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程度对海水水泥浆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 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4-10-12
  • 海水水泥浆(SCS)是海上深层水泥搅拌(DCM)施工中常用的粘结剂。海水水泥浆通常在灌入海床并与海洋粘土混合之前制备。香港理工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研究人员研究了碳化程度对海洋DCM施工所用SCS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表征碳化时间对晶体组成、微观结构和孔隙结构的影响,揭示了不同碳化时间对水泥浆强度的影响机理。

    研究发现,适当的碳化时间可以提高SCS的力学性能。与未碳化的SCS相比,短期碳化对强度的提高更为明显,尤其在早期。长时间碳化会降低无侧限抗压强度(UCS);短期碳化的SCS用于海洋软土时,其UCS、剪切强度和割线模量仍有显著提高,即将其应用于海洋DCM项目时,可以同时起到提高强度和固碳的作用;SCS碳酸化的主要产物为方解石、水晶石和少量无定型碳酸钙。海水环境中的碳化会促进水泥的溶解速度,并涉及海水中的镁离子。与去离子水相比,海水中的碳化反应更为迅速,在碳化过程中,SCS孔隙溶液中的可溶性钙和铝含量迅速下降,导致UCS变化幅度的差异;短时间的碳化对SCS的早期水化有促进作用,可以生成更多无定形的CSH/CAH凝胶,同时加速了水泥原始组分的消耗速度。短时间碳化产生的方解石为SCS水化形成CSH/CAH提供了更多的成核位点,从而提高了CSH/CAH的含量。长期碳化会形成稳定的过量方解石,包裹住未水化的水泥颗粒,从而抑制CSH/CAH的形成和结合,并产生较大的孔隙;对CO2浓度为20%的海水泥浆进行短期碳化,可使固碳效率达到15%-20%,实现了固碳和强度提高的双重作用。

    本研究探索了应用碳化技术制备适用于海上DCM的SCS的可行性,同时实现固碳,并为稳定的海洋沉积物获得更好的力学性能。研究为评估将碳化技术纳入海上DCM项目的可行性提供了参考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1]。






    [1] Carbonized Seawater Cement Slurries for Offshore Deep Cement

    Mixing: Carbonation Mechanism, Strength Enhancement and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8946524003615
相关报告
  • 《碳对费克兰高熵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1-16
    • 采用真空电弧熔融法制备了掺杂不同碳含量的费克雷姆基高熵合金。研究了碳对HEAs相组成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冷轧和退火过程后,细M23C6碳化物平均大小~ 230?海里观察头脑中掺杂碳。M23C6达到8.9%的体积分数1.0?%碳掺杂合金。M23C6粒子的析出对晶界的迁移具有较强的钉住力,从而形成细化晶粒。头脑没有碳的相比,他的屈服强度和极限抗拉强度1.0掺杂?%碳?MPa从378.7?MPa提高到643.8,887.6和700.1?MPa?MPa,分别,而均匀延伸率从43.5%降低到24.9%。碳掺杂提高力学性能的强化机制是由于晶粒细化、晶格摩擦应力和M23C6粒子的析出。 ——文章发布于2019年2月11日
  • 《中海油服自研新型水泥浆体系在新疆首次作业成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0-17
    • 中海油服自研新型水泥浆体系在新疆首次作业成功2024-10-17 11:08  来源:中海油服COSL  浏览:773  10月8日,中海油服油田化学事业部自主研发的饱和盐水水泥浆体系在新疆某井尾管固井作业中完成首次应用,标志着公司在自研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该井地质构造复杂,层间石膏盐、盐层、灰绿盐并存,蠕变活跃且易出盐水,对水泥浆的耐盐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市面上的盐水水泥浆体系大多只能耐半饱和盐水,无法满足此类作业需求。中海油服油田化学事业部的研发人员通过正向研发,开发出两种新型关键外加剂——超高温抗盐降失水剂C-FL823L与分散促凝剂C-A97S,构建出可耐饱和盐水以及过饱和盐水的水泥浆体系。该体系流变、失水、稠化、抗压强度等各项施工性能优异,同时与隔离液以及钻井液的相容性较好。 此次饱和盐水水泥浆体系的成功应用,是中海油服在创新领域的又一良好实践,为国内外油田盐膏层固井作业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未来,中海油服将继续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锚定核心体系能力提升,推进“研、产、用、改”一体科研攻关模式,加快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能源服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