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大智慧农业本科生一作在中国科学院一区Top发文》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 袁雪
  • 发布时间:2025-04-22
  • 点击上方蓝字 轻松关注我们 中国科学院1区Top | IF=7.7 2025.04.19在线发布|本文作者详情如上图 4月19日,河南农业大学2021级智慧农业专业本科生杨默含以第一作者在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IF=7.7)上发表了题为《A Robust Two-Stage Framework for Maize Above-Ground Biomass Prediction Integrating Spectral Remote Sensing and Allometric Growth Model》的研究性论文。 地上生物量是作物生长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广泛用于作物生长评估、农业产量预测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研究。该研究结合三维辐射传输模型、光谱遥感及异速生长模型,提出了一种玉米地上生物量预测的新框架,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显著提升了预测精度。 在该研究中,此框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使用三维辐射传输模型分析了玉米冠层不同器官对光谱信号的贡献。研究揭示了玉米叶片器官在冠层光谱反射率的变化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茎、果穗等非叶片器官对光谱的贡献则较为微弱。 基于这一发现,第二阶段结合了遥感数据与异速生长模型模型,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来准确预测玉米叶片的生物量。同时,通过建立叶片生物量与非叶片器官(茎、果穗等)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在不同生长阶段精确推算非叶片器官的生物量,从而实现了对玉米地上生物量的精准估算。 结果表明,该框架的估算精度显著提高,R2 达到0.79,RMSE 达到 300.09 g/ m2。与直接光谱估算总地表生物量 (AGB) 相比,本文研究团队显著提高了预测精度,解释力提高了 216%,误差降低了 46.69%。该创新框架显著提升了玉米地上生物量的预测精度,在不同环境和不同生长阶段下都表现出了优异的预测能力。 本文研究全文获取途径:后台回复“437” 图1 研究技术框架 图2 玉米群体三维模型 图3 不同情况下500nm到2500nm波段的反射率 及其绝对差值 图4 模拟计算得出植被指数 表1 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异速生长关系 图5 耦合模型的估算表现 图6 地上生物量制图 这一研究不仅为玉米地上生物量的精准预测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也为其他作物的生物量估算提供了新的参考。基于本框架,农业管理者可以在无需破坏农田的情况下,精准监测作物的生长状态,从而优化灌溉、施肥等农业管理措施,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该研究不仅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地上生物量估算方法的瓶颈,在实际应用中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为未来作物生物量的遥感监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路径,并为农业监测系统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2021级智慧农业专业本科生杨默含和博士后吴强为本研究共同第一作者,程金鹏研究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杨贵军教授、杨浩高级工程师为共同通讯作者,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马新明教授和熊淑萍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漆建波教授对本研究工作给予了指导和帮助。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以及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农业科技侠交流群 入群可添加小编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来意-姓名-单位,若二维码添加失败,请公众号后台私信留言“入群”) 投稿、宣传推广、开白等请在本公众号后台回复“1” 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转自农业科技侠数字与智慧农业微信公众号 编辑:吕一帆 声明:本文旨在前沿分享,若有编辑等问题,敬请后台留言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xNDUyNjQ3OQ==&mid=2247496007&idx=1&sn=4e3566c050ad5d208d63ea2815fd57c5&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前沿|一区Top】中国农大王忠义教授团队:一种用于非侵入监测玉米穗脱水过程的新型传感器的研发与评估》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6-06
    • 点击上方蓝字 轻松关注我们 中国科学院1区Top | IF=7.7 2025.05.08在线发布|本文作者详情如上图 图文概要 非侵入式研究玉米穗脱水对玉米品种育种、机械化收获和收获后储存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生理成熟期之前。然而,在 R5-R6 成熟期,非侵入式监测带有苞叶覆盖的玉米粒层水分含量仍然是一个挑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通过使用两个测量电极的边缘场差值法来消除玉米苞叶存在情况下对籽粒水分含量测量的影响。此外,建立了一个四分之一波长传输线的集总 LC 电路模型,以最小化传感器探头。一种用于原位连续监测玉米穗籽粒水分含量的传感器系统被开发并校准,并在温室中对在体玉米穗籽粒水分含量进行连续 30 天监测其脱水过程。 结果表明,传感器对玉米穗籽粒层水分含量的测量范围为 19-55%,两个传感器的线性拟合 R2 分别为 0.8046 和 0.8257,在 95%置信水平下,水分测量误差分别为 8.6%和 8.2%。在原位观察到了玉米穗水分含量的日生理变化,并连续监测玉米穗籽粒水分含量以研究生理成熟前的玉米穗脱水情况。总之,这项研究为玉米育种中研究玉米穗脱水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其他人正在查看类似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团队:多传感器融合智能除草系统,用于番茄植株检测和株内杂草定向微喷 Top期刊 | 新型植物可穿戴传感器:更懂植物的智能监测方案 【Nature】农业传感器:构建植物互联网时代 利用本研究的传感器对在体玉米穗连续观测结果表明,进入R5阶段后水分不足会导致玉米穗苞叶过早老化,并加速成熟脱水过程。水分对玉米干物质的积累至关重要,水分不足会导致穗部脱水加速,产量降低,这是因为有机物质的合成和积累时间不足。 相关研究表明,适度缺水灌溉可提升水分利用效率。通过持续监测玉米穗水分含量,可及时调整灌溉措施,实现节水而不影响玉米产量。本研究观察到的玉米粒含水量日变化可能与植物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白天,较高的光强和温度促进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导致谷物含水量下降;夜间,蒸腾作用减弱,含水量逐渐恢复。此外,白天活跃的光合作用可能导致水分从谷物向其他组织(如叶片)转移,进一步影响谷物含水量。作为“ sink”组织,谷物含水量还可能受源-汇关系调控,即白天光合产物向谷物运输导致谷物含水量下降。这些机制共同导致了谷物含水量的昼夜动态变化。 谷物含水量的昼夜变化不仅反映了植物水分代谢的动态特性,还可能为精准农业中的水分管理提供重要启示。例如,通过监测谷物含水量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水分需求并相应优化灌溉策略。此外,这些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植物源-汇关系及其对环境条件的响应提供了基础。 本文研究全文获取途径:后台回复“458” 图1 新型传感器探头 图2 (a) 传感器测量示意图和阻抗模型。(b) 传感器测量电极边缘场差值示意图 图3 (a) 测量电路等效电路模型。(b) 传感器探头。(c) 传感器电路板结构图 图4 两个传感器标定结果 图5 传感器对在体玉米穗籽粒水分含量连续监测结果(a)1号玉米植株。(b)2号玉米植株。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生向阳为本文论文第一作者,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范利锋副教授和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黄岚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王忠义教授等参与了实验思路设计与文章修改。 农业科技侠交流群 入群可添加小编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来意-姓名-单位,若二维码添加失败,请公众号后台私信留言“入群”) 投稿、宣传推广、开白等请在本公众号后台回复“1” 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转自农业科技侠数字与智慧农业微信公众号 编辑:吕一帆 声明:本文旨在前沿分享,若有编辑等问题,敬请后台留言
  • 《中国农业科学院Science最新发文:一种独特的水稻种质资源“复粒稻”的遗传基础》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4-26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U21A20208、32272141)等资助下,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童红宁研究员团队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赵明富研究员团队合作,揭示了一种独特的水稻种质资源“复粒稻”的遗传基础,并解析了植物激素油菜素甾醇(BR)调控水稻穗分枝及增加穗粒数的机制。研究成果以“组织特异性油菜素甾醇(BR)抑制促进水稻穗分枝和产量(Enhancing rice panicle branching and grain yield through tissue-specific brassinosteroid inhibition)”为题,于2024年3月8日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k8838。   复粒稻是一种具有多粒簇生特点的水稻种质资源,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被报道以来,世界各国科学家对此开展了大量研究,但一直未克隆到具体调控基因,复粒稻形成的遗传机制始终是未解之谜。该研究团队利用复粒稻作为背景材料,通过化学诱变筛选获得回复突变体,进而通过构建回交群体并结合重测序和关联分析,最终克隆到了簇生控制基因BRD3,发现其编码一个植物激素油菜素甾醇(BR)代谢酶。对复粒稻基因组分析发现,BRD3基因上游存在倒位、缺失和插入等复杂的染色体结构变异,激活了BRD3的表达,导致BR减少,最终诱发多粒簇生现象。   该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BR调控穗粒数的分子通路。研究表明,BRD3在水稻穗二级分枝分生组织部位被适度激活,导致了该部位BR含量降低,进而促进分生组织转化调控基因RCN2的表达,延迟二级分枝分生组织向小穗分生组织的转变,从而产生更多的水稻二级分枝,最终导致穗粒数增加。尤为关键的是,复粒稻中穗粒数的增加并未对粒重等农艺性状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复粒稻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该研究首次发现BR具有通过调控水稻穗二级分枝决定穗粒数的功能,表明组织特异性抑制BR可破解水稻穗粒数和粒重之间的负相关平衡关系,为实现水稻产量突破提供了理论基础。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对簇生辣椒和非簇生辣椒,以及具有簇生花的蔷薇和非簇生花的玫瑰进行BR测量比较发现,与水稻一样,簇生与非簇生之间具有类似的BR含量变化趋势,说明BR含量控制簇生的机制在自然界中可能具有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