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低草酸盐含量的菠菜基因种源》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 徐倩
  • 发布时间:2017-11-28
  • 菠菜作为一种健康蔬菜,富含草酸,且含量高于大多数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经济价值。草酸,或称为“草酸盐”,在饮食中最主要的负面作用是可能与肾结石的形成有一定关系。此外,草酸盐会与钙、铁和其它矿物质反应形成晶体,抑制人体对矿物质的吸收。

    通过对300余个菠菜品种进行遗传密码分析,美国农业研究局(ARS)遗传学家牟北权(Beiquan Mou)及其同事,确定了6个与促进草酸盐形成有关的DNA标记。这些标记可能有助于育种者通过标记辅助选择来挑选草酸盐含量较低的菠菜品种。该研究成果于2016年11月发表在Euphytica期刊 。

    科学家们分析了310种菠菜中的草酸盐含量,包括300个美国农业部(USDA)登记入册品种和10个商业品种。这些菠菜在鲜重状态下草酸盐含量介于647.2-1286.9mg/100g之间。这一区间跨度表明,草酸盐含量是一种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每个基因都对测试的菠菜品种有轻微影响,但不能排除存在主效基因的可能。

    此次研究用到的300种USDA登记入册的菠菜品种中,有8种在鲜重状态下草酸盐含量低于780mg/100g。这8个菠菜品种将可能作为低草酸盐含量菠菜育种尝试的第一批基因种源。

    (编译 徐倩)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高彩霞研究组最新发文:利用基因组编辑精细调控草莓糖分含量》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20-10-11
    • 无性繁殖植物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无性繁殖导致性状多样性的严重匮乏极大的阻碍了无性繁殖作物的育种发展。在育种设计中,对数量性状的精细调控可以避免产生剧烈的性状变化,并且可以极大的丰富性状多样性,对推进精准育种有重要意义。 基因组编辑技术通过对调控元件的遗传操作可以实现对数量性状的改良。对于无性繁殖的植物,纯合和杂合基因型都可以通过无性繁殖稳定遗传,可以获得更多可稳定遗传的基因型,进一步丰富性状多样性,对数量性状实现更加精细的调控。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组发现对基因上游转录起始位点(uORF)进行编辑可以显著提高基因翻译效率,建立了基因组编辑调控植物内源基因翻译效率技术体系(Nature Biotechnology,2018; Nature Protocols,2020)。利用这一技术,最近高彩霞研究组在无性繁殖作物草莓中实现了对数量性状的精细调控并获得了多种不同糖分含量的草莓。 研究人员首先建立了高效的草莓胞嘧啶单碱基编辑技术体系,利用本实验室开发的植物高效胞嘧啶碱基编辑器(A3A-PBE,Nature Biotechnology,2018)首次在草莓中实现碱基编辑,转基因草莓植物中碱基编辑效率高达100%。 A3A-PBE具有效率高和编辑窗口宽的特点,在草莓中,其编辑窗口宽度达到15bp。研究人员利用A3A-PBE对草莓FvebZIPs1.1基因的保守的uORF进行编辑,在T0代获得7种不同的新uORF突变。七种新uORF突变的纯合突变体中果实糖含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植物生长未受影响。 为了进一步丰富基因型和性状多样性,研究人员对T0代突变体进行了自交和杂交,组合不同的等位基因并分离转基因成分。T1代共计获得了35种不同基因型的草莓,而且这些草莓均无外源基因。不同基因型对草莓果实糖含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极大的丰富了性状多样性,实现了对数量性状的精细调控。尤为重要的是,所有的新基因型和性状都可以通过无性繁殖稳定传递给后代。 该工作为无性繁殖作物提供了新的育种策略。这一研究成果于2020年9月3日在Genome Biology杂志发表(DOI:10.1186/s13059-020-02146-5)。高彩霞研究组博士后邢思年和副研究员陈坤玲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高彩霞研究员为该论文通讯作者。 原文标题: Fine-tuning sugar content in strawberry
  • 《碳酸盐中碘含量对元古代海洋表层氧化还原的影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4-22
    • 元古宙时期承载了真核细胞的出现与真核细胞生物多样性的最初记载。与真核细胞生物息息相关的浅海环境氧含量比现如今的氧含量要低,但低多少仍然存在争议。这里,我们通过对浅海石灰岩和白云岩中碘浓度(被氧化的含碘物质)的测量,首次对元古代时期海表层的氧化还原条件有了一个全面的认知。碘盐对附近区域内氧气可用程度与临近水域的缺氧情况都十分的敏感。 为了对我们方法进行实用性评估,我们利用新第三纪至第四纪时期的碳酸盐样品进行实验,实验发现缺氧环境对成岩作用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同时也会抑制碳酸盐中碘含量的增大。尽管成岩作用过程中的碘含量发生损失,但元古代时期最高碘含量相对太古代时期有所提高,特别是在Lomagundi与Shuram事件(Shuram:新元古代底层名,在这时出现了整个新元古代中最大的碳同位素漂移,人们把这一事件称为Shuram Event)时期,碳同位素在古元古代与新元古代时期漂移程度非常大。对于Shuram事件,通过对新第三纪-第四纪时期的碳酸盐样品观测,发现成岩作用与碘的运移趋势无关。元古代时期碳酸盐碘含量的低值线与显生宙时期一样,都与浅层富氧-缺氧界面有关联。表层水的含氧浓度至少要间歇性的高于临界值才有利于真核细胞生物的生存。 然而,来自于中元古代表层水碳酸盐中低碘含量数据与动态化变层(循环水与非循环水界面)的周期一致,从而缺氧水间歇性混合上升,最终到达海水表层。这些氧化还原反应的不稳定性对早期的真核生物的多样性有较大影响,对动物的进化也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刘思青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