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进展》:南极冰盖气泡造成大气氧下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12-31
  • 近日,一篇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的科研成果通过对保存在南极冰层中长达150万年的气泡的分析,发现冰川侵蚀可能导致大气氧(PO2)含量在过去80万年有所下降。

    莱斯大学Yuzhen Yan认为,大气氧含量在更新世晚期开始有所下降,与同时期广泛而强烈的冰川作用密切相关。更新世晚期广泛发育的冰川伴随着强烈的磨蚀作用,使得沉积物内部结晶表面暴露于空气中,随之而来的氧化反应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导致浓度降低。冰川导致氧气浓度降低的另一种方式是暴露埋藏数百万年的有机碳。

    俄勒冈州立大学、缅因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Yan、Higgins及其同事在东南极洲Allan Hills蓝冰区钻取的150 Ma的不连续冰样本,扩展了PO2的冰核记录。统计数据表明,1.5~81 ka冰芯样品的PO2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表明晚更新世氧源和氧汇的不平衡开始于中更新世40~100 ka冰期旋回过渡时期(约1.2 Ma~700 ka)。这项研究利用冰芯气泡来显示氧气在过去的80万年里浓度的研究表明,地球的大气层含氧量比现在降低了大约0.2%。Yan认为,地球生物圈从大气中吸收的氧气和它产生的一样多,因此对PO2下降没有贡献,而风化和氧化作用可以有效地解释PO2下降。(傅圆圆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news.rice.edu/news/2021/air-bubbles-antarctic-ice-point-cause-oxygen-decline
相关报告
  • 《Nature:融化的冰盖将大量甲烷释放到大气中》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9-02-18
    • 最近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结果显示,覆盖广阔湿地的冰盖可以通过冰下河流将大量甲烷释放到大气中。目前,用于预测全球变暖的全球甲烷预算中忽略了冰盖,但这可能导致冰盖快速退缩期间温室气体浓度上升。 由布里斯托大学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格陵兰冰盖旁边扎营了三个月,团队成员还包括英国国家海洋中心(NOC)的工程师。在那里,他们使用新型传感器测量了从冰盖流出的融水中所含的6吨甲烷,并在NOC进行了测试和验证,以便在具有挑战性的冰冷环境中进行部署,该体积与同期100头奶牛释放的甲烷量相当。 来自NOC的论文作者Alex Beaton博士提到,这项研究表明,在春季和夏季,冰下融水不断将格陵兰冰盖下方的甲烷冲刷到大气中。在冰盖下产生的大部分甲烷似乎能够在被氧化成二氧化碳之前通过快速流动的河流逃逸到大气中。该研究证明了原位化学传感器的高分辨率数据在帮助限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可发挥的关键作用。 卡迪夫大学的共同作者Elizabeth Bagshaw博士补充道,使用新传感器技术为研究提供了一个窗口,可以看到这个以前看不见的冰川环境。连续测量融水使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迷人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地球的其他部分。 虽然先前在格陵兰冰芯和南极冰下湖中检测到了一些甲烷,但这是第一次在大型冰盖集水区春夏季生产的融水中,研究从冰盖床连续冲刷而逃逸到大气层的甲烷。来自布里斯托尔地理科学学院的主要作者Guillaume Lamarche-Gagnon提到,同样令人震惊的是,他们发现了广泛冰下微生物系统的明确证据。虽然他们知道产生甲烷的微生物在冰下环境中可能很重要,但它们真正具有多大的重要性和广泛性是值得商榷的。现在清楚地看到,生活在数公里冰下的活跃微生物不仅存活,而且可能影响地球系统的其他部分。这种冰下甲烷基本上是这些孤立栖息地生命的生物标志物。 大多数关于北极甲烷来源的研究都集中在永久冻土上,因为这些冷冻土壤往往含有大量的有机碳,当它们因气候变暖而解冻时可能转化为甲烷。这项最新研究表明,冰盖床也是大气中的甲烷来源。 领导调查的布里斯托尔卡博特环境研究所所长Jemma Wadham教授提到,一个关键的发现是,冰下产生的大部分甲烷可能会在大型快速流动的河流中逃离格陵兰冰盖。氧化成二氧化碳是甲烷气体的典型命运,而这通常会降低其温室效应。 研究人员表示,南极洲拥有地球上最大的冰块,本研究结果将聚光灯转向了南方。Lamarche-Gagnon先生还提到,假设在南极冰盖下面比在北极冰块下面拥有更多若干数量级的甲烷。就像在格陵兰岛所做的那样,现在是时候在理论上加上更强大的数字了。 该研究由布里斯托尔大学(英国)、查尔斯大学(捷克)、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纽卡斯尔大学(英国)、多伦多大学(加拿大)、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比利时)、卡迪夫大学(英国)和康斯伯格海事公司(德国)联合开展。它由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NERC)资助,其中包括利华休姆信托基金、捷克科学基金会、加拿大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委员会以及加拿大魁北克省自然与技术基金会的额外资金。 (於维樱 编译)
  • 《南极冰盖可能会遭受一两次气候冲击》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9-02-01
    •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推测地球的气候系统与地球的天体运动密切相关。例如,最近冰河时代的速度可归因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形状的变化,以及地球在其轴上倾斜的周期性变化及其“顶部”摆动的轴,所有这些结合起来影响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强度。 现在事实证明,轴向倾斜的变化(科学家称之为“倾斜”)对于南极冰盖的上升和下降具有重要意义。 本周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描述了与南极洲冰层地质记录和地球周期性天文学相匹配的研究。新西兰和威斯康星州的研究人员对这两项记录进行了比较,重新概述了在过去3400万年里冰盖首次形成伊始南极冰盖的历史。 这项研究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解释冰盖在地质时期的生长和衰退模式,包括海冰的存在,这是南极洲周围一片薄薄而脆弱的冰冻海洋层。一项重要的发现表明,在一个不断增加的大气二氧化碳变暖的世界中,海冰的消失可能会放大海水变暖时地球对冰盖倾斜的周期性影响。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冰损失可能引发南极冰盖的不稳定,对全球海平面造成严重影响。 “这项研究的作用是描绘南极冰盖的增长和衰减,并揭示了迫使其发生变化的原因,”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专家Meyers解释道。 Levy和Meyers注意到,海洋冰盖对洋流传递的热量特别敏感。南极西部快速流动的内陆冰流由浮冰架支撑,如果减少或消失,则会增加西南极洲海冰失控的可能性。 新的研究表明,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冰减少会侵蚀保持冰盖(包括低于海平面的部分)的屏障。 为了重现冰盖的历史,Meyers和Levy转向了南极洲周围的地质记录,并将它们与更远的深海海洋沉积物岩心连接起来,这些核心含有被称为有孔虫的海洋微生物化石壳。Meyers解释说,有孔虫的化学成分(尤其是氧同位素)包含了记录南极冰层起伏的特征。生活在深海中的有孔虫在其外壳中积累了同位素,不同的氧同位素可以产生南极冰盖变化量的详细化学记录。 Levy和Meyers说,这些地质记录表明,由于地球天文参数的可预测变化和大气二氧化碳水平的阈值变化,南极冰盖的大小存在显著差异。在这项新研究之前,为什么冰盖在不同时间对相同天文周期的反应不同是一个谜。将这些周期与详细的化学记录联系起来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升高以及南极周围海冰的损失在放大地球天文运动变化对南极冰的耐久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侯颖琳 编译;於维樱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