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临床前动物实验表明源自Vδ2-T细胞的外泌体可高效控制EBV相关肿瘤,诱导T细胞抗肿瘤免疫反应》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10-20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香港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报道源自Vδ2-T细胞的外泌体(下称Vδ2-T-Exos)可以有效控制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相关肿瘤,并诱导T细胞抗肿瘤免疫反应。针对Vδ2-T-Exos的这些突破性新发现为开发针对EBV相关肿瘤的新疗法提供了新见解。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Exosomes derived from Vδ2-T cells control 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tumors and induce T cell antitumor immunity”。

    EBV感染了约95%的人类人口,每年导致超过20万例癌症,约2%的癌症死亡是由于EBV引起的恶性肿瘤。EBV相关肿瘤包括伯基特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鼻咽癌、胃肿瘤及移植后淋巴增生病等。

    目前对EBV相关肿瘤的治疗方案是有限的,存在相当多的不需要的脱靶毒性和对复发或难治性疾病的不完全疗效。Vδ2-T细胞类似于先天性T细胞,具有抗EBV相关肿瘤的抗肿瘤潜力。遗憾的是,由于一些癌症患者的Vδ2-T细胞难以扩增,它们的临床转化受到限制。外泌体是源于内体的细胞外小囊泡,介导细胞间的通信。与细胞治疗相比,无细胞外泌体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容易储存、成本更低等优势。然而,Vδ2-T-Exos的抗肿瘤活性仍然未知。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发现Vδ2-T-Exos含有死亡诱导配体(FasL和TRAIL)和免疫刺激分子(CD80、CD86、MHC-I和MHC-II)。Vδ2-T-Exos通过FasL和TRAIL途径靶向并有效地杀死EBV相关肿瘤细胞,并促进EBV抗原特异性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扩增。给予Vδ2-T-Exos可有效控制免疫缺陷小鼠和人源化小鼠中的EBV相关肿瘤。

    由于在体外大规模扩增Vδ2-T细胞和大规模制备来自癌症患者的自体Vδ2-T-Exos具有挑战性,这些研究人员进一步探讨了异体Vδ2-T-Exos在人源化小鼠癌症模型中的抗肿瘤活性。有趣的是,他们发现,在人源化小鼠中,异体Vδ2-T-Exos比自体Vδ2-T-Exos具有更有效的抗肿瘤活性;异体Vδ2-T-Exos增加了T细胞对肿瘤组织的浸润,并诱导了更强大的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与由直接具有细胞毒性抗肿瘤活性的NK细胞产生的外泌体(下称NK-Exos)或由可诱导T细胞抗肿瘤反应的树突细胞产生的外泌体(下称DC-Exos)相比,Vδ2-T-Exos具有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间接诱导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反应的双重抗肿瘤活性,从而更有效地控制EBV相关肿瘤。

    论文通讯作者、香港大学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儿童与青少年医学系小儿免疫学教授教授Wenwei Tu博士说,“我们的研究首次提供了关于Vδ2-T-Exos对EBV相关肿瘤的抗肿瘤活性的证据。这些外泌体可以在多种小鼠模型中有效控制EBV相关癌症。更重要的是,异体Vδ2-T-Exos比自体Vδ2-T-Exos在控制EBV相关肿瘤方面有更高的治疗效果。因此,从健康供者中制备的Vδ2-T-Exos可能可以用于治疗EBV相关肿瘤患者,这对这一新型方法的临床应用非常有利。”

    这些研究结果对癌症免疫治疗有重要意义。首先,Vδ2-T-Exos具有强大的免疫刺激特性,这表明它可能被设计成一种癌症疫苗,起着免疫佐剂的作用和递送免疫原。第二,Vδ2-T-Exos与其他外泌体疗法(如NK-Exos和DC-Exos)相比具有优势,显示出双重抗肿瘤活性,且制备更容易。第三,异体Vδ2-T-Exos比自体Vδ2-T-Exos具有更高的抗肿瘤疗效,这可以极大地提高Vδ2-T-Exos的临床可行性,这是因为异体外泌体的制备不需要个性化的程序,在质量控制、标准化和集中化方面更便于临床应用。

  • 原文来源:https://stm.sciencemag.org/content/12/563/eaaz3426;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0-therapeutic-approach-epstein-barr-virus-associated-tumors.html;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79724.html
相关报告
  • 《港大涂文伟团队发现Vδ2-T细胞外泌体治疗EB病毒相关肿瘤的新方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0-30
    • 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是一种DNA疱疹病毒,最初由病毒学家Epstein 、Barr和Achong等于1964年在Burkitt 淋巴瘤中发现,因此得名。EB病毒是最常见的人类疱疹病毒之一,在成人中的感染率超过95%。EB病毒与多种人类肿瘤的发生有关,每年可导致200,000多例癌症新症,而约2%的癌症死亡病例是由EB病毒引致的恶性肿瘤所引起。与EB病毒相关的肿瘤包括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霍奇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鼻咽癌,胃癌和移植后淋巴增生疾病等。目前针对EB病毒相关肿瘤的治疗方法有限,且具有显着的脱靶毒性,同时对复发或难治性肿瘤的疗效很差。因此,探索EB病毒相关肿瘤的新疗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1】。 近日,香港大学医学院涂文伟教授团队(第一作者为王系伟博士)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发 表 题 为Exosomes derived from Vδ2-T cells control 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tumors and induce T-cell antitumor immun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Vδ2-T细胞外泌体不仅能诱导EB病毒相关肿瘤细胞的凋亡,而且能促进肿瘤特异性T细胞反应。在免疫缺陷小鼠和人源化小鼠模型中,Vδ2-T细胞外泌体均能有效控制EB病毒相关肿瘤的生长,并提高小鼠的存活率。 Vδ2-T细胞是一种先天性T淋巴细胞,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MHC非限制性的杀伤能力。涂文伟教授团队于2014年在Cancer Cell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证实【2】,经磷酸盐激活和扩增后的Vδ2-T细胞能杀伤EB病毒相关肿瘤细胞,并在体内模型中有效地控制肿瘤的生长,提示基于Vδ2-T细胞的免疫疗法可用于治疗EB病毒相关肿瘤。然而,此法的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因为某些肿瘤患者的Vδ2-T细胞难以扩增,且重复使用磷酸化抗原可能导致Vδ2-T细胞衰竭【3】。此外,肿瘤病人的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可严重阻碍该细胞疗法的抗肿瘤功效。外泌体是调控细胞之间信号传递的小细胞外囊泡,与细胞疗法相比,外泌体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容易保存,一经复溶便可立即使用,临床可行性高,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相当大的潜力【4, 5】。目前,Vδ2-T细胞外泌体的抗肿瘤作用仍不清楚。 在该研究中,涂文伟教授团队发现Vδ2-T细胞外泌体携带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配体(FasL和TRAIL)和免疫刺激分子(CD80、CD86、MHC I和II)。Vδ2-T细胞外泌体能靶向EB病毒相关肿瘤细胞并通过FasL/Fas和TRAIL/DR5通路有效地杀死EB病毒相关肿瘤细胞,同时不损伤正常B细胞。此外,Vδ2-T细胞外泌体能促进EB病毒抗原特异性CD4和CD8 T细胞的扩增。 在免疫缺陷和人源化的小鼠中,Vδ2-T细胞外泌体能有效控制EB病毒相关肿瘤的生长。由于对肿瘤患者自身的Vδ2-T细胞进行体外扩增并大规模制备自体Vδ2-T细胞外泌体有极大难度,研究团队进一步探索了同种异体Vδ2-T细胞外泌体在人源化小鼠肿瘤模型中的抗肿瘤作用。在人源化小鼠中,同种异体Vδ2-T细胞外泌体比自体Vδ2-T细胞外泌体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效应。同种异体Vδ2-T细胞外泌体增加了T细胞向肿瘤组织的浸润,并诱导了更强大的CD4和CD8 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力。与具有直接细胞毒性抗肿瘤作用的自然杀伤细胞(NK)外泌体或诱导T细胞抗肿瘤反应的树突状细胞(DC)外泌体相比,Vδ2-T细胞外泌体具备双重抗肿瘤作用:既能透过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又能间接诱导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更有效地控制EB病毒相关肿瘤。 总的来说,该研究的发现对肿瘤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首先,Vδ2-T细胞外泌体具有免疫激活特性,显示它们可以作为免疫佐剂并传递免疫抗原而被用作为抗癌疫苗。其次,Vδ2-T细胞外泌体具有双重抗肿瘤效应,优于其他免疫细胞的外泌体治疗方法(如:NK细胞外泌体和DC细胞外泌体),并且更易于制备。第三,同种异体的Vδ2-T细胞外泌体比自体Vδ2-T细胞外泌体具有更好的抗肿瘤效果,因为同种异体外泌体不需要个体化制备,且更易于质量控制、标准化和集中化生产,有助大大提高Vδ2-T细胞外泌体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 《Cell | LAG-3与T细胞受体的邻近作用引导T细胞活化抑制及自身免疫调控》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朱晓琳
    • 发布时间:2025-07-14
    • 发表机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作    者:娄继忠(共同通讯作者)陈辉(共同第一作者)     免疫细胞尤其是T细胞在抗病毒和抗肿瘤中作用关键,但调控失衡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现有T细胞相关自身免疫治疗多依赖广谱免疫抑制策略,因缺乏细胞特异性而存在疗效有限、感染风险及严重副作用等问题,精准调控致病性T细胞同时保留正常T细胞功能成为核心方向与难点。免疫检查点通路中的PD-1和LAG-3在活化 T 细胞上诱导表达并负调其功能,PD-1相关抗体在肿瘤和自身免疫病治疗中已显潜力;LAG-3更特异表达于自身免疫相关致病性T细胞,其阻断抗体Relatlimab 虽获批用于黑色素瘤治疗,但疗效有限且依赖与PD-1抗体联用,且因发现30多年来其信号转导及配体调控机制仍不明确,制约了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故剖析LAG-3激活机制对突破免疫治疗瓶颈、研发新一代策略至关重要。     该研究首次系统性揭示了LAG-3抑制受体由其经典配体MHC-II调控的条件性激活机制:LAG-3不是简单依赖配体结合本身,而是依赖MHC-II介导的TCR空间邻近效应,使LAG-3与TCR复合物形成顺式共定位并发生相分离,从而实现对CD4+T细胞的有效抑制。这一发现颠覆了人们对免疫检查点特别是LAG-3激活机制的传统认知。LAG-3对激活条件的高度依赖性,意味着其在体内难以被有效触发,但这为精准干预自身免疫性T细胞提供了独特机会。基于这一机制,该研究创新性地开发出靶向LAG-3与TCR的双特异T细胞抑制抗体(BiTS)。BiTS可特异性调控LAG-3阳性的致病性T细胞,并在多种自身免疫病动物模型中展现出显著的治疗效果。     同时,该研究提出“顺式共定位依赖性免疫检查点”新概念,表明LAG-3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依赖配体结合的受体,其功能调控依赖其在免疫突触中与TCR的空间距离。这种条件性机制一定程度上解释了LAG-3在癌症治疗中单药效果有限的原因,也为其在自身免疫疾病中富有潜力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进一步,该研究提出了“顺式抑制双抗”的自身免疫治疗新策略,有望推动新一代靶向致病T细胞的精准免疫疗法的开发工作,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开辟新方向。 发表日期:2025-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