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中碘含量对元古代海洋表层氧化还原的影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04-22
  • 元古宙时期承载了真核细胞的出现与真核细胞生物多样性的最初记载。与真核细胞生物息息相关的浅海环境氧含量比现如今的氧含量要低,但低多少仍然存在争议。这里,我们通过对浅海石灰岩和白云岩中碘浓度(被氧化的含碘物质)的测量,首次对元古代时期海表层的氧化还原条件有了一个全面的认知。碘盐对附近区域内氧气可用程度与临近水域的缺氧情况都十分的敏感。

    为了对我们方法进行实用性评估,我们利用新第三纪至第四纪时期的碳酸盐样品进行实验,实验发现缺氧环境对成岩作用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同时也会抑制碳酸盐中碘含量的增大。尽管成岩作用过程中的碘含量发生损失,但元古代时期最高碘含量相对太古代时期有所提高,特别是在Lomagundi与Shuram事件(Shuram:新元古代底层名,在这时出现了整个新元古代中最大的碳同位素漂移,人们把这一事件称为Shuram Event)时期,碳同位素在古元古代与新元古代时期漂移程度非常大。对于Shuram事件,通过对新第三纪-第四纪时期的碳酸盐样品观测,发现成岩作用与碘的运移趋势无关。元古代时期碳酸盐碘含量的低值线与显生宙时期一样,都与浅层富氧-缺氧界面有关联。表层水的含氧浓度至少要间歇性的高于临界值才有利于真核细胞生物的生存。

    然而,来自于中元古代表层水碳酸盐中低碘含量数据与动态化变层(循环水与非循环水界面)的周期一致,从而缺氧水间歇性混合上升,最终到达海水表层。这些氧化还原反应的不稳定性对早期的真核生物的多样性有较大影响,对动物的进化也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刘思青 编译)

相关报告
  • 《全球海洋热含量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3-29
    • 多个国内外机构联合发布的最新海洋观测数据显示,2018年海洋升温又创新高:成为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一年。2018年全球上层2000米海洋热含量比1981-2010年的平均状态高了19.67×1022焦耳,比历史第二高的年份2017年高出0.91×1022焦耳——相当于中国2017年全年发电量的约388倍,广岛原子弹爆炸释放出能量的1亿倍。全球海洋热量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海水温度上升,新的数据表明:上层2000米海水过去60年大约平均变暖了0.13摄氏度,表层比深海变暖更剧烈。   本次发布的海洋热含量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同时联合美国圣-托马斯大学、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河海大学和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等单位共同发布。该报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英文刊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大气科学进展》)2019年第三期。   全球海洋热含量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一个稳健的指针,不断创纪录的全球海洋升温表明了无可辩驳的全球变暖事实。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使地球系统不断累积能量导致,海洋累积了全球变暖的主要信号。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气候评估报告表明:全球变暖导致的地球系统能量增加中,有93%储存在海洋中,使得海洋热含量增加。   海洋和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都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若不治理,将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例如,由于海洋变暖和酸化,以大堡礁为代表的海洋珊瑚礁系统已经经历了连续三年大规模白化事件,如果全球变暖持续,本世纪末99%以上的珊瑚礁系统将白化消亡。珊瑚礁虽然只占了全球海洋面积的0.1%,但其是25%的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同时,海洋是台风、飓风等极端天气的能量来源,更暖的海洋将导致未来台风更强、降水更多。2018年发生的台风“山竹”、飓风“莱恩”等是近些年最强或降水最多的台风之一,给登陆地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损失。此外,更热的海洋会持续降低海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影响海洋生态系统,进一步影响人类利用海洋渔业资源。最后,海水温度升高的热膨胀效应贡献了目前海平面变化的三分之一,不断变暖的海洋将持续推升全球海平面,给沿海、低洼和小岛屿地区带来越来越多的气候风险。
  • 《PNAS:使用碳酸酐酶加速深海固碳,有助应对海洋酸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8-03
    •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USC)和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的科学家,在不伤害珊瑚及其他生物体的前提下,使海洋最深处储存并中和碳的一个本来缓慢的、天然的化学反应过程加速了500倍。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本周的《PNAS》上。 有史以来,USC-Caltech团队是首次可以精准测量溶解在海水中被一种常见的碳酸酐酶加强的方解石(一种碳酸钙)的反应速率。碳酸酐酶是维持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血液和组织中酸碱平衡的酶。USC的资深作家和地球化学家William Berelson说:“数十亿年以来,遍布海底的碳酸盐物质一直在中和海洋中的二氧化碳,但这种未被催化的反应过程十分缓慢。更重要的是,没有人知道怎样加速这个反应,而现在我们搞清楚了。” 碳酸钙存在于整个星球的海洋里,从海洋表面的珊瑚礁到埋葬海底深处的死亡生物的壳体,如浮游生物。海洋中的温室气体约是大气中的50倍,这也是造成海洋酸化的原因。 然而,当酸化的海洋表层水进入海洋较深处时,它们会与海底死亡生物的碳酸钙壳反应,从而中和这些输入的二氧化碳。这是自然缓冲过程的一部分,允许海洋储存如此大量的二氧化碳,至少在海洋酸化接触不到和侵蚀不到珊瑚礁等结构的地方是这样的。 Berelson说:“碳酸钙在海洋中的溶解是我们所谓的化学缓冲剂,它像我们使用抗酸药来缓解胃酸痛一样”,这个过程是“海洋的抗酸剂”。 现在得益于该项工作的研究成果,这个原本需要数万年将CO2转换为碳酸盐的过程得以在很短一段时间内实现。Berelson说:“研究结果将在帮助减少大气二氧化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李亚清 编译) 原文链接: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7/07/17/1703604114.f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