有每年3%-5%的投资比例将有所提升,未来争取将每年投资5%以上用于风场资源获取。此外,还将积极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实施渤海湾岸电工程等,助力绿色低碳生产。 谈“化”不再色变 石化行业迎来新机遇 经历了市场环境最具挑战性的2020年,进入2021年,全球经济稳步复苏,主要经济体刺激政策带来利好,都有利于市场供需再平衡。 世界银行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达到4%。国际油价稳步回升,布伦特油价已经回升至每桶60美元上方。然而,未来国际油价走势仍存在不确定性,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 与此同时,在碳中和目标下,商业生态随之发生变化,“三桶油”生存空间正被挤压。从能源品类上看,油气正经受着光伏、风电、氢能等低碳能源的冲击,越来越多的能源新贵冲击着石油“大佬”的地位。 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庞广廉看来,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巨大不确定性,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面临重构,需求结构发生大幅改变,同时,全球石油化工产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乙烯、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化工品都是重要的石油产品,涉及纺织、塑料、制药和化妆品等诸多行业,被业内认为是原油的重要转型方向。 “‘三桶油’最好的弯道超车机会,在绿氢和高端化工领域。”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认为。 事实证明,过去一年,在应对处置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消毒剂、口罩、护目镜、塑料包装等化工产品的需求激增,化工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以往谈“化”色变的社会舆论得到了初步扭转,为化工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只要石化行业把握机遇,主动作为,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必将重构全球石化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中国一定会及早实现从石化大国到石化强国的蝶变,”庞广廉这样说。
  • 《2017年生物制药的研发突破》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01-05
    • 生物药物与传统化药在研发和生产中存在的很大的差异,生物药物通常指由多肽或者蛋白构成的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等,其合成场所为活体细胞,包括原核表达系统(大肠杆菌、乳酸菌、芽孢杆菌等),真核表达系统(酵母系统、昆虫系统)和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CHO细胞、CHO-K1SV细胞、CHO-S细胞、HT-1080细胞、HEK293细胞等),这些菌体与细胞的生产环境与生产过程需要准确的分析与量化,因此工程菌与工程细胞的生长过程的精准分析技术对于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目的产物的产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工艺领域,罗氏推出的Cedex Bio新一代生物过程分析系统,能够用于菌体或细胞的代谢物、底物浓度的准确分析,实时监测和优化整个发酵过程。Cedex Bio单机支持多参数培养系统,包括哺乳动物细胞、细菌和酵母,运用可靠的光度测量技术获得高检测灵敏度和广泛的动态范围,能够获得比酶膜法更准确稳定的数据。Cedex Bio自动稀释功能可以减少重复的取样和跟进测量操作,单台系统可覆盖多达二十三个检测参数,采用即插即用型试剂,无缝数据集成功能和直观的用户界面,让监测过程更友好高效。 以葡萄糖分析为例,和传统的膜技术相比,经Cedex Bio得到的数据具有更好的准确性、精密性、灵敏性和线性。在葡萄糖、乳酸、氨、乙酸、乙醇、谷氨酸、谷氨酰胺、钠、钾、LDH、IgG等参数分析中,和传统的电流法、光度法、HPLC法和离子选择性电极法相比,Cedex Bio系统具有检测准确快速及一体化的优势。因此Cedex Bio能够广泛适用于生物药物的研发、生产和质控等环节。 2017年生物制药生产能力实现“质变” 一次性生物反应器 传统的不锈钢系统的弊端相信大家都熟知,那就是灵活性极差,一个不锈钢系统一旦建成,那么在很大概率上就只能适用于一种生物制品的生产,这就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负担。一次性使用系统之所以被迅速接受,除了能降低成本外,一次性系统还可以节约生物药制造过程中反复清洗、灭菌、消毒的过程,为制药企业节约了生产时间。 2017年5月16日,勃林格殷格翰宣布,使用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生物制药生产基地正式启用。作为国内首批开展生物制药合同生产(CMO)的试点企业之一,勃林格殷格翰将为全球客户提供从工艺开发到临床试验的全方位服务。 大型生物反应器 生物制品生产工艺的开发过程一般需要经历工程细胞库的构建、摇瓶工艺开发、小试工艺开发、中试放大、生产发酵、目的蛋白的纯化和制剂等步骤。在生产过程中,生物反应器的体积直接决定了每一批次得到的目的蛋白的质量,在我国由于大型生物反应器制造工艺的限制,万升级别的生物反应器极其罕见。这些生产中所面临的困难同样是制约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瓶颈。 可喜可贺的是,2017年12月6日,上海药明生物宣布其3万升生物制药生产基地正式全面投产。该基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使用一次性反应器的生物制药GMP生产基地,同样是目前我国已投产的最大的生物药生产基地之一。在该生产基地中,药明生物已有134个项目在运行,其中35个项目已经进入一二期临床试验阶段,92个处在临床前阶段。这一基地的投产标志着我国在大型生物反应器上的制造能力及应用大型生物反应器的协同能力得到了显着提升。 模块化生物制药工厂 生物药物从研发到上市,耗时漫长,也牵制了大量的资金。究其原因,除了研发与临床阶段无法避免的高耗时外,符合GMP要求的工厂建设同样耗费了大量时间,那么如何缩短建设时间?GE医疗给出了解决方案,去年年初,喜康生物与GE医疗宣布首个采用GE医疗模块化生物制药解决方案KUBioTM 的生物制药工厂在武汉正式落成。该方案将全球制药生产线建设领域比较标准的三年时间缩短为一年,显着加速了创新型生物药物的上市速度。时至今年,GE医疗KUBioTM模式复制到广东,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建立了模块化生物制药工厂集群,为新药研发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 2017年生物制药研究硕果累累 PD-1/PD-L1抗体喜讯不断 PD-1/PD-L1免疫疗法旨在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抵御癌症,通过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使癌细胞死亡,具有治疗多种类型肿瘤的潜力,有望实质性改善患者生存。PD-1/PD-L1抗体自2014年经FDA批准以来,一直作为明星领域备受瞩目,截止现在五种已经上市的PD-1及PD-L1抗体已被批准用于11种肿瘤的治疗。目前已经上市的PD-1/PD-L1单抗药物有默沙东的Keytruda(pembrolizumab)、百时美施贵宝的Opdivo(nivolumab)、罗氏的Tecentriq(Atezolizumab)、默克的Bavencio(Avelumab)和阿斯利康的Imfinz(durvalumab)五款药物,而以上抗体均于2016到2017年内在中国开展了临床试验。除以上这些制药巨头外,国内制药企业在PD-1/PD-L1单抗方面的布局同样紧随其后,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百济神州的PD-1/PD-L1单抗已处于III期临床,君实生物的PD-1/PD-L1单抗已处于II期临床。 尽管在今年6月以来,FDA考虑到PD-1/PD-L1单药疗法、联合泊马度胺或来那度胺或与其他药物的组合疗法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风险大于潜在受益,相继叫停了施贵宝Opdivo组合疗法、新基Imfinzi组合疗法治疗血液肿瘤的数项临床试验。但就在近日,FDA已解除了基于PD-1肿瘤免疫疗法Opdivo(nivolumab)的组合疗法治疗MM的2项临床研究CA209039和CA204142的部分暂停禁令,PD-1/PD-L1抗体在血液肿瘤的临床研究得以继续进行。 2017年11月2日,百时美施贵宝提交的PD-1单抗Opdivo的上市申请(JXSS1700015)获得CDE受理。Opdivo成为第一款在中国提交上市申请的PD-1/PD-L1单抗,预计将在2018年初获批上市。时隔不久,百时美施贵宝相继宣布:基于一项针对经治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评估nivolumab对比多西他赛疗效的III期临床研究CheckMate-078的结果表明,在接受nivolumab治疗的患者中观察到显着的总生存(OS)获益;III期临床研究CheckMate-025结果表明在既往接受过治疗的晚期肾细胞癌患者中,Opdivo治疗组相比依维莫斯治疗组中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和3年生存率显着提升。 目前,科学家们发现PD-1/PD-L1单抗的治疗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肿瘤治疗方面,同样对具有起免疫缺陷症状的AIDS具有治疗作用。研究者们发现使用PD-1/PD-L1单抗治疗感染了HIV的肺癌患者时,患者体内HIV感染细胞储存库(the reservoirs of cells)呈现出了剧烈而持续的下降。 生物类似物研究紧追不舍 随着近期阿达木单抗(修美乐),依那西普(恩利),英夫利西单抗(类克)等一批重磅级原研生物药(其中“药王”阿达木单抗2014-2017年均销售额均为150亿美元左右)专利的陆续到期。生物类似物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机会。目前已经有近50种生物类似物在研发当中。 在2017上半年,FDA正式批准了韩国三星Bioepis的Renflexis (infliximab-abda)作为一款英夫利昔单抗的生物类似物上市。这是继FDA批准山德士首款生物类似物(filgrastim-sndz)后批准的第五款生物类似物。山德士近日宣布,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已受理该公司提交的pegfilgrastim(培非格司亭)生物仿制药上市许可申请(MAA)。 2017年12月2日,Mylan和Biocon公司宣布, FDA正式批准首款赫赛汀生物类似物Ogivri(trastuzumab-dkst)上市,用以治疗包括过度表达HER2的乳腺癌和转移性胃癌。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针对这两种特定癌症的第一款生物类似药。 而更多的生物类似物研发管线还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相比于化学仿制药,生物类似物的上市价格与原研药相比降幅不大,这也为生物类似物研发生产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利润空间。无论于患者还是于企业,生物类似物时代的到来所带来的利益都是巨大的。 结语 据IMS Health预计,到2020年,我国生物医药市场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生物医药市场。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生物制药产业会经历显着提升,我们要做的是,在研发创新和技术创新上找准风口,毕竟站在风口上,我们才能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