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成为越南发展新能源的双重机遇》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17
  • 越共中央经济部和丹麦驻越南大使馆于3月16日在河内举办题为“促进越南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国际经验和政策建议”的研讨会。

    越共中央经济部副部长阮德显表示,越南风能发展潜力和机遇巨大。凭借当今油气行业建设远海工程、近海工程和辅助物流系统的能力和经验,今后越南可以充分利用其内部资源来发展与辅助产业和物流服务价值链相关联的海上风电产业。

    截至2021年底,越南海上风电投资总注册容量约为154吉瓦。 《八号电力规划》草案设定到2030年开发陆上和近岸风电约16121兆瓦和海上风电约7000兆瓦的目标。到2045年,海上风电装机容量预计达到约64500兆瓦的目标。

    然而,阮德显也指出越南海上风电行业面临的问题,如:技术复杂性,需要巨额而长期的投资资金。 同时越南需要在规划、机制、建设投资政策、租赁法规、许可、标准、操作规程、电力买卖合同、电力系统运行规定、海港系统、供应链发展等方面弄清相关法律规定。

    丹麦驻越南大使尼科莱.普瑞特兹(Nicolai Prytz)在研讨会上表示:“海上风电对越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双重机遇,不仅为国家强劲的经济发展提供绿色、高性价比的能源,而且还协助越南落实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 上做出的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承诺。作为长期大力支持越南向绿色和可持续能源转型的国家之一,丹麦期望越南政府将很快出台一部明确的法律框架,这对海上风电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哥本哈根离岸合作伙伴公司(Copenhagen Offshore Partners,CIP) 联合首席执行官亨里克·舍内曼(Henrik Scheinemann )表示,越南的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机会很多,现在是推动和允许实施试点项目的时候。 同时,出台明确的法律框架并为投资者和项目开发商分享经验教训创造条件,以建立当地供应链并解决越南对绿色能源日益增长的“渴求”。

    CIP已经与平顺省人民委员会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在平顺省沿海开发3.5吉瓦的罗干(La Gàn)海上风电场项目。 这是越南首个大型海上风电项目之一。

    与此同时,CIP继续与越南供应商和海港签署多项谅解备忘录,同时与越南春球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促进越南北部海上风电的发展。

  • 原文来源:https://wind.in-en.com/html/wind-2428556.shtml
相关报告
  • 《越南有望成为海上风电中心》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05
    • 海上风电将有助于逐步取代煤电,但专家表示,发展风电需要有明确的机制。 技术计算表明,越南海上风电潜力约为160吉瓦。根据11月更新的第8期电力计划(草案),越南工贸部已计划到2030年将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提高到4吉瓦;到2035年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增加到10吉瓦;到2040年增加到23吉瓦;到2045年增加到36吉瓦。按照这个功率,到2030年海上风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约2.6%,到 2045 年将占到10.8%。 12 月 1 日,在 2021 年越南风电论坛上,全球风电理事会(GWEC)亚洲区域经理李明乔表示,未来越南将成为海上风电的中心,这也是碳减排最多的电源,可以替代煤电,帮助越南实现在COP 26 的承诺--到 2050 年净达到碳中和的目标。
  • 《海上风电有望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蓝色引擎”》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18
    • 2021年,“大力发展风电”的表述密集出现在多个中央会议与文件中,风电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22年,补贴虽退出了行业发展的历史舞台,但受“双碳”目标以及国家大力扶持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发展的利好刺激,中国风电行业发展被广泛看好。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了解到,相对于陆上风电来说,海上风电潜力更大。大规模开发海上风能资源,对于优化能源结构、确保能源安全、打造海洋经济强国具有积极意义,有望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蓝色引擎”。 海上风电迎机遇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补贴时代已成为过去,平价上网时代仅是“风光少年”行业“成年礼”的开启,没有补贴的光伏和风电市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发展模式,市场前景会更大,有利于公平竞争格局的出现,更有利于面向世界舞台的竞技。 “在陆上风电资源有限且紧缺的大环境下,2022年海上风电面临机遇,将成为行业重要发展方向。近几年的陆上风电向浅海风电发展迅猛,而海上风电又有从浅海向深远海风电进军的趋势,尤其是未来10兆瓦+的大型海上风电装机将逐渐成为趋势,这对于海上吊装、安装作业以及后期运维等工作,都会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有些海上风电项目需要的大型海装吊装船更是一船难求、码头资源也出现了阶段性的紧缺问题,这就更需要在创新方面着力。”祁海珅强调。 当前,我国风电在“双碳”战略背景下仍维持高景气度。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全国风电新增并网装机2470万千瓦,截至11月底的累计并网装机容量突破3亿千瓦,同比增长29%。1-11月,全国风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数为2031小时,比2020年同期增加119小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企业评价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周健奇对本报记者表示,2022年,我国风电产业创新要在以下三个层面进行。 第一,行业层面,强化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无止境,我国只是在当前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产业链供应链短板,而且前沿技术储备也有不足;模式创新非常重要,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电力消费客户的日益增长,模式创新也将朝着定制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其中有很多问题需要破解。 第二,企业层面,涉及到领航企业、优质供应商,优质供应商包含了“专精特新”小巨人和专项冠军,这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及时进行管理升级,还要探索如何巩固产业链供应链,如何形成创新合力。 第三,政府层面,要推进、引导相关改革,包括微电网的电力交易机制改革、电网企业的平台化改革等。 智能光伏在创新方面大有可为 泓达光伏创始人刘继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过去十年,我国光伏度电成本从2010年的2.5元/度下降至2020年的0.4元/度,光伏平价时代来临。随着对电力需求进一步加大及实现“双碳”目标,2022年光伏装机需求会进一步增大,且未来十年会迎来数倍增长,光伏产业拥有巨大市场空间。 而为了让光伏产业在加大创新的同时,进一步加快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光伏行业向智能化特色应用,2022年1月4日印发的《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推动光伏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计划》使得2022年光伏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提高了,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得到了夯实,而智能化融合的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会成为新亮点。”祁海珅表示。 在祁海珅看来,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既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与鼓励,又有产业创新的基础以及庞大的应用市场,可以更好发挥出光伏产业“低碳属性、能源属性和金融属性”等绿色产业特点。同时,“绿色产业+绿色金融”的产融结合,也会把5G通信、人工智能等高新信息技术融合到光伏产业里,赋能光伏产业向高质量、高水平、智能化发展。 “在智能光伏创新方面,组件的新技术这两年更新换代较慢,希望2022年HJT电池和TOPCon电池能够取代PERC电池,钙钛矿组件能够量产。”谈及对2022年光伏产业智能化发展的期盼,刘继茂如是说道。 补贴方面,刘继茂表示,2022年集中式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取消补贴,部分地区分布式补贴下降,使得电站收益有所减少,但是工商业电价上涨,因此对分布式自发自用的项目,影响不大。 周健奇表示,补贴递减,进而取消的前提是新能源行业技术日趋成熟,带动制造成本大幅下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规模化发展,也就是所谓的平价时代。 “但补贴退出并非意味着全面平价,而是具备了平价的能力,并且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做到了平价上网。”周健奇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