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研发新型海水制氢技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19
  • 记者18日获悉,由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福建浩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开展的跨国产学研合作项目近期启动。
    三方共同打造的海水电解制氢项目3月将完成第一个电解槽,开始制氢实验,项目采用的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海水中蕴含大量的氢元素,如果将海水中的氢提取,将是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热量的一万倍。”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研究员温珍海教授告诉记者,获取氢气的最方便方式是用水制氢,氢气燃烧做功或发电做功之后又还原成水,能循环利用又基本没有污染。
    温珍海说,中澳三方科研团队合作开发了一项创新技术,将有效解决电解制氢所面临的水资源限制的难题。该技术使用特殊涂层和结构的电解槽,高效利用废弃二氧化碳(来自工业烟气或空气)和丰富的海水作为原料,产生可再生的合成可燃烧清洁气体。
    “我们三方合作,澳方技术捕捉提纯二氧化碳;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催化剂与海水进行混合电解,产生清洁能源——氢气;福建浩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生产设备和电解槽技术,三方合作让科研成果走向市场。”温珍海解释道。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催化剂配方研究,试制的第一个电解槽预计3月完工并进行制氢实验。
    据了解,这3个合作方阵容强大——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位于福州高新区海西园,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的事业单位;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国家级科研机构;福建浩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坐落于福州高新区,是在新三板挂牌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纳米贵金属涂层特殊电极技术研究和成套装备制造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据介绍,三方能够合作,源于两位理科生学霸的一次偶然聊天,这两位学霸分别是温珍海和福建浩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刘文崇。当时,两人参加高新区组织的一次企业交流会。
    “会上,我们谈起一个技术攻关难题时,发现福建浩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纳米贵金属涂层技术方面的研究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温珍海兴奋地说,他们发现在海水电解制氢研究方向和技术上有很高的契合度,于是这个合作项目就诞生了。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huagong/2021/02/19/detail_2021021991228.html
相关报告
  • 《海水制氢联产淡水新技术研发成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0-26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邓德会和副研究员刘艳廷团队围绕近岸/离岸海上风电制氢的需求,研发出一项以海水为原料制备氢气联产淡水的新技术,并依托该技术完成了25千瓦级装置的测试验证。 传统碱性电解水制氢的电能利用率一般为65%至80%,未能利用的电能转化为废热排放至环境中,造成了能源的严重浪费。在该研究中,团队利用电解水产生的废热作为海水低温制淡水的热源,建立了废热回收系统,并与海水低温淡化技术进行集成耦合,研发出海水制氢联产淡水新技术。相比传统淡水电解水制氢,该技术省去了废热移除所必需的换热器单元,以及与之配套的冷却介质,减少了设备成本与能耗。 在此基础上,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铠甲催化剂整体式电极,研制出25千瓦级海水制氢联产淡水装置。运行结果显示,以海水为原料可实现高效电解水制氢联产淡水,氢气产能可达3吨/年,氢气纯度≥99.999%,产生的淡水在满足自身电解需求的基础上,可额外联产淡水6吨/年。同时,相比传统淡水电解水制氢装置,可将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的电能利用率提高10%以上,证明了海水制氢联产淡水新技术的可行性与先进性。
  • 《超长寿命高效制氢技术研发成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04
    • 氢能是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高效稳定、低成本制氢是能源科技的关键课题。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悉,来自该校和北京大学的联合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超长寿命、高效制氢新技术。该技术通过在铂基催化剂表面覆盖特殊保护层,使催化剂在制氢反应中能够连续工作超1000小时。这一突破让低成本大规模制氢成为可能。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为破解催化剂稳定性瓶颈,开发了一种新技术:通过在铂基催化剂表面构建稀土氧化物纳米覆盖层,形成纳米级“保护盾”。这种结构可选择性覆盖载体表面的冗余位点,实现对关键催化剂界面的精准保护。实验数据显示,在甲醇—水重整制氢反应中,该新型催化剂成功稳定工作超过1000小时。更令人惊叹的是,该催化剂的活性超高,实现了超过1500万的催化转化数。 这项研究突破了催化科学中的稳定性瓶颈,首次在不降低催化剂活性的前提下,实现了高稳定性的界面催化剂设计,为贵金属催化剂的低成本、高稳定性应用提供了可行方案,预计未来将在绿色能源、氢燃料电池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