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路线图:政府需要立即采取行动缩小燃料转型成本差距》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05
  • 近日,北欧路线图项目正式公布了《北欧航运燃料转型路线图》,这是一份全面报告,旨在敦促北欧各国部长立即采取行动,通过缩小与燃料转型相关的成本差距,支持航运业实现其环境目标。该报告于12月3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绿色航运会议上正式提交给北欧各国部长。

    该路线图由北欧部长理事会资助,由挪威船级社DNV领导的项目团队与多家行业伙伴共同制定,包括德国发动机制造商MAN Energy Solutions、IVL瑞典环境研究所、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等。项目于2022年启动,旨在减少采用零排放燃料的障碍,并为整个北欧地区制定实现零排放航运的共同路线图。

    报告指出,航运业要实现脱碳,必须转向零排放燃料。然而,目前面临三大主要障碍:需求和成本、燃料可用性、技术和安全。为了克服这些障碍,报告提出了七大基石,包括20项要在2030年前采取的行动,旨在扩大零排放燃料的利用。

    北欧部长理事会副秘书长伊达·海曼·拉尔森表示,北欧部长理事会很自豪能够帮助实现这一全面且雄心勃勃的公私合作,并将继续支持推进路线图的七大关键组成部分,作为推动北欧地区绿色转型的重要基石。

    DNV海事首席执行官Knut ?rbeck-Nilssen强调,北欧各国政府应迅速采取行动,落实燃料转型路线图中确定的措施,以增强业界对投资零排放燃料船舶及其支持所需燃料基础设施的信心。他指出,跨境和价值链合作对于推动行业克服关键障碍并实现雄心勃勃的脱碳目标至关重要。

    此外,报告还预计,第一条绿色航运走廊将于2025年投入运营,到2028年底将有另外九条走廊投入运营。制定区域燃料生产和基础设施一体化计划将是至关重要的。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尽管存在一定的障碍,但清洁燃料的发展势头仍在持续增强。马士基·麦金尼·莫勒零碳航运中心发布的燃料路径成熟度图更新版本指出,清洁燃料仍然是整个海运价值链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该中心强调,只有建立明确的认证标准、强有力的排放控制和全球监管共识,航运业才能完全实现其气候目标。

    此次发布的《北欧航运燃料转型路线图》为北欧地区乃至全球的航运业脱碳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和合作框架,有望推动航运业向更加可持续、环保的方向发展。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105533.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与欧洲海上风电技术差距逐步缩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7-25
    • 我国与欧洲海上风电技术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海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正在逐步提高。大兆瓦机组是海上风电的必然趋势,目前有些企业已经开始研究15兆瓦的风机。”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在7月19日,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暨第六届年会暨国际海上风电高层技术论坛上说。 单机容量15兆瓦的风机研究制造已提上日程,追逐大功率的海上风机制造的趋势已显现。近年来,国内海上风电装备取得长足进步,近海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海上风机单机容量与国外差距变小 欧洲海上风电技术一直是全球海上风电技术的风向标,大兆瓦风机在欧洲发展较领先,更大更便宜的风机是风电机组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海岩指出,大兆瓦机组可以大幅提高发电量,节约运维成本,虽然目前成本较高,但随着技术推动,大兆瓦机组成本将会变得越来越低。我国与欧洲海上风电技术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海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正在逐步提高。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给出的数据,2017年之前,全球海上风电市场平均商用风机容量低于5兆瓦,2018年,全球海上风电机组平均容量超过了7兆瓦,预计2020年达到8兆瓦,2023年达到10兆瓦。 在近两年开发的项目中,欧洲海上风电6兆瓦以上机组已经占据了主流,6兆瓦以上的机型占到80%,我国海上风电机组以4兆瓦为主,6兆瓦以上机组在逐渐增多。而今年,国内已安装的最大功率海上风电机型已突破7兆瓦,已达到全球海上风机平均容量水平。2月,在莆田平海湾海上风电场安装完成上海电气SWT-7.0-154直驱型海上大功率机型,国内整机制造对大兆瓦风机的制造商和研发不断提速。 随着欧洲近期主要竞争聚焦在8~10兆瓦,12兆瓦将成为未来突破规模化应用的大兆瓦机型。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目前GEHaliade-X12兆瓦机型的开发费用超过4亿美元,但西门子歌美飒和维斯塔斯等制造商均有意跟进,12兆瓦级别海上风电机组有望大幅降低度电成本。 随着风机大型化趋势愈发明显,大型风机叶片也被看作是衡量企业技术实力的标志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总结说:“目前风电机组叶片研发方向基本定位在轻质、高强、大型、模块化。”日前,LM风电公司生产出世界最长的107米叶片,该叶片可与GEHaliade12兆瓦风机搭配,该叶片也是目前全球第一支超过100米的风机叶片。 我国在叶片研发制造方面也不甘示弱,6月27日,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10兆瓦功率等级B900A型叶片在天津叶片公司下线,该叶片长90米,是目前国内功率等级最大、长度最长的风电叶片。 国内大型海上风机关键设备制造能力不断提升,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7月11日发布的2019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中提到,净利润61502.98万元~69190.8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60%~80%。风电产品结构和产能布局调整效果显著,充分受益于大功率大叶型叶片的结构化紧缺。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 (简称“明阳智能”)副总裁杨璞表示,仅在广东省内,明阳智能就部署了三大海上风机叶片生产基地,其中阳江叶片生产基地及中山叶片生产基地均已实现批量生产。粤东叶片生产基地正在筹建,预计在2020年建成投产10条以上海上大型叶片生产线。全部投产后,明阳智能将具备年产700套以上海上大型叶片生产能力。 广东欲打造世界级海上风电制造生态圈 近年来,广东省高度重视海上风电发展,并将其作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和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手段。按照2018年4月发布的 《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17~2030年)(修编)》,全省规划海上风电场址23个,总装机容量66吉瓦,以打造万亿级海上风电产业生态圈。国内整机制造商纷纷驻扎广东省,建立先进生产基地,万亿级“蛋糕”同时也引来海外风电领先整机商在此驻扎,建立总装基地。 7月,GE在揭阳市设立GE海上风电机组总装基地(简称“总装基地”),并在广州开发区投资建设GE海上风电运营和开发中心 (简称 “运营和开发中心”)。总装基地将生产制造迄今为止发电功率最大的Haliade-X12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将在今年底动工,预计在2021年建成并于下半年开始组装生产;而运营和开发中心则为总装基地提供运营、技术和服务支持。总装基地和运营开发中心将构成立足广东,服务本地,辐射亚太的区域性海上风电生态圈,助力广东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广东是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的战略中心之一,也是GE在中国南部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发展基地,是GE推进海上风电业务发展的理想合作伙伴。”GE国际业务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小缨表示。 设立在广州的运营和开发中心将聚焦区域性需求,为中国市场进行海上风机设计优化和适应性改造,以实现Haliade-X12兆瓦风机的本土生产能力,该机型是目前GE可再生能源集团所研发的出力最大、功率最强的海上风机。先进技术研发制造的加入,也将促进我国风电制造能力的显著提升。 6月,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海上智能制造项目,落户广东汕头濠江区广澳物流园区。计划生产4~10兆瓦海上风电主机设备,该项目引入西门子4.0兆瓦、6.0兆瓦、7.0兆瓦海上风力发电机,这几款机组是目前全球技术最先进成熟,全球规模化运营业绩最好的海上风力发电机,形成年产200套风电装备的生产能力。 该项目建成后将是目前最先进的集技术、制造、实验、运维为一体的综合型海上风电产业基地,代表着亚洲地区海上风电机组生产制造的最高水平。
  • 《欧洲电池技术路线图解读》

    • 来源专题:工程机械与高端装备
    • 编译者:张欣
    • 发布时间:2024-07-05
    • 9月26日,欧洲电池技术创新平台“电池欧洲”(Batteries Europe)和“电池2030+”(BATTERY 2030+)计划工作组分别发布《欧洲电池研发创新路线图》和第三版《电池2030+路线图》,旨在为欧洲电池技术未来发展指明方向。本文系统梳理和对比了两份路线图的部署情况,供决策参考。 一、欧盟电池研发布局现状 1、战略规划 欧盟极为重视对电池储能技术的研发,希望通过开发高性能电池抢占未来电气化社会竞争制高点。2017年11月,欧盟发布了“战略能源技术规划”(SET-Plan)电池实施计划,提出电池研究创新的重点领域:电池材料/化学/设计和回收、制造技术、电池应用和集成。欧盟在SET-Plan框架下建立了侧重基础科研合作的欧洲能源研究联盟和产业界牵头的欧洲技术与创新平台,利用两种协调互补的机制,致力于构建全链条贯通的能源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以电池领域为例,2017年至2019年,陆续建立了欧洲电池产业联盟(EBA250)、欧洲技术与创新平台“电池欧洲”(Batteries Europe)和“电池2030+”联合研究计划推进不同技术成熟度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相互衔接互补的机制构建起欧洲电池研究与创新生态系统。在该机制下,欧盟“电池2030+”计划工作组于2020年3月发布首个电池研发路线图,提出未来10年欧盟电池技术研发重点将围绕材料开发、相界面研究、先进传感器、自修复功能四个主要领域,开发智能、安全、可持续且具有成本竞争力的超高性能电池。与此同时,“电池欧洲”在同年12月发布了其第一个《电池战略研究议程》,明确了到2030年从电池应用、电池制造与材料、原材料循环经济、欧洲电池竞争优势四方面关键行动,旨在推进电池价值链相关研究和创新行动的实施。 2、项目研发 2018年6月,欧盟在“地平线2020”计划基础上制定了“地平线欧洲”框架计划,明确支持“可再生能源存储技术和有竞争力的电池产业链”,为其投入150亿欧元的研发经费。同年7月更新了“地平线2020”(2018—2020)计划中能源和交通运输的项目资助计划,即新增一个主题名为“建立一个低碳、弹性的未来气候:下一代电池”跨领域研究活动,旨在整合“地平线2020”(2018—2020)分散资助的与下一代电池有关的研究创新工作,推动欧盟国家电池技术创新突破,开发更具价格竞争力、更高性能和更长寿命的电池技术。2021年1月,欧宣布设立一个欧洲共同利益重要项目(IPCEI)“欧洲电池创新”,由欧洲十二国共同投入29亿欧元,并将撬动90亿欧元的私人投资,主要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原材料和先进材料;电池单元;电池系统;回收和循环经济。旨在推进电池价值链的创新研发,建立泛欧电池生态系统。 二、两个路线图的区别与联系 为促进欧洲电池制造产量的增长,同时提供更有竞争力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实现2030年欧洲电池综合产能达到886吉瓦时的目标,欧洲到2030年必须建立全球最先进的电池创新生态体系。为此,欧洲电池技术创新平台“电池欧洲”(Batteries Europe)颁布《欧洲电池研发创新路线图》,更侧重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汇集来自工业界和学术界的专家来建立整个电池价值链发展的计划方案,并全面概述了欧洲电池研究界从事的主要研究领域、目标和路线图,提出短中长期推动电池相关领域研究的优先事项。而“电池2030+”更侧重于欧洲电池基础研究长期需求,重点关注数字技术,创造更智能、更好、更耐用的电池,并将改变电池研究的方式。通过开发超高性能、耐用、安全、可持续和负担得起的电池材料、组件和原电池,从根本上支撑电池的实际应用。 1、《欧洲电池研发创新路线图》 《欧洲电池研发创新路线图》确定了欧洲电池六大研究领域的33个具体战略研究主题以及17个横向研究主题,并提出这些研究主题在短(2027年)、中(2030年)以及长期(2030年后)的研究内容。 (1)新兴技术:开发高性能的新型电池技术,满足应用需求,对于实现欧盟的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该领域确定了10个战略研究主题,包括: ①先进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②金属空气电池; ③金属硫电池; ④水基电池; ⑤无阳极电池; ⑥多价非水系统 ⑦混合超级电容器电池; ⑧多模态多尺度相关表征技术; ⑨仿生学; ⑩电池材料和电池的可持续性设计。 2个横向研究: ①使用廉价、丰富且易于回收的材料制造电池; ②新兴电池技术加速材料发现和多尺度建模。未来为促进基础研究进一步工业应用,建议开发电池专用技术成熟度标准化框架,实现电池、材料、模块等快速开发。 (2)原材料及其回收:到2030年实现锂金属回收率达到90%、钴和镍金属回收率均达到95%目标。该领域确定了6个战略研究主题,包括: ①新型逆向物流解决方案和收集模式; ②现有回收工艺对新技术的适用性; ③锂电池的新回收工艺和其他新兴技术; ④二次原料整合; ⑤钠离子和其他新的化学电池供应链; ⑥可持续的原材料采购和加工。 3个横向研究: ①可持续性评估工具(参考数据可用性和方法框架); ②安全和可持续的设计; ③利用混合模型优化回收流程的数字孪生。未来需在欧洲层面进行交流合作,增加欧洲关键原材料供应,采用适用性强的回收工艺提高技术竞争力,支持开发更可持续的原材料和二次材料高质量利用。 (3)先进材料:到2030年电池组成本控制在75欧元/千瓦时之内,该领域确定了5个战略研究主题,包括: ①第三代锂电池材料研发(交通); ②第四代固态电池材料研发(交通); ③长效锂电池材料研发(固定储能); ④钠离子电池材料研发(交通和固定储能); ⑤钒基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材料(固定储能)。 3个横向研究: ①可持续性(减少关键材料的使用); ②安全性(材料本身以及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体健康和环境危害); ③数字化(采用人工智能发现新的电池材料)。未来必须更多的考虑可持续性和安全性,特别关注新型电池化学材料,在可回收性的基础上实现成本的降低和关键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4)电池设计和制造:该领域着眼于目前欧洲大规模电池生产和未来技术应用所必需的进步,确定了4个战略研究主题: ①可持续燃料电池设计; ②电池的可持续生产; ③柔性生产技术; ④工艺和产品规模化和产业化。 3个横向研究: ①可持续性(再生原料对电池设计、制造材料选择和应用的影响); ②安全性(电池设计、材料选择和可回收性的安全研究); ③数字化(可持续设计和制造电池过程的数字孪生)。 (5)应用与集成-移动式储能:移动储能领域重点关注电池在交通应用方面的关键事项,包括: ①公路领域; ②水路领域; ③航空领域; ④铁路领域; ⑤非公路机械领域。 3个横向研究主题包括: ①快速充电; ②电池更换; ③关键指标预测(如电量、健康、温度、功率等)。 未来需确定(新兴)应用中电池系统的要求、强化电池系统设计基础以及结合互操作性和物联网等技术,提高可持续性旨在实现电池行业的规模效益。 (6)应用与集成-固定式储能:固定储能领域主要包括3个主要的战略研究主题: ①供电侧的电池储能系统; ②需求侧电池储能系统; ③中长寿命电池储能。 3个横向研究: ①数字化(重点是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电池运行的新算法等); ②可持续性(重点关注二次寿命电池系统); ③安全性(电池储能系统的安全性、效率和延长寿命)。 未来需特别关注现有或新的长时储能技术,对增强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网灵活性至关重要。 2、《电池2030+路线图》第三版 《电池2030+路线图》第三版是“电池2030+”计划工作组根据目前欧洲实际发展、国际研究进展以及地平线2020、地平线欧洲资助的项目,对原版中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细化。提出“电池2030+”目标是开发安全、经济、可持续、长寿命的超高性能电池,为整个价值链中的欧洲电池行业提供新工具和突破性技术,使欧洲在现有市场(如移动式和固定式储能)和未来新兴领域(如机器人、航空航天、医疗设备和物联网等)的长期领导地位。为此,该路线图提出了电池未来可持续发展所需的3大主题的6个研究领域。 (1)加速电池界面和材料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电池中许多材料界面上发生的复杂反应。该领域核心是开发一个共享的欧洲数据基础设施,能够自动采集、处理和使用电池开发周期所有领域的数据。利用人工智能(AI)开发电池接口基因组(BIG)和建立材料加速平台(MAP)大幅加快新型电池材料开发。 (2)智能功能集成:“电池2030+”提出了两种不同且互补的方案: ①开发直接在电池单元级别探测化学和电化学反应的传感器; ②使用自愈功能来恢复运行电池单元内损害的功能。 (3)交叉领域:交叉领域主要包括电池的可制造性和可回收性。 ①可制造性领域将重点关注电池、电池组件和材料的制造、制造过程中电池内部产生的界面效应。 ②可回收领域重点研究一种基于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新回收模式,将电池组自动拆卸到电池级别,尽可能重复使用;将电池单元自动拆解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个性化组件的数量;以及开发选择性粉末回收技术,将粉末修复为电池活性材料,可在汽车/固定应用的电池中重复使用等。 三、下一步计划 为促进路线图相关技术满足整个电池价值链,“电池欧洲”将不断跟踪本次路线图中提到的技术发展态势,例如,目前还处在新兴的概念型技术,提供新兴技术路线图和关键绩效指标,确定今后需要采取的进一步研发创新行动。而“电池2030+”计划工作组将在未来十年内,基于目前路线图制定的研究领域开发一个包含具体研发行动的闭环模型,以促进欧洲电池生态系统进行长期、变革性的基础研究。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双碳情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