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锂硫电池突破高能和寿命“瓶颈”》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1-24
  • 财联社1月23日电,韩国电气研究所下一代电池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成功攻克锂硫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方面的关键技术瓶颈,研制出一款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大面积锂硫电池原型。研究论文发表于《先进科学》杂志。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kejizhuangbei/2025/01/23/detail_20250123196060.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科研人员揭示突破锂氧气电池容量瓶颈的关键因素》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03
    • 新华社合肥11月27日电(记者戴威)记者2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特任教授谈鹏团队发现,通过改变锂离子浓度,调控传输与成核动力学之间的匹配程度,可以显著提升锂氧气电池的放电容量。该研究为实现高能量密度锂空气电池提供了理论指导。 锂氧气电池因其超高的理论能量密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未来能源存储的革命性技术。近年来,研究人员在锂氧气电池的高倍率性能和稳定性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但实际容量远没有达到理论值,主要原因在于多孔正极内空间利用率不足。其中,相变、传质及法拉第反应的复杂耦合以及对电极内部精确表征的技术限制,为揭示正极过程、突破容量瓶颈带来挑战。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建立放电产物过氧化锂微观行为和电化学性能的联系。在此次研究工作中,为了排除溶剂、催化剂等因素对过氧化锂行为的影响,研究人员通过改变锂离子浓度调节初始动力学状态。 实验结果表明,锂离子浓度影响下的电化学性能变化趋势并不符合离子电导率趋势,且过氧化锂行为也不能完全被先前的成核理论解释。 通过可视化电极和跨尺度数学模型,研究团队进一步探究了过氧化锂分布特性。在0.5摩尔每升电解液中,过氧化锂颗粒呈现逆氧气梯度分布,标志着成核与传输动力学达到最佳平衡,从而实现最大放电容量。 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突破锂氧气电池容量瓶颈的关键在于维持电极深处的物质传输,而非仅取决于加速氧气传输。 研究人员介绍,此次研究深化了对电极设计准则的理解,并为其他固体产物体系的金属-气体电池提供了参考路径。 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 《美国在长循环寿命和高能量密度电池单晶正极材料方面取得突破》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4-06-20
    • 转自全球技术地图 据《Science》期刊5月23日消息,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在长循环寿命和高能量密度电池单晶正极材料方面取得突破。富镍层状氧化物正极(NMC)被认为是发展高续航电动汽车的候选材料,单晶富镍正极(SC-NMC)材料避免了晶界,具有增强的力学性能,备受关注,但在实际应用中,高镍含量(≥70%)的SC-NMC实际容量较低,容量衰减迅速,SC-NMC容量衰减的原因,以及容量衰减与结构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是关键科学难题。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利用多尺度空间分辨衍射和成像技术,观察到SC-NMC正极中存在不可逆的晶格旋转,并证明其在结构退化中产生了关键影响,这些发现为单晶正极性能失效和微观结构观测之间建立起了有效的机制联系,为了得到更稳定的SC-NMC材料,必须考虑减少晶格旋转和提高晶格结构对单个粒子内部晶格畸变的耐受能力。该研究对长循环寿命和高能密度的新一代电池单晶正极材料研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