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扁的二维异型结构未来可实现电子器件小型化》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30
  •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将二维材料分层到原子厚,创造了一种异构。该项目的研究人员认为,最近合成的一维范德瓦尔斯异质结构可能会带来目前无法实现的新型小型化电子产品。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在该项目上得到了东京大学研究人员小组的协助。

    异构在工程中通常被生产出来,以创造使用单一材料无法获得的器件特性。范德瓦尔斯异构是由二维材料直接叠加而成,类似于乐高砖。材料利用范德瓦尔斯力(一种不带电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的吸引力)固定在一起。

    研究人员创造的异质结构看起来就像一堆二维材料卷成的完美圆柱体。这种异质结构非常紧凑,就像一个长长的寿司卷或热狗。通过使用这种方法,2D-材料在所需的垂直异构序列中相互接触,而不必担心横向边缘。据介绍,这是制造超小型设备的关键序列。

    该团队的创造被称为异质纳米管。东京大学的团队研究人员最近在异种纳米管上制造了电极,并表明它可以作为一个微小的二极管工作,其尺寸具有高性能。二极管常用于光电子学领域,尤其是光电探测器、太阳能电池、发光器件等的核心。

    Ro该项目的一个特别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是确保一维范德华异构圆柱体具有所有所需的材料层。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设计具有开启新型小型化电子材料的潜力。未来,Rotkin计划将研究扩展到其他材料。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
相关报告
  • 《为未来的电子产品创造二维异质结构》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10-14
    • 纳米材料可以提供许多新兴技术的基础,包括极其微小,灵活和透明的电子产品。 尽管许多纳米材料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电子特性,但科学家和工程师仍在努力将这些材料最好地整合在一起,最终用它们创建半导体和电路。 西北工程研究人员已经从石墨烯和硼苯中的两种材料创建了二维(2D)异质结构,迈出了从这些纳米材料创建集成电路的重要一步。 负责这项研究的沃尔特·P·墨菲(Walter P. Murphy)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教授马克·赫尔萨姆(Mark Hersam)表示:“如果要破解智能手机内部的集成电路,就会看到许多不同的材料集成在一起。” “但是,我们已经达到了许多传统材料的极限。通过将诸如硼苯和石墨烯之类的纳米材料整合在一起,我们正在为纳米电子学开辟新的可能性。” 在海军研究办公室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研究结果于10月11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除Hersam以外,应用物理学博士生Liu Xiaolong Liu还是该作品的合著者。 创建一种新型的异质结构 任何集成电路都包含许多执行不同功能的材料,例如导电或使组件保持电气隔离。但是,由于材料和制造技术的进步,电路中的晶体管变得越来越小,但它们已经接近达到可以达到的最小极限。 诸如石墨烯的超薄2D材料有可能绕过该问题,但是将2D材料集成在一起是困难的。这些材料只有一个原子厚,因此,如果两种材料的原子排列不完全,则集成不太可能成功。不幸的是,大多数2D材料在原子尺度上并不匹配,这对2D集成电路提出了挑战。 Borophene是Hersam和同事在2015年首次合成的2D硼版本,具有多态性,这意味着硼可以具有许多不同的结构并使其适应环境。这使其成为与石墨烯等其他2D材料结合的理想选择。 为了测试是否有可能将两种材料整合为一个异质结构,Hersam的实验室在同一衬底上同时生长了石墨烯和硼苯。他们首先生长石墨烯,因为它在较高的温度下生长,然后将硼沉积在同一衬底上,并使其在没有石墨烯的区域中生长。这个过程产生了横向界面,由于硼烯的适应性,两种材料在原子尺度上缝合在一起。 测量电子转换 该实验室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对2D异质结构进行了表征,发现界面上的电子跃迁异常突然-这意味着它可能是制造微型电子设备的理想选择。 Hersam说:“这些结果表明,我们可以在未来制造出超高密度器件。”最终,Hersam希望实现日益复杂的2D结构,从而产生新颖的电子设备和电路。他和他的团队正在致力于用硼烷创建其他异质结构,并将其与越来越多的数百种已知2D材料相结合。 他说:“在过去的20年中,新材料已经实现了晶体管技术的小型化并相应提高了性能。” “二维材料有可能实现下一个飞跃。” ——文章发布于2019年10月11日
  • 《我国学者利用DNA折纸二维晶格实现二维电子态的调制》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19
    • 3月18日,从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获悉,日前该校与南京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多家单位合作,将DNA折纸二维晶格与二维范德华材料结合,构建出独特的二维软-硬物质界面,并观察到DNA折纸二维晶格对石墨烯电子态的调控作用。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杂志上。 DNA不仅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也是一种可编程的生物材料。DNA分子具有(近)原子级精准的结构、高度可控、可预测的碱基互补配对作用以及优异的自组装能力,这些特性为构建结构精准、尺寸可控、功能多样的纳米结构创造了条件。在DNA纳米结构的诸多构建方法中,DNA折纸技术以其优异的组装效率和突出的设计自由度已在纳米制造领域获得广泛认可。山西大学副教授董宝娟介绍,DNA纳米结构多作为模板引导零维或一维纳米材料的组装和器件加工。例如,DNA纳米结构可作为零维金属纳米颗粒的组装模板或引导一维碳纳米管的定向排列。如何将DNA纳米结构整合到经典的二维材料中,并作为核心功能层调控二维材料的电学特性,仍是一个具有挑战的科学问题。 据悉,研究团队通过优化DNA折纸结构的设计参数,成功构建了尺寸达到10微米级别的高质量DNA折纸二维晶格。研究人员通过干法转移技术,将硬物质石墨烯、六方氮化硼与软物质DNA折纸二维晶格相结合,制备出具有二维软硬物质界面的微纳器件。在研究中,团队通过输运表征在具有二维软硬物质界面的微纳器件中观察到了DNA折纸二维晶格对石墨烯电子态的调控作用。研究人员发现,这一作用具体表现为DNA折纸二维晶格的周期由于能带折叠产生的态密度极小值,在磁场下衍生出除石墨烯本身的朗道扇形图之外次级朗道扇形。 董宝娟表示,该项交叉研究首次在二维硬物质固态电子器件中引入DNA折纸结构,展现了周期性软物质在物态调控中的独特价值。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拓展DNA折纸二维晶格在纳米电子学等领域中的潜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