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微信视频号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探析》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 杨小芳
  • 发布时间:2023-12-21
  • 关键词: 科技期刊 ; 中国科学院 ; 微信视频号 ; 传播


    【目的】 以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为样本,研究科技期刊微信视频号传播现状及不同发展方向,探寻科技期刊微信视频号传播的发展策略。


    【方法】 调研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通微信视频号情况及使用微信视频号传播的内容与效果,引入WSR分析框架,剖析“多刊一号”微信视频号传播典型案例。


    【结果】 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视频传播意识正在觉醒,部分刊群将微信视频号传播列为期刊新媒体布局的重要部分,主动尝试融合AI与视频,塑造新的全媒体传播矩阵。


    【结论】 微信视频号传播是门槛较低且高效的传播形式,有助于科技期刊提升社会效益。在推广过程中,科技期刊需充分考虑差异化、分众化、规范化与智能化设计,立足期刊实际,以丰富的传播内容为科技期刊发声,树立良好学术形象与品牌。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zExNTI3MQ==&mid=2651153713&idx=3&sn=7675d898d0f661c9e33f7a2db5c1b764&scene=0
相关报告
  • 《开放科学环境下全球科技期刊的发展态势》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3-09-12
    • 面对开放科学带来的诸多挑战,众多科技期刊遵从开放科学要求,围绕开放科学流程,变革传统运营模式,积极推出新举措、新方案和新模式,努力在开放科学环境中寻找新定位、提供新价值。 1. 主动适应和发展 OA,积极探索 OA 出版模式 开放获取运动出现后,很多科技期刊从排斥 OA转向主动发展 OA。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实践,OA 出版目前已成为科学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专门从事 OA 期刊出版的出版商已站稳脚跟。如出版商 BMC12旗下拥有 OA 期刊 316 种;出版商 MDPI 13号称有 413 种 OA 期刊;出版商 Hindawi 14则有 243 种。其中,BMC 在 2008 年被Springer 出版集团收购,Hindawi 在 2021 年被 Wiley 出版集团收购,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OA 期刊出版商的成功。国际出版集团还通过创办 OA 期刊或提供论文发表 OA 选项的方式来支持 OA。截至 2022 年,SpringerNature 出版集团15旗下完全支持开放获取的期刊有近 600 种,而 Elsevier 旗下有 2 800 多种期刊可以支持 OA 出版。Nature、Cell 系列期刊均在 2021 年提供 OA 选项。 2.  主动拥抱预印本发布和开放同行评审,发展新型学术交流 国际出版集团都高度关注预印本学术交流:通过建设、收购预印本平台等举措,有效整合期刊学术交流与预印本学术交流,积极构建“预印本发布+开放同行评审+正式期刊 OA 出版”的新型学术交流模式。2016年,Elsevier 收购了预印本平台 SSRN(SocialScience Research Network),并其打造成支持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的领域研究网络,开发了 FirstLook 服务,使得论文投稿者可以将其手稿先在 SSRN 预印本上公布出来。2018 年,Springer Nature 与ResearchSquare 合作,在其平台(如 SpringerOpen 和 BioMedCentral)上推出名为“In Review”的预印本服务16,以让作者和读者可以查看到稿件状态。2020 年,Taylor& Francis 收购了开放同行评审平台 F1000 Research,将预印本发布、开放同行评审和科技期刊出版工作衔接起来。同年,Wiley 启动“Under Review”服务,使作者在正式投稿 Wiley 期刊的同时,将手稿作为预印本保存在 Wiley Atypon 的 Authorea 平台上。 3.  全生命周期支持开放科学各环节的学术服务需求 出版商的新任务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为科研人员提供支撑。科技期刊以往只负责从论文投稿到最终出版期间的工作,但现在致力于构建支持开放科学全周期的服务体系。德国 Holtzbrinck 出版集团旗下的 Digital Science 科技公司将科学研究过程分为产生理念、执行研究、撰写论文、投稿论文、评审和修订论文、出版论文、共享信息和扩大影响等环节,并针对上述各环节研发学术服务产品,形成了 ReadCube、Labguru、Overleaf 等工具,实现科研工作的全周期支持。同样,Elsevier 也进行了面向科学研究全生命周期的产品布局。Elsevier 通过调整产品定位、收购创新产品等方式,形成了围绕科学研究、成果发表、研究评价 3 个科研阶段、总计 13 个科研场景的产品布局。13 个科研场景分别是提出研究问题、寻找基金和方法、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撰写论文、投递或修订论文、同行评审、发布方校对、发布与传播论文、研究评估、构建研究网络、学术求职及研究合作。Elsevier 针对上述阶段和场景组织优化了其ScienceDirect、Scopus、SSRN 等产品。 4.  从内容的出版售卖到内容的增值,开发深层次细粒度的专业化知识产品 为了更好地满足科研活动专业、精深的需要,一些科技期刊和出版机构深入挖掘内容资源价值,通过专业化的知识内容整编,将科技论文中的相关内容转化为专业化、细粒度的知识产品,从单一内容出版售卖转向内容增值。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是基于科技文献知识内容整编建设专业化、细粒度知识库的代表。近年来,CAS 致力于利用其丰厚的化学专业知识、高度结构化的化学大数据,发展化学领域人工智能,促进新材料合成、药物靶标发现等科研工作的高效开展。 Springer Nature 着力打造针对材料研发的数据库SpringerMaterials、针对药物研发的数据库 AdisInsight、针对科学实验的数据库 Springer Nature Experiments等。Elsevier 除了我们熟知的一系列支持科研情报的解决方案之外,还研发了一系列支持科研管理、专家寻找、临床支持、地质研究等方面的知识产品。 5.  转变职能定位,从出版者变为同行评审和认证的组织者 开放科学的深入推进改变了科研成果的发表模式,更多科研成果首先发布在预印本、OA 仓储等平台。一些期刊充分认识到其首要价值是向学界传递可靠、可信赖的高质量科研成果,因而开始转变职能定位,专注于科研成果的同行评审和认证。eLife 是第一个转向只评审预印本的主要期刊。eLife 内部分析显示,其组织评审的论文中有近 70% 已 公布于 arXiv 等预印本平台。这意味着其需从出版者转变为评审和认证已发布论文的组织者。eLife 认为印刷时代“先评审,后发表”的模式正被互联网时代“先发表,后评审”的模式取代。期刊的核心价值不再是“发表”,而是“评审”和“认证”。eLife 在 2021 年宣布将只评阅以预印本形式存在的论文,次年宣布自 2023 年起,其将不再在同行评审结束后作出接受或拒绝的决定;相反,所有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都将以“同行评审预印本”的形式在 eLife 网站上发表,并附上 eLife 的评阅意见,作者可根据意见修改并重新提交论文或宣布其为最终版本。论文在作者校对并符合 eLife 的期刊政策后,会被编入 PubMed 索引。 6. 基于预印本平台,构建叠加式期刊出版模式 叠加式(Overlay)期刊是一种新型 OA 期刊,其不再构建单独的投稿平台,而是依赖预印本、仓储库等平台挑选拟进行同行评审的论文。Discrete Analysis 19是 Overlay 期刊的典型案例。该期刊在网上发行,但其网站并不提供发表论文全文,仅提供该论文的简介和 arXiv 链接。作者需从 arXiv 向该期刊提交投稿论文,而后该期刊通过传统同行评 审对其进行评估。Overlay 期刊能在降低运营管理成本的同时,提高发表成果的可获取性,“创建一个替代性的、更便宜的学术交流体系”。Overlay 期刊及 OA出版商 JMIR 的 JMIRx 系列期刊依托 medRxiv、bioRxiv 和 PsyArXiv 等预印本平台挑选拟进行同行评审的论文。此外,还出现了专门编辑和出版 Overlay 期刊的 Episciences 平台。
  • 《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基于对全国33家图书馆的调研》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3-10-06
    • 1. 重视智慧图书馆建设 调查结果显示,31家(93.94%)调研馆表示所在单位及所属政府主管部门的“十四五”规划中涉及了智慧图书馆 建设 的相 关内容。可见智慧图书馆建设已成为“十四五”时期全国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不仅是图书馆顺应智慧社会建设的应然之举,更是实现图书馆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安徽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到 2025年基本建成全省图书馆网站集群,与国家数字图书馆、长三角城市数字图书馆互开端口、互设界面,逐步实现用户统一认证、资源共享、跨库检索、数据汇聚等功能。《山东省图书馆“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推动基于全省的智慧图书馆云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供给。 《厦门市图书馆“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将根据《厦门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要求,构建云端图书馆和有声图书馆,开发图书馆智慧大脑,提升业务数据交换、汇聚和整合能力,打造多元化服务应用场景。金陵图书馆提出“1+2+N”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总体架构,其中,“1”指“云上智慧金图”,“2”指搭载知识内容集成仓储和智慧图书馆管理系统,“N”指在南京市各级图书馆及基层服务点普遍建立线下智慧服务空间。 2.  聚焦自动化技术,重塑管理生态链 伴随新技术的发展和读者精准化服务需求的增长,图书馆的业务管理逐渐从人工走向自动化。图书馆业务管理的智慧化功能包含文献的智慧采访、批量验收、智慧编目、书库管理、分配调度、统计分析等。 智慧化管理技术和设备应用方面,无线射频识 别 技 术 (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生物识别技术和智能机器人在调研馆 中应用较为普遍。有31家(93.94%)调研馆应用RFID红外感应技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2021年开发了图书采分编智能作业系统“采编图灵”,可自动完成图书信息采集、姿态调整、条形码打印粘贴、覆保护膜、RFID标签粘贴、翻页、加盖馆藏章、RFID标签数据读写等10余项操作。南京图书馆将 RFID技术应用于自助服务、智慧典阅、文献资产管理等环节,通过分拣/盘点/服务机器人完成图书盘点、巡架等工作。武汉大学图书馆配置了无线蓝牙盘点枪和盘点车,可实现精准定位、快 速盘点的图书馆资源精细化管理。贵州省图书馆建设智能立体书库,统一采用智能书架系统和融合激光、雷达、无线定位功能的机器人,实现了文献架位信息的实时扫描、记录和更新。 人脸/语音/指纹等生物识别技术(60.61%)和分拣/盘点/服务机器人技术(51.52%)的应用占比分列第2位、第3位。海南省图书馆部署了防盗门禁系统、自助借还机、自助办证机、智能门禁管理、智能安检设备、网借设备等相关设施。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部署了基于面部识别和与政务大数据关联的在线自助办证系统、新书智能采选系统和图书采分编智能作业系统。 云计算技术(48.48%)的应用占比居第4位。部分调研馆通过研发新一代原生架构和应用组件提供丰富、多元、深层次的文献数据分析功能及准确、灵活的数据决策服务。山东省图书馆建设了“山东智慧图书馆云”,关联山东省内330余家公共图书馆,实现了地方特色资源的统一揭示与共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开发了“慧科研”平台,具备资源智能推送、情报自动监测、学术名片自动生成、通知消息自动收割、智能工具复用等功能。国家图书馆依据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资源全流程管理思路设计了数字资源资产化管理框架,在此基础 上 启 动 了 “全 网 知 识 内 容 集 中仓储系统”“中国战‘疫’记忆库”“民国文献知识化加工”“‘山海经’知识库建设”“影音视听资源知识服务平台”等多项建设项目,为全国性项目的统筹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3. 注重知识深挖,提升数据服务效能 资源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和服务之基,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背景下,资源的组织、整合、揭示和创新是图书馆需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面对不同模态(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和异源异构的复杂数据,多家调研馆致力于研发信息融合与智能整合技术,以实现数据集成、知识表示、语义关联和知识发现,为不同功能场景下的数据服务提供支撑与保障。 从智慧资源建设技术应用情况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资源细颗粒度加工和标签标引技术应用最多,其次是知识图谱、VR/AR/虚拟漫游、智能化编目和数字人文。2021 年,国家图书馆制定了《智慧图书馆知识资源建设指南》及知识资源细颗粒度建设和标签标引项目工作方案,通过线上专题培训等方式全面支持和指导各地图书馆立足地方文化特色,丰富智慧图书馆资源内容。杭州图书馆开发了“杭州印象”知识资源平台,构建人物图谱和时空地图,通过细颗粒度阅读方式从不同角度挖掘、整理地域历史文化。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构建了智慧知识服务平台、面向知识管理的机构数字资产管理与分析平台及专题情报数据管理与智能分析平台,提供面向不同应用场景的智慧微服务。广州图书馆开发了视频资源智能化编目系统,对“纪录片”“广州城市影像”“红色文化档案”“口述历史”等馆藏特色视频资源进行内容标识、关键知识点标签标引建设。这些实践探索引领了图书馆智慧资源的建设方向 4.  多渠道拓展智慧服务路径 面向用户的智慧服务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在智慧图书馆理念引领下,各图书馆积极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发展出精准 服 务、加护服务、泛 在 互 联 服 务、感 知 服务、预见服务等新型服务手段,拓展了智慧服务的路径 在智慧服务领域,33家调研馆均开展了自助借还/自助预约服务,63.64%的调研馆提供智能问答服务,45.45% 的调研馆开展 VR/AR等感知体验服务,42.42%的调研馆开展智能检索/个性化知识推送服务,约1/3的调研馆开展智慧阅读推广服务。国家图书馆采用“5G+VR”技术,集成8K 全景视频拍摄、影视级三维动画制作等技术手段,全方位沉浸式展示国宝典籍《永乐大典》。佛山市图书馆主导研发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微信小程序“易本书”图书共享平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2021年开通“粤读通”服务,实现了广州、深圳等21个城市、22家省市级公共图书馆的互联、互通与互认。江西省图书馆通过配置创客空间、视听体验区等为读者提供4D 全景观摩、虚拟照相、虚拟军事体验等特色感知服务。四川省图书馆在2022年春节期间打造了智慧阅读空间,配备电子瀑布流、数字书法机、智能棋艺机、阅读本自助借阅柜等特色阅读设备。 5. 推动智慧空间环境升级再造 智慧空间是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促进知识共享创新的重要支撑。伴随资源驱动、场景体验等要素的变化,图书馆在物理空间设计中更加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绿色环保”等 理念,创新空间、体验空间等成为图书馆空间发展的新形态。在虚拟空间设计方面,基于数字孪生、情景交互、元宇宙等视角的设计理念受到广泛关注,从虚拟导览、虚拟展厅、虚拟数字人到空间仿真、沉浸式交互,图书馆积极转变观念,深挖空间潜能,探索构建虚拟服务,驱动智慧服务模式升级。 在智慧空间建设领域,阅览空间是调研馆智慧化改造的首选,其次是创新空间、馆藏空间和学习空间。大部分调研馆设置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智能书架,方便读者查找和借阅图书。江西省图书馆在馆内大厅屋顶安装三银玻璃,在增加采光的同时降低了空调负荷,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配备智能监控系统,可以精确统计每天进出馆的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