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韩国突破锂硫电池技术瓶颈:单原子催化剂纤维电极实现高容量长循环》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 刘飞
  • 发布时间:2025-11-08
  • 韩国研究团队通过金属有机框架衍生策略,成功研制出具有分级多孔结构的碳纳米纤维电极材料,该材料嵌入低配位钴单原子活性中心(Co-N3),可高效吸附并催化转化多硫化物,显著抑制锂硫电池的"穿梭效应"。这种双级工程设计同步优化了碳骨架宏观结构与原子级催化环境,使电池在数百次循环后仍保持高容量与优异倍率性能。

    这项突破有望使电池更安全、更高效,加速向清洁能源的转型,推动更加可持续的未来。他们提出了一种利用金属-有机框架(MOF)进行双层工程的策略,成功制备出具有低配位单原子催化剂的分层多孔碳纳米纤维。 该研究由先进材料工程系的Seung-Keun Park领导,他提到锂硫电池虽然具有很高的理论容量和能量密度,但受限于多硫化物穿梭效应、缓慢的氧化还原动力学和快速的容量衰减。为了克服这些瓶颈,研究团队结合了碳框架的结构工程和原子级催化剂设计,开发出了一种嵌入单钴原子的低配位N3环境,这种环境对锂多硫化物的吸附和转化具有显著的增强效果。 这项研究展示了通过MOF衍生的分层多孔碳纳米纤维进行高性能锂硫电池的双层工程。这一策略结合了宏观和微观设计,形成了一种分级孔结构,提高了离子导电性和电解液润湿性,同时提供了高活性、低配位的Co-N3基团,用于高效的LiPS吸附和转化。研究表明,这一方法在提升锂多硫化物吸附和加速其氧化还原反应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 原文来源:https://interestingengineering.com/energy/high-performance-lithium-sulfur-batteries-korea
相关报告
  • 《中央大学团队研发自支撑催化剂 推动锂硫电池性能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11-10
    • 负载于碳基的含金属-氮基团单原子催化剂,因能增强锂硫电池氧化还原动力学并抑制多硫化锂溶解,成为该领域研究热点。然而,要充分发挥其潜力,需同步优化碳基底结构与催化剂配位环境。中央大学先进材料工程系朴承根副教授与化学工程系南仁浩副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创新设计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成功构建了金属有机框架衍生的分级多孔碳纳米纤维双层结构,并嵌入低配位钴单原子催化剂,显著提升了锂硫电池性能。 朴承根博士指出:“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已近极限,而锂硫电池虽理论容量更高,却受多硫化物穿梭效应等问题限制。我们通过碳骨架结构工程与原子级催化剂设计结合,致力于突破这些瓶颈。”研究团队将单个钴原子嵌入多孔碳纳米纤维网络的低配位N?环境中,增强了多硫化锂的吸附并加速了其氧化还原反应。这种设计减轻了穿梭效应,改善了整体动力学,为锂硫电池性能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从材料设计层面看,双层工程策略将分级多孔碳纳米纤维结构与低配位N3构型中原子分散的钴单原子位点相结合。碳纳米纤维提供机械稳定性与优异电解液润湿性,钴位点则催化多硫化物转化。这种协同作用使电池在数百次循环后仍保持高容量与优异倍率性能。南仁浩博士强调:“我们的材料自支撑、无粘合剂、柔韧性好,可直接作为中间层应用于软包电池,即使在弯曲情况下也能保持机械完整性,为小型设备供电。” 长远来看,这项成果有望推动高性能锂硫电池研发,并应用于续航更长的电动汽车、大型可再生能源存储系统及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对社会而言,更安全高效的电池将加速清洁能源转型,减少对关键原材料依赖,降低成本与碳排放,使可持续技术更普及。
  • 《新型锂硫电池突破高能和寿命“瓶颈”》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1-24
    • 财联社1月23日电,韩国电气研究所下一代电池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成功攻克锂硫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方面的关键技术瓶颈,研制出一款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大面积锂硫电池原型。研究论文发表于《先进科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