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Nature呼吁取消“一稿多投”禁令初见成效,21家期刊将允许“一稿多投”》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 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3-11-13
  • 今年10月,组织行为学研究员Dritjon Gruda在Nature上发表文章《Dear journals: stop hoarding our papers》,意在呼吁科学出版针对“一稿多投”的政策需要进行改革。

    过去传统媒体时代,出版模式较为单线化:当同一审稿人被不同期刊邀请时,会导致多个期刊审稿资源浪费的情况;当作者的同一稿件被不同期刊接受,则会导致版权混乱和冲突。

    如今数字媒体时代,期刊编辑可以从电子稿件中进行筛选,并寻找审稿人;联系上作者先定稿的期刊,则能在第一时间递交版权,从而避免版权纠纷。

    在一个及时出版可以影响科研工作者职业稳定和研究资金的时代,禁止“一稿多投”的政策,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是相当不公平的。因此对“一稿多投”禁令进行关键的重新评估已经迫在眉睫。

    近日,Cell出版社将“集体审稿”(Community Review)项目,更名为“Cell Press Multi-Journal Submission”即“一稿多审”服务。



    该服务目前允许作者将研究论文提交至生命与健康科学领域的期刊,以及一些与Cell出版社合作的学会期刊,并为选择该服务的稿件作者提供了被27种期刊同时考虑的机会,其中包括21本SCI期刊和5本被ESCI目录收录的期刊。


    以下为可支持“一稿多投”服务的21本期刊: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1区Cell

    Cell Metabolism

    Molecular Plant

    Molecular Cell

    Developmental Cell

    Plant Communic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Cell Chemical Biology

    Cell Reports

    Cell Systems

    Current Biology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3区Biophysical Journal

    中国科学院:医学-1区Cell Stem Cell

    Cell Reports Medicine

    Cancer Cell

    Immunity

    Cell Host & Microbe

    Neuron

    Stem Cell Reports

    中国科学院:综合性期刊-2区iScience

    今年六月,一篇名为《150 risk variants for diverticular disease of intestine prioritize cell types and enable polygenic prediction of disease susceptibility》的研究通过Cell出版社的“一稿多投”服务并在线发表。



    该篇文章的作者Yeda Wu在接受Cell出版社的采访时回答道:“我本以为同时提交给多家期刊会有一个繁琐的格式和文书处理过程,事实上这一过程竟非常简单!”

    他大加赞赏了Cell出版社凭借旗下众多优秀期刊推出的“一稿多投”服务,并认为这一举措大大减少了作者的等待时间和工作量。

    同时,他也表示很愿意将该服务推荐给其他研究人员,并期望看到更多不同出版商的期刊加入这一类服务。

    综合整理自:Cell官网、Nature官网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_S3oupgQ8xyWy1ZuRp33uw
相关报告
  • 《【动态】数字时代,“一稿多投”禁令会不会松动 学者呼吁优化学术期刊出版流程》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3-12-25
    • 一直以来,学者们向学术期刊投稿面临着激烈竞争,特别是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发稿更是“一刊难求”。作者常会遇到等待好几个月最后还被拒稿的情况。由于有着“一稿多投”禁令的约束,大部分学者只能等待。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前不久,《自然》就发表了葡萄牙学者德里琼·格鲁达(Dritjon Gruda)的文章。他提出,“一稿多投”不仅延误了科研工作的进程,还阻碍了科学信息的快速传播。在数字时代,应该废除期刊禁止“一稿多投”的规则。该文章将学术圈里的禁忌搬上台面,引发的有共鸣有反对,还有在数字时代更好地看待“一稿多投”问题、促进学术发展的思考。 著作者和期刊之间的不同诉求格鲁达在文章中提出,“一稿多投”的禁令最早要追溯到前数字时代。在那个时代,信息交流不畅,版权规则难以执行,主要由期刊编辑对纸质稿件进行筛选,同行评议人也很少。 于是,为了规范出版流程和保护原创性,期刊社开始要求研究人员一次只能向一个学术期刊提交其研究论文,不能同时向多个期刊提交相同的论文,以此维护审稿过程的公正与透明,保护编辑和作者的共同权益。 《中国肿瘤临床》与Cancer Biology & Medicine(《癌症生物学与医学》)编辑部主任刘惠琴认为,“一稿多投”禁令的产生,是为了避免稀缺出版资源的浪费,保障正常的出版秩序。 “‘一稿多投’伴随重复发表风险。这也就意味着会牵扯到版权问题,引起版权纠纷。‘一稿多投’还会让多家期刊耗费时间和金钱对同一篇论文做重复性工作。此外,在当前审稿人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审稿人可能为多个期刊服务,‘一稿多投’容易导致审稿混乱。”刘惠琴举例说,一篇稿件在确定发表之前,一般要经历编辑初审、同行评审、编委会终审的审稿流程。有的文章就曾在同行评审的环节,被审稿专家发现在为其他期刊审稿时看到过,这意味着期刊之前所做的工作可能是“无用功”。 因此,目前绝大多数期刊社都明确拒绝“一稿多投”。“我们会在作者投稿时,让作者承诺稿件无‘一稿多投’的情况。一旦发现作者存在‘一稿多投’的问题,期刊社一般会做退稿处理,并将其列入失信作者名单。”刘惠琴说。 尽管禁令严格,但是“一稿多投”现象在学术圈依然存在。 对此,天津大学期刊中心主任陈金龙分析:“如果单纯从科研工作者角度来看,之所以有人会选择‘一稿多投’,还是希望能‘广撒网,多敛鱼,择优而从之’,也就是提高投稿命中率,加快科研成果公之于众的速度。”因为快速发稿能为著作者赢得相应的声誉。 “‘一稿多投’禁令的废与留之争,其实也是期刊社和作者站在各自立场的不同诉求的反映。”陈金龙表示。 数字技术可提高出版效率格鲁达认为,当科学出版进入数字化时代后,已经使评审工作实现了自动化。编辑和审稿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审阅稿件,第一时间确定版权也更容易、更直接,效率大大提高。 在格鲁达看来,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为“一稿多投”提供了可行性,这也更凸显了“一稿多投”禁令的不合时宜。他认为,“一稿多投”禁令不仅耽误科研创新的进程,还阻碍了科学传播的速度——尤其是在气候科学、健康和医学等许多领域。禁止“一稿多投”对年轻科研人员尤其不利。对他们来说,延迟发表不仅令人沮丧,而且影响晋升,会阻碍职业发展。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真的可以解决“一稿多投”带来的问题吗? “虽然数字化时代,出版流程中的一些环节可以得到优化,效率可以提高,但是版权等问题依然无法解决。”陈金龙说,因为目前各个出版社的投稿平台都是独立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投稿平台。大家在处理稿件的时候依然都是“背对背”,在出版之前无法看到其他平台的文章。如果多个期刊同时进行出版流程,一稿多发的风险依然存在。 对于著作者最为诟病的等候发稿时间过长等问题,刘惠琴认为,这也并非都是禁止“一稿多投”造成的。目前审稿专家资源十分紧张,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冷门的研究方向,审稿专家更是少之又少。即使在目前数字时代,期刊社可以在网络平台向审稿专家发送审稿邀请,但不能保证有专家应答。“我们就曾遇到过一个著作者,投稿给国外期刊,等了5个月,论文最终被退稿。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审稿人。”刘惠琴说。 探索有组织的“一稿多投”抛开“一稿多投”禁令的废与留之争,格鲁达也认为,发文章的真正目的是分享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因此,他也给出了在“一稿多投”禁令下,可使论文尽快发表的建议。比如在正式投稿之前先与期刊编辑建立初步的联系,评估他们对论文的兴趣程度;根据文章的内容确定一个目标期刊列表,根据期刊的影响力进行分级,这样当文章被拒绝后就可以迅速转移到下一个期刊;投稿后,要定期与期刊进行沟通等。 同时,投稿人可充分运用数字时代的技术手段,比如通过网络等渠道了解期刊的审稿时间、出版周期和接收率等;可以通过预印本服务器提前上传手稿,将其作为工作的公开记录。 对此,刘惠琴表示认同。她介绍,目前期刊社正在积极推出各种举措,提升著作者论文发表速度。“我们会定期开展针对著作者的论文写作与投稿培训,让著作者更加了解不同期刊的特点和投稿要求。这使著作者在投稿时有的放矢,大大提升投稿的命中率和发表效率。”刘惠琴说。 陈金龙也表示,为了保证重要科研成果的时效性,目前很多期刊社开辟绿色通道等形式,加快重要领域科研文章的评审速度。 一些出版社和期刊社也在积极探索有组织的“一稿多投”。今年9月,细胞(Cell)出版社宣布推出“一稿多投”服务,允许作者将研究论文提交至生命与健康科学领域的期刊,以及一些与细胞出版社合作的学会期刊。 陈金龙认为,这种方式相当于把论文投给同一个出版社旗下的多个子刊。通过期刊矩阵,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避免出现版权纠纷。 “国内的出版社虽然无法达到国外这么大的规模,但我们可以采用联盟的形式。”刘惠琴介绍,其与相同领域的期刊成立联盟,联盟成员之间可进行文章和评审专家的资源共享,未来可能会实现联盟内部期刊之间的“一稿多投”。
  • 《独家:大型期刊 PLoS ONE 发现易撤稿编辑》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程冰
    • 发布时间:2025-10-19
    • Nature 独家报道:PLoS ONE大刊中易撤稿的编辑身份被揭示。根据8月4号发表在PNAS的研究指出,从 2006 年至 2023 年,PLoS ONE 发表的所有文章中,仅有 1.3% 由这 45 位编辑负责,但他们接受的论文却占截至 2024 年初该刊 702 篇撤稿论文的 30% 以上。其中有 25 位编辑本人在 PLoS ONE 发表的文章后来也被撤稿。 PNAS 的作者并未公布这 45 位编辑的姓名。但Nature新闻团队通过独立分析,识别出其中 5 位处理最多被撤稿论文的编辑。这些编辑合计接受了 PLoS ONE 截至 7 月 14 日约 15% 的撤稿论文,其中包括两位中国学者。 01 45人问题编辑圈: PLOS ONE 由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出版,依托数千名志愿学术编辑处理稿件并监督同行评审,同时由 22 位全职工作人员编辑提供技术和流程支持。稿件通常通过算法自动分配给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编辑,在少数情况下由工作人员人工分配,作者一般无法指定编辑,提出的请求也需经过严格的利益冲突审查。 这项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研究指出,PLoS ONE的撤稿危机并非偶然。研究团队梳理了该刊2006至2023年发表的27.7万篇论文、13.5万名作者及1.8万名处理编辑的数据,发现22名编辑“异常偏好”接受后续被撤稿的稿件,另有33名编辑频繁处理被“出版后同行评审”平台PubPeer标记的争议论文。其中,21名作者似乎刻意将这些高风险稿件“定向投递”给这一“问题编辑圈”。 “系统性学术不端在文献中的痕迹如此明显,不可能仅靠几个‘坏作者’完成。”研究合著者、美国西北大学元科学家里斯·理查森(Reese Richardson)表示,“期刊指定的编辑群体中存在共谋,为这些问题论文大开绿灯。” 尽管PLoS ONE所属的出版商PLOS强调“已移除涉事编辑并改进政策”,但学界对这一危机的反应远未平息。亚特兰大佐治亚理工学院科学政策研究员卡西迪·杉本(Cassidy Sugimoto)直言:“研究结果令人沮丧,但也证明我们有工具和机制大规模识别学术不端,并开始根除科学界的不良行为。” 02 论文工厂阴影:问题稿件“指数级增长” 这项研究还揭示了一个更严峻的现实——疑似“论文工厂”生产的论文正在以惊人速度激增。研究团队整理了3.28万篇具“论文工厂特征”(图像重复、语句生硬、大段抄袭)的论文,其中仅8589篇被撤稿。更关键的是,疑似论文数量每1.5年翻一番,而撤稿量每3.3年才翻一番,“现有学术诚信措施在规模上完全滞后”。 “当前的诚信干预手段根本不足以应对论文工厂和系统性不端的规模。”理查森呼吁,“必须大幅扩大这些措施的覆盖范围,而揭露编辑的角色正是其中重要一环。” 杉本则强调,“投稿量的激增正让编辑承受更大压力,低质量或欺诈性论文更易蒙混过关”。她指出,提高透明度(如公开编辑处理稿件的详细数据)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 03 反思:政策调整能否堵住漏洞? 面对质疑,PLOS出版伦理负责人蕾妮·霍奇(Renee Hoch)回应称:“我们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每起事件中迅速移除问题编辑,对相关论文采取必要措施。”她承认“此类问题并非PLoS ONE独有,而是整个出版行业的挑战”,并强调2023年已引入新政策,包括使用自动化工具分析合著模式、标记潜在论文工厂风险。 然而,学界对“事后补救”的效果存疑。有研究人员指出,PLoS ONE依赖志愿者编辑的模式本身存在缺陷——编辑数量庞大(超万名),难以逐一审查其学术诚信记录;而论文工厂正是利用了这一漏洞,通过“定向投稿”或“合作互挂”绕过同行评审。正如理查森所言:“要解决这场危机,不仅需要技术工具,更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设计学术出版的责任体系——编辑、作者、出版商都需为论文质量承担更明确的责任。” PLoS ONE的撤稿风波不仅是一起期刊危机,更是全球学术出版体系深层问题的缩影。当“问题编辑圈”与“论文工厂”形成灰色链条,当学术诚信措施在规模扩张前显得力不从心,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撤稿和声明,更是对整个学术生产与传播机制的彻底反思。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守护科学的纯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