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长非编码RNA调控学习记忆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5-14
  • 4月30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以研究论文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强研究组题为Activity dependent LoNA Regulates Translation by Coordinating rRNA Transcription and Methylation 的研究论文,文章中首次发现并命名了长非编码RNA LoNA,揭示了LoNA通过调控蛋白翻译来影响学习记忆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的新机制。

    神经元活性依赖的新蛋白合成对学习记忆过程至关重要,核糖体的生物合成则是细胞内蛋白质翻译的关键限速步骤,其合成主要的场所是在细胞核的核仁部位。刘强研究组首次鉴定了一个核仁特异表达的长非编码RNA LoNA,可以同时调控核糖体的关键成分——核糖体RNA的转录以及转录后甲基化修饰两个过程。通过影响核糖体DNA的表观遗传修饰以及RNA转录酶在DNA上的附着来影响其转录水平,以及转录后甲基化修饰两个层面影响核糖体的生物合成,最终影响蛋白尤其是突触相关蛋白的翻译。

    刘强研究组同时发现,LoNA的表达水平高度依赖于神经元活性,具体表现为接受氯化钾刺激的神经元中的LoNA水平显着下降,同时学习记忆等行为学刺激可以显着降低小鼠的海马区LoNA的水平。降低LoNA水平则可以解除对核糖体RNA转录以及转录后修饰的抑制,增加核糖体的生物合成。动物实验表明,在小鼠的海马区特异性敲低LoNA,可以显着增加突触相关蛋白的水平,提高突触可塑性,长时程增强学习记忆行为。

    阿尔茨海默症是典型的以学习记忆障碍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在老年人中发病率很高,但是目前缺少有效的治疗措施。刘强研究组的研究揭示,在阿尔茨海默症的模型小鼠中敲低LoNA可以显着恢复核糖体RNA的水平,同时减轻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障碍。该研究为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提供了重要靶点和全新的方向。

    刘强是该文的通讯作者,刘强实验室的博士生李定丰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基金资助。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2075.html
相关报告
  • 《生科院孙博课题组发现植物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11
    •       SE编码C2H2锌指蛋白,是植物中miRNA形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其调控植物的叶片发育、顶端分生组织的活性、花序结构和植物发育阶段的转换。SE的部分功能缺失突变体se-1,表现出胚胎发生异常、叶片发生延迟、叶片锯齿化、发育阶段转换加速、花序异常和花发育等缺陷。同时,SE参与植物响应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过程。然而,相对于被广泛报道的SE功能的重要性,关于SE在植物生长发育不同时期及抗病抗逆时的作用方式及调控模式仍然未知。       长非编码RNAs(lncRNAs),是一类长度超过200 nt,且几乎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大量研究表明,lncRNA是许多生物过程中的关键调节因素。目前,植物中已系统的鉴定出数以千计的lncRNAs,但他们具体的功能机制仍知之甚少。此外,lncRNA是否参与SE基因的调控,也有待研究。       孙博教授团队长期从事表观遗传调控植物发育研究。本工作首先从SE的3’端鉴定出一个反义长链非编码RNA SEAIRa,在拟南芥生长发育过程中与SE呈相反的表达模式。超表达SEAIRa会导致SE下调表达,而敲低或者敲除SEAIR会导致SE上调表达。因此SEAIRa是SE的负调控因子。       研究人员通过RNA体内pull down寻找到了SEAIRa的互作蛋白E3连接酶PUB25/26以及类泛素蛋白RUB1。SEAIRa招募PUB25/26以及RUB1引起SE第11个外显子区域H2Aub修饰。此外,PUB25/26会影响SEAIRa 5’端的切割,并释放出5’端片段,游离的5’片段可以与PRC2核心成员EMF2互作,进而招募PRC2复合体引起SE第一个外显子区域H3K27me3修饰。SE基因座不同位点的抑制性H2Aub和H3K27me3修饰协同调节SE染色质状态并抑制SE表达。        综上,该研究揭示了一种由结合在染色质上的lncRNA SEAIRa介导的表观遗传抑制新机制。研究结果一方面拓宽了植物中lncRNA的作用机制,也阐述了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SE的调控机制。        近日,该成果在以“An antisense intragenic lncRNA SEAIRa mediates transcriptional and epigenetic repression of SERRATE in Arabidopsis”为题于2023年3月1日在线发表于PNAS杂志,深入解析了长链非编码RNA SEAIR调控SE的分子机制。南京大学博士后陈炜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兼共通讯,南京农业大学王秀娥教授和南京大学孙博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袁于人教授(已逝)、南京大学陈迪俊教授和南京农业大学张文利教授等参与了该研究工作。该课题得到了江苏省农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www.pnas.org/doi/10.1073/pnas.2216062120
  • 《研究发现大豆籽粒性状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8-20
    • 大豆是全球重要的植物蛋白和植物油来源之一,其广泛应用于人类食品、动物饲料及工业原料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提高大豆产量一直是大豆育种领域的核心目标,直接关系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大豆育种研究取得诸多进展,但学界对大豆种子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明晰。因此,深入研究大豆种子性状的遗传机制,挖掘影响其产量的关键基因,对于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劲松、副研究员张万科和助理研究员陶建军团队对稳定转化的MIR172a过表达大豆植株进行了全生育期观察和产量性状分析。研究显示,MIR172a过表达显著降低了种子大小和重量,百粒重由对照品种JACK的17.01g降低至6.02g—9.23g。同时,种子中脂肪酸组成发生了变化。其中,软脂酸(16:0)、硬脂酸(18:0)、油酸(18:1)、亚油酸(18:2)减少,而亚麻酸(18:3)增加,且蛋白质含量有所提升,这表明miR172a在调控大豆种子表型以及脂肪酸和蛋白质积累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鉴定miR172a靶基因,研究人员利用MiRbase网站筛选出10个AP2/ERF家族基因作为候选并分析发现,ERF416和ERF413在MIR172a转基因大豆种子中表达显著下调。同时,5'RACE-PCR实验证实,miR172a可在ERF416和ERF413靶位点诱导mRNA切割,因此ERF416和ERF413是miR172a的靶基因。 随后,研究人员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ERF416和ERF413突变体,以研究其大豆种子表型的变化。与对照品种DN50相比,突变体籽粒变小、百粒重显著下降,但单株产量大幅增加,单株产量最高可提高31.8%。同时,突变体籽粒脂肪酸含量明显上升,尤其是油酸(18:1),而蛋白质含量下降。研究显示,过表达ERF416可显著提高种子大小和百粒重,增幅最高可达13%,且由于过表达材料中单粒荚比例上升、四粒荚比例下降,使每株种子总数减少,产量未受显著影响。此外,过表达材料中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尤其是亚油酸(18:2)含量减少。以上结果表明,ERF416过表达有助于提高大豆种子粒重,但或对脂肪酸积累产生负面影响。 进一步,研究人员通过转录组分析发现,在ERF416/413突变体中GmKIX8-1表达上调。实验证明,ERF416/413通过结合其启动子区域的GCC元件抑制GmKIX8-1表达,从而促进种子增大。同时,ERF416/413可激活另一个下游基因GmSWEET10a的表达,在过表达大豆中该基因上调,在突变体中下调。双荧光素酶和ChIP实验均验证了ERF416/413与GmKIX8-1、GmSWEET10a启动子的直接结合与调控关系。 最后,研究人员通过分析ERF416启动子的单倍型变异及其与大豆种子大小和基因表达的关系发现,在195个栽培大豆和94个野生大豆中,有Hap1、Hap2、Hap3三种主要单倍型。其中,Hap1对应较高的ERF416表达和较大的百粒重,且与较低的脂质含量相关,而Hap3与较高的脂质含量相关。不同地区的大豆中,Hap3比例从东北至南方逐渐降低,这表明Hap3可作为高油品种育种的优良等位基因。 该研究发现了miR172a-ERF416/413模块可调控大豆籽粒大小和粒重,且可能通过不同途径调控其脂肪酸含量。 近日,相关研究成果以The miR172a-ERF416/413 module regulates soybean seed traits为题,发表在《植物学报(英文版)》(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