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大豆籽粒性状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8-20
  • 大豆是全球重要的植物蛋白和植物油来源之一,其广泛应用于人类食品、动物饲料及工业原料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提高大豆产量一直是大豆育种领域的核心目标,直接关系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大豆育种研究取得诸多进展,但学界对大豆种子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明晰。因此,深入研究大豆种子性状的遗传机制,挖掘影响其产量的关键基因,对于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劲松、副研究员张万科和助理研究员陶建军团队对稳定转化的MIR172a过表达大豆植株进行了全生育期观察和产量性状分析。研究显示,MIR172a过表达显著降低了种子大小和重量,百粒重由对照品种JACK的17.01g降低至6.02g—9.23g。同时,种子中脂肪酸组成发生了变化。其中,软脂酸(16:0)、硬脂酸(18:0)、油酸(18:1)、亚油酸(18:2)减少,而亚麻酸(18:3)增加,且蛋白质含量有所提升,这表明miR172a在调控大豆种子表型以及脂肪酸和蛋白质积累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鉴定miR172a靶基因,研究人员利用MiRbase网站筛选出10个AP2/ERF家族基因作为候选并分析发现,ERF416和ERF413在MIR172a转基因大豆种子中表达显著下调。同时,5'RACE-PCR实验证实,miR172a可在ERF416和ERF413靶位点诱导mRNA切割,因此ERF416和ERF413是miR172a的靶基因。

    随后,研究人员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ERF416和ERF413突变体,以研究其大豆种子表型的变化。与对照品种DN50相比,突变体籽粒变小、百粒重显著下降,但单株产量大幅增加,单株产量最高可提高31.8%。同时,突变体籽粒脂肪酸含量明显上升,尤其是油酸(18:1),而蛋白质含量下降。研究显示,过表达ERF416可显著提高种子大小和百粒重,增幅最高可达13%,且由于过表达材料中单粒荚比例上升、四粒荚比例下降,使每株种子总数减少,产量未受显著影响。此外,过表达材料中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尤其是亚油酸(18:2)含量减少。以上结果表明,ERF416过表达有助于提高大豆种子粒重,但或对脂肪酸积累产生负面影响。

    进一步,研究人员通过转录组分析发现,在ERF416/413突变体中GmKIX8-1表达上调。实验证明,ERF416/413通过结合其启动子区域的GCC元件抑制GmKIX8-1表达,从而促进种子增大。同时,ERF416/413可激活另一个下游基因GmSWEET10a的表达,在过表达大豆中该基因上调,在突变体中下调。双荧光素酶和ChIP实验均验证了ERF416/413与GmKIX8-1、GmSWEET10a启动子的直接结合与调控关系。

    最后,研究人员通过分析ERF416启动子的单倍型变异及其与大豆种子大小和基因表达的关系发现,在195个栽培大豆和94个野生大豆中,有Hap1、Hap2、Hap3三种主要单倍型。其中,Hap1对应较高的ERF416表达和较大的百粒重,且与较低的脂质含量相关,而Hap3与较高的脂质含量相关。不同地区的大豆中,Hap3比例从东北至南方逐渐降低,这表明Hap3可作为高油品种育种的优良等位基因。

    该研究发现了miR172a-ERF416/413模块可调控大豆籽粒大小和粒重,且可能通过不同途径调控其脂肪酸含量。

    近日,相关研究成果以The miR172a-ERF416/413 module regulates soybean seed traits为题,发表在《植物学报(英文版)》(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cas.cn/syky/202508/t20250815_5079696.shtml
相关报告
  • 《遗传发育所揭示大豆籽粒性状调控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28
    • 大豆含有丰富的油脂和蛋白质,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子大小和粒重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产量构成的要素之一。然而,人们当前对大豆种子粒重调控机制的认识仍十分有限,因此挖掘粒重调节基因并解析其分子机制,对培育优质的大豆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4月17日,《植物学报》(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劲松团队题为GmJAZ3 interacts with GmRR18a and GmMYC2a to regulate seed traits in soybea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鉴定到一个新的大豆百粒重调控基因GmJAZ3,发现其蛋白参与的GmJAZ3-GmRR18a-GmMYC2a-GmCKXs模块介导茉莉酸和细胞分裂素通路,促进大豆籽粒和其他器官增大,并调控籽粒营养物质组成。   研究通过构建大豆种子的基因共表达网络,鉴定出核心基因GmJAZ3(图A),它编码的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具有转录抑制活性。大豆中过表达该基因促进了种子大小和粒重,降低了脂肪酸含量,提高了蛋白质含量(图B-D)。转录组分析发现GmJAZ3显著抑制了多个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GmCKX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一方面,GmJAZ3直接与茉莉酸信号通路转录因子GmMYC2a相互作用,抑制了GmMYC2a对GmCKX3-4的转录激活作用;另一方面,GmJAZ3与细胞分裂素信号通路转录因子GmRR18a相互作用,抑制了GmRR18a对GmMYC2a和GmCKX3-4的转录激活作用,协同调控大豆种子大小(图E)。同时,研究还发现JAZ3在野生大豆到栽培大豆驯化过程中经历了人工选择,它在水稻和拟南芥中的同源基因也具有类似功能。该研究揭示了大豆粒重和品质调控的新机制,为大豆高产优质育种提供了基因资源和理论指导。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的资助。
  • 《李云海、汪得凯、钱前等团队合作发现水稻籽粒大小和重量调控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王晶静
    • 发布时间:2021-05-28
    •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水稻产量对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至关重要。种子大小和重量是重要的产量性状,因此最佳化种子大小和重量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关键策略。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云海团队与浙江理工大学汪得凯、中国水稻所钱前和曾大力、比利时Dirk Inze等团队合作,揭示GW2-WG1-OsbZIP47途径调控水稻籽粒大小和粒重的新机制,对提高作物产量和粒型改良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该研究从水稻过表达突变体库中分离了一个种子变宽变重的转基因系WG1-OE。WG1编码一个CC类型谷氧还蛋白OsGRX8,该主要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过量表达该基因可显著增加粒宽和粒重,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WG1导致籽粒变窄变长。细胞学分析表明WG1通过促进细胞分裂调控粒宽。WG1与转录因子OsbZIP47直接互作,招募转录共抑制子ASP1来抑制OsbZIP47的转录活性,从而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过表达OsbZIP47转基因植株籽粒窄长,而osbzip47突变体籽粒变宽。进一步研究发现E3泛素连接酶GW2可以泛素化WG1,并调控WG1的蛋白稳定性。遗传分析表明GW2、WG1和 bZIP47作用在同一遗传途径调控籽粒大小和重量。该研究揭示了GW2-WG1-OsbZIP47途径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的新机制,为作物高产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 该研究成果于2021年4月27日在线发表于Molecular Plant杂志(DOI:10.1016/j.molp.2021.04.011)。李云海研究组郝建琴、伍应保、黄科和浙江理工大学汪得凯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李云海研究员和钱前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资助。 论文信息如下:Jianqin Hao, Dekai Wang, Yingbao Wu, Ke Huang, Penggen Duan, Na Li, Ran Xu, Dali Zeng, Guojun Dong, Baolan Zhang, Limin Zhang, Dirk Inzé, Qian Qian, Yunhai Li. The GW2-WG1-OsbZIP47 Pathway Controls Grain Size and Weight in Rice. Molecular Plant. DOI:10.1016/j.molp.2021.04.011。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4205221001349?via%3Di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