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和蚜虫会帮助农作物?美国科学家认为有可能》

  • 来源专题:转基因技术
  • 编译者: Zhao
  • 发布时间:2017-08-21
  • 农民们常常不遗余力地阻止病毒和蚜虫接触他们的田地,但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正在设想未来这些有害物质有益于农作物。

    研究人员承认这是一个狂野的、高度投机的想法。但是这项研究将发现病毒、昆虫和植物之间如何相互作用的有价值的线索,并可能会诞生新的干预措施来保护食物供应。

    植物病理学和微生物学教授W. Allen Miller和Steve Whitham,正在为一个由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资助的多方面合作下的研究而不懈地努力,这要求研究者们设计一种方法改变昆虫传播植物病毒的途径由此传递抗病基因以供植物应对压力。四年来,该项目的资助资金总计为1030万美元,除爱荷华州外,还包括博伊斯汤普森研究、明尼苏达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学院的研究人员。博伊斯汤普森研究所的Georg Jander是该项目的首席研究员。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利用成熟的玉米植株,利用昆虫传播病毒,激活具有理想特性的病毒。该小组希望开发一种快速应对作物威胁的方法,如干旱和疾病,在一个生长季节内给予保护。

    Miller说:“病毒非常适合这种用途,因为它们是天然的、可移动的基因包,可以在植物中表达蛋白质,但它们不会在植物种子中遗传。”。

    他说,这提供了一种内置的生物安全机制,以防止这些基因不再需要时在植物中长期存在。

    这是植物的大规模的基因疗法,”Whitham说。

    这个概念的原理是这样的:研究人员会通过将蚜虫,即植物树液上的微小昆虫的叮咬,将病毒引入玉米植株。当病毒感染玉米植株时,它们会激活玉米中的基因,从而帮助植物抵御干旱带来的压力或其他一系列问题。研究人员说,这样的过程可以比传统植物育种更快地发展抗逆性。

    Miller说,以这种方式部署病毒和昆虫需要经过数年的安全和环境测试,因此农民不应该期望很快使用这项研究。他说,仅仅通过这种方式研究病毒可能会对它们如何感染农作物和其他植物产生新的认识。

    Miller说:“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我们将学到很多关于病毒如何与昆虫媒介和植物相互作用的知识。” “我们希望本研究将为粮食生产应对各种不断变化的威胁提供一道曙光。”

    这项工作是DARPA的昆虫联盟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旨在通过开发应对作物压力的传统应对措施来保障粮食生产,以确保粮食安全。Miller强调,研究人员将在整个项目中严格遵守安全规程,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测试的最后阶段将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严格控制的温室里进行。

相关报告
  • 《美国科学家发现流感病毒致命弱点》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5-21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的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资助的科学家们报告称,流感病毒蛋白不断变化的"头部"有一个意想不到的致命弱点。研究小组发现并鉴定了一种自然产生的人类抗体的结构,这种抗体能识别并破坏病毒用来进入并感染细胞的部分血凝素(HA)蛋白。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名为FluA-20的抗体会与HA蛋白球状头部的一个区域紧密结合,而这个区域只有很短的时间才会被抗体攻击。 田纳西州纳什维尔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教授James E. Crowe医学博士和来自加州圣地亚哥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Ian A. Wilson一起领导了这个研究小组。他们从一名多次接种流感疫苗的人身上分离出了FluA-20抗体。在一系列的实验中,他们发现FluA-20可以"进入"HA三聚体分子中原本无法进入的部分,并使其分裂,从而防止病毒在细胞间传播。 这一发现令人惊讶,因为这个三聚体HA区域被认为是稳定的,抗体无法进入。此外,这一区域与HA头部的其他区域不同,在不同的菌株之间变化不大。因此从理论上讲,针对这一精确区域的抗体疗法对许多甲型流感病毒株都是有效的。同样,设计用于诱导针对这一目标的抗体的疫苗可能提供对任何流感毒株的长期保护,潜在地消除了每年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的需要。 在小鼠研究中,当动物接触四种不同的甲型流感病毒亚型时,FluA-20可以预防感染或疾病。实验中使用的两种病毒H1N1和H5N1是第一类流感亚型,而另外两种病毒H3N2和H7N9属于第二类。目前的流感疫苗必须含有来自这两种亚型的病毒成分,才能引发匹配的抗体。一种能够产生针对两组病毒的强效抗体的单一疫苗可以提供广泛的预防流感的长久保护。
  • 《中国科学家阐明农作物害虫对全球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制》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5-04-14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经济作物虫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联合国内外多家单位,在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5年IF=54.6)上在线发表题为“Crop pest responses to global changes in climate and land management”的综述文章。该综述理清了全球变化主要驱动因子对农作物害虫影响的生态学机制,阐明了温带害虫、热带害虫、迁飞害虫和地下害虫响应全球变化的规律,揭示了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害虫对全球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的趋势,提出了适应全球环境变化的农作物害虫测报和防治策略,指出了全球变化背景下农作物害虫研究领域的未来方向,对科学制定害虫防控策略以应对全球变化下的粮食安全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全球农作物害虫的危害日益加剧,对粮食生产和农业经济构成严重威胁。了解害虫种群数量和分布如何响应全球变化,对确保粮食安全生产至关重要。该综述通过整合全球主要农作物害虫如何响应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和数据发现,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以及农业集约化正在共同推动害虫的扩张和爆发,使农作物产量大幅下降。全球变暖趋势下,害虫地理分布范围不断扩大,物候提前,年世代数增加,导致作物受害程度加剧。特别是在中高纬度地区,害虫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为明显,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农业损失。极端气候事件对害虫的影响复杂多变。中度干旱可促使害虫通过增加取食来获取水分,从而导致作物损害加重;而降水增加通过缓解极端温-湿度环境促进了害虫的爆发。 人类活动同样加剧了农作物害虫的危害。土地开垦和森林砍伐导致生态系统退化,降低了自然生物防治功能,使农作物更易遭受害虫的侵害。农业集约化的发展,尤其是施肥和灌溉的广泛使用,虽提高了作物产量,但同时也提高了害虫寄主植物的品质,并且缓冲了极端环境条件对害虫的不利影响,为害虫提供了更优越的生存环境。与此同时,全球贸易网络的增加,进一步促进了外来害虫的入侵。因此,未来需要加强害虫监测与预测系统的建设,以便及时应对害虫扩散带来的农业危机。同时,探索可持续的害虫管理策略,如保护型生物防治、气候智慧型害虫管理技术、精准农业等,成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研究方向。 该工作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业害虫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通过深入分析害虫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不仅揭示了农业生产面临的潜在风险,也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害虫管理政策和策略提供了关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