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利用海水制造氢燃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16
  • 氢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燃料,因为它不排放二氧化碳。燃烧氢只产生水,或许能让日益恶化的气候变化问题得到缓解。但是同样,氢能的制取也非常的困难。

    日前,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通过利用来自旧金山湾的太阳能、电极和盐水来生产氢燃料的新技术。

    该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刊发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它实现了通过电力从海水中分离氢气和氧气,而现有的水分解方法依赖于昂贵的高纯度水,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

    斯坦福大学化学系教授Hongjie Dai说, “使用高纯度水来制备大量的氢能源是不切实际的, 我们在加州几乎没有足够的水来满足目前的需求。”

    理论上,电解是用电将水分解成氢和氧,这是一个简单而古老的方法,连接电源并将两个电极放在水中。当电源打开时,氢气从阴极中析出,可呼吸的氧气从阳极中冒出。但海水盐中的氯离子会腐蚀正极,缩减系统的寿命。DAI的研究团队想要找到一种方法来阻止这些海水成分破坏位于水中的阳极。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他们在阳极上包含负电荷的涂层,电极表面层就会排斥氯离子,从而减缓底层金属的腐蚀。

    他们将氢氧化镍层置于硫化镍之上,硫化镍覆盖着泡沫镍芯。泡沫镍起导体的作用,从电源输送电力,氢氧化镍会产生火花,将水分解成氧和氢。在电解过程中,硫化镍演变成一层负电荷保护阳极。就像两块磁铁的负极互相推挤一样,带负电荷的层会排斥氯离子,阻止氯离子到达铁芯。

    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Michael Kenney说,如果没有带负电荷的涂层,阳极在海水中只能工作大约12小时。“但有了这一层,它可以运行一千多个小时。

    之前的研究试图将海水分解成氢燃料,但由于腐蚀一般发生在较高的电流下,所以工作电流应很小。但DAI的团队能够通过他们的多层设备传导高达10倍的电流,从而可以大幅提高从海水中生产氢气的速度。

    研究小组成员在受控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大部分测试,他们可以控制进入系统的电量。另外,他们还设计了一台太阳能模型设备,利用该设备从旧金山湾收集的海水中产生氢气和氧气。而且没有盐腐蚀的风险,该设备与目前使用高纯度水制备氢气的技术相媲美。Kenney说:“这项研究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是,我们能够在与当今工业界使用的电流相同的条件下工作。”

    DAI表示,这种新方法将为提高太阳能或风能驱动的氢燃料的可用性打开大门。在未来,这项技术可以用于发电以外的用途。由于这一过程也产生可呼吸的氧气,潜水员或潜水艇可以把设备带入海洋,在不需要浮出水面呼吸空气的情况下,在水下产生氧气。

    谈到技术转让,DAI说:“人们可以在现有的电解槽系统中使用这些原理,这可能非常快,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就能做成。”“这不是从零开始——更像是从80%或90%开始。”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468802
相关报告
  • 《中澳研发新型海水制氢技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19
    • 记者18日获悉,由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福建浩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开展的跨国产学研合作项目近期启动。 三方共同打造的海水电解制氢项目3月将完成第一个电解槽,开始制氢实验,项目采用的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海水中蕴含大量的氢元素,如果将海水中的氢提取,将是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热量的一万倍。”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研究员温珍海教授告诉记者,获取氢气的最方便方式是用水制氢,氢气燃烧做功或发电做功之后又还原成水,能循环利用又基本没有污染。 温珍海说,中澳三方科研团队合作开发了一项创新技术,将有效解决电解制氢所面临的水资源限制的难题。该技术使用特殊涂层和结构的电解槽,高效利用废弃二氧化碳(来自工业烟气或空气)和丰富的海水作为原料,产生可再生的合成可燃烧清洁气体。 “我们三方合作,澳方技术捕捉提纯二氧化碳;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催化剂与海水进行混合电解,产生清洁能源——氢气;福建浩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生产设备和电解槽技术,三方合作让科研成果走向市场。”温珍海解释道。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催化剂配方研究,试制的第一个电解槽预计3月完工并进行制氢实验。 据了解,这3个合作方阵容强大——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位于福州高新区海西园,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的事业单位;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国家级科研机构;福建浩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坐落于福州高新区,是在新三板挂牌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纳米贵金属涂层特殊电极技术研究和成套装备制造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据介绍,三方能够合作,源于两位理科生学霸的一次偶然聊天,这两位学霸分别是温珍海和福建浩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刘文崇。当时,两人参加高新区组织的一次企业交流会。 “会上,我们谈起一个技术攻关难题时,发现福建浩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纳米贵金属涂层技术方面的研究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温珍海兴奋地说,他们发现在海水电解制氢研究方向和技术上有很高的契合度,于是这个合作项目就诞生了。
  • 《降低生产成本 斯坦福利用海水造氢燃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6-28
    • 据外媒报道,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利用海水制造氢燃料的新方法。现在,大多数氢是由甲烷裂解而成的,甲烷裂解会产生大量剩余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认为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气体。数十年来,科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电解,将水经济有效地转化为氢和氧。 对于分离水分子的电解槽来说,海水中的盐一直是个问题,高浓度的盐会腐蚀产生电解电流的金属电极。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研发出一种新的催化剂,将碳酸盐和硫酸盐分子,整合到镍阳极上的铁镍涂层中。碳酸盐和硫酸盐分子具有很高的负电荷,由于相同电荷的分子相互排斥,可以防止盐中的氯离子穿透涂层,腐蚀电极。 据悉,该团队使用旧金山湾的海水成功测试了他们的原型系统。在实验过程中,即使将盐浓度提高到海水含盐量的三倍,带涂层的电解槽仍能运行40天以上。 现有水分解制氢的方法依赖于纯净的水,成本较高。现在世界许多地方,淡水供应已经受到限制。通过电解海水,为燃料电池制造氢,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虽然这一突破并没有解决氢动力汽车面临的所有挑战,比如建立可持续、价格合理的氢动力分销网络等。但是,如果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成为可能,其余问题就有望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