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欧洲海上风电技术差距逐步缩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7-25
  • 我国与欧洲海上风电技术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海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正在逐步提高。大兆瓦机组是海上风电的必然趋势,目前有些企业已经开始研究15兆瓦的风机。”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在7月19日,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暨第六届年会暨国际海上风电高层技术论坛上说。

    单机容量15兆瓦的风机研究制造已提上日程,追逐大功率的海上风机制造的趋势已显现。近年来,国内海上风电装备取得长足进步,近海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海上风机单机容量与国外差距变小

    欧洲海上风电技术一直是全球海上风电技术的风向标,大兆瓦风机在欧洲发展较领先,更大更便宜的风机是风电机组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海岩指出,大兆瓦机组可以大幅提高发电量,节约运维成本,虽然目前成本较高,但随着技术推动,大兆瓦机组成本将会变得越来越低。我国与欧洲海上风电技术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海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正在逐步提高。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给出的数据,2017年之前,全球海上风电市场平均商用风机容量低于5兆瓦,2018年,全球海上风电机组平均容量超过了7兆瓦,预计2020年达到8兆瓦,2023年达到10兆瓦。

    在近两年开发的项目中,欧洲海上风电6兆瓦以上机组已经占据了主流,6兆瓦以上的机型占到80%,我国海上风电机组以4兆瓦为主,6兆瓦以上机组在逐渐增多。而今年,国内已安装的最大功率海上风电机型已突破7兆瓦,已达到全球海上风机平均容量水平。2月,在莆田平海湾海上风电场安装完成上海电气SWT-7.0-154直驱型海上大功率机型,国内整机制造对大兆瓦风机的制造商和研发不断提速。

    随着欧洲近期主要竞争聚焦在8~10兆瓦,12兆瓦将成为未来突破规模化应用的大兆瓦机型。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目前GEHaliade-X12兆瓦机型的开发费用超过4亿美元,但西门子歌美飒和维斯塔斯等制造商均有意跟进,12兆瓦级别海上风电机组有望大幅降低度电成本。

    随着风机大型化趋势愈发明显,大型风机叶片也被看作是衡量企业技术实力的标志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总结说:“目前风电机组叶片研发方向基本定位在轻质、高强、大型、模块化。”日前,LM风电公司生产出世界最长的107米叶片,该叶片可与GEHaliade12兆瓦风机搭配,该叶片也是目前全球第一支超过100米的风机叶片。

    我国在叶片研发制造方面也不甘示弱,6月27日,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10兆瓦功率等级B900A型叶片在天津叶片公司下线,该叶片长90米,是目前国内功率等级最大、长度最长的风电叶片。

    国内大型海上风机关键设备制造能力不断提升,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7月11日发布的2019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中提到,净利润61502.98万元~69190.8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60%~80%。风电产品结构和产能布局调整效果显著,充分受益于大功率大叶型叶片的结构化紧缺。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 (简称“明阳智能”)副总裁杨璞表示,仅在广东省内,明阳智能就部署了三大海上风机叶片生产基地,其中阳江叶片生产基地及中山叶片生产基地均已实现批量生产。粤东叶片生产基地正在筹建,预计在2020年建成投产10条以上海上大型叶片生产线。全部投产后,明阳智能将具备年产700套以上海上大型叶片生产能力。

    广东欲打造世界级海上风电制造生态圈

    近年来,广东省高度重视海上风电发展,并将其作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和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手段。按照2018年4月发布的 《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17~2030年)(修编)》,全省规划海上风电场址23个,总装机容量66吉瓦,以打造万亿级海上风电产业生态圈。国内整机制造商纷纷驻扎广东省,建立先进生产基地,万亿级“蛋糕”同时也引来海外风电领先整机商在此驻扎,建立总装基地。

    7月,GE在揭阳市设立GE海上风电机组总装基地(简称“总装基地”),并在广州开发区投资建设GE海上风电运营和开发中心 (简称 “运营和开发中心”)。总装基地将生产制造迄今为止发电功率最大的Haliade-X12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将在今年底动工,预计在2021年建成并于下半年开始组装生产;而运营和开发中心则为总装基地提供运营、技术和服务支持。总装基地和运营开发中心将构成立足广东,服务本地,辐射亚太的区域性海上风电生态圈,助力广东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广东是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的战略中心之一,也是GE在中国南部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发展基地,是GE推进海上风电业务发展的理想合作伙伴。”GE国际业务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小缨表示。

    设立在广州的运营和开发中心将聚焦区域性需求,为中国市场进行海上风机设计优化和适应性改造,以实现Haliade-X12兆瓦风机的本土生产能力,该机型是目前GE可再生能源集团所研发的出力最大、功率最强的海上风机。先进技术研发制造的加入,也将促进我国风电制造能力的显著提升。

    6月,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海上智能制造项目,落户广东汕头濠江区广澳物流园区。计划生产4~10兆瓦海上风电主机设备,该项目引入西门子4.0兆瓦、6.0兆瓦、7.0兆瓦海上风力发电机,这几款机组是目前全球技术最先进成熟,全球规模化运营业绩最好的海上风力发电机,形成年产200套风电装备的生产能力。

    该项目建成后将是目前最先进的集技术、制造、实验、运维为一体的综合型海上风电产业基地,代表着亚洲地区海上风电机组生产制造的最高水平。

相关报告
  • 《去年!欧洲海上风电场“零投资”》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03
    • 据WindEurope称,除了几个小型浮式风电项目外,2022年,欧洲海上风电场呈现“零投资”的现状。 WindEurope表示,2022年,原计划有几个海上风电项目有望达到财务结算,但由于通货膨胀、市场干预和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最终投资决定被推迟。 总体而言,欧盟在2022年仅有9吉瓦的新风机订单,与2021年相比下降了47%。   根据其新能源和气候安全目标,欧盟需要每年建设30吉瓦的新风电场。这包括到2030年将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从15吉瓦增加到100吉瓦以上的目标。 在过去两年中,商品价格和其他投入成本的通货膨胀使风机价格上涨了40%。然而,WindEurope表示,计划建设风电场的开发商的预期收入并没有跟上。 许多政府将风能的价格指数化(通常在拍卖中确定),但还不够。WindEurope已经敦促各国政府确保完全指数化。 WindEurope表示,不同国家政府对电力市场的无益干预加剧了通货膨胀挑战。各国政府能够偏离欧盟对发电机的180欧元/兆瓦时的紧急收入上限,并为不同技术设定不同的上限,这一事实造成了真正的混乱和不确定性。当一些政府开始忽视收入上限应该只适用于实际实现收入这一原则时,投资者的信心进一步受到打击,并且还应该考虑到对冲和购电协议。2022年下半年,风电投资放缓尤为明显,当时围绕紧急措施的不确定性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WindEurope首席执行官Giles Dickson表示:“去年的市场干预措施使欧洲对可再生能源投资者的吸引力低于美国、澳大利亚和其他地方。它们影响了整个欧洲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商业案例。2022年的风机订单数字应该敲响警钟:如果欧盟不能确保可再生能源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欧洲的能源和气候目标将面临风险。” 风电投资和风机订单下降使欧洲风能供应链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但一个积极信号是,欧盟目前正准备制定《净零工业法案》,以加强欧洲的清洁能源产业。 欧洲的风能和其他清洁能源供应链需要投资于新的制造和物流,以提高竞争力,并建立起生产绿色交易所需的大量低碳设备的能力。 投资税收抵免将有所帮助——这也是美国在其《降低通货膨胀法案》中所提供的。此外,“净零工业学院”(Net-Zero Industry Academies)也将为未来的清洁技术工人提供技能。而现有的欧盟基金可以在降低风险和撬动新工厂以及欧洲港口、运输和其他基础设施所需的私人投资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Dickson称:“欧盟需要尽快建立机制,以促进资金流动。清洁能源行业现在正在讨论投资地区,如果是在欧洲,他们现在需要明确的信号。” 今年3月,欧盟委员会将提交其修订欧盟电力市场设计的提案,以使电力消费者能够从可再生能源的低成本中获益。 WindEurope表示,欧洲必须避免在一夜之间逆转20年的欧洲能源市场一体化。市场设计应利用差价合约和购电协议的潜力,并为投资者留出获得部分市场收入的空间,从而履行其购电协议的义务。它必须避免将差价合约追溯性地强加到现有资产或新资产上。 Dickson说:“欧盟必须恢复对电力市场运作的信任,以释放现成和迫切需要的投资。”
  • 《柳地:谈谈海上风电那些事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7-22
    • 全球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也使大家对能源供应将逐步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变,形成共识。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的《2019 年全球风电报告》,2019 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60.4GW,比2018 年高出19个百分点。其中,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超过6GW,是有史以来表现最好的一年。截至2019年底,我国累计并网容量593万千瓦,提前一年完成规划目标,成为仅次于英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海上风电国家。同时,全球风能组织预计,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规模将从2019年的6GW增至2024年的15GW。我国海上风电起步晚,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欧洲海上风电发展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随着海上风电建设规模的扩大,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难题和经验不足,主要是产业自身技术层面,包括勘查设计技术、机组技术、施工技术、输电技术、运维技术是否能够满足海上风电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更需要政府、开发商、施工方、设备制造商等各方面积极配合,协同创新、克难攻坚,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推动海上风电产业的进步。 柳地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上风电分会常务副会长 当前,我们行业有两个面对,一是面对海上风电抢装高峰的到来。产业链上的设计院、整机商、供应商、施工单位等能否有效协同,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既定任务尤为关键。重要的是地质条件、装备产能、施工能力、设计水平是海上风电抢装期的硬约束。供应链方面,目前我国大容量风电机组主轴承、风机叶片巴沙木等原材料,由于依赖进口而导致供应能力受到制约。根据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上风电分会的统计,目前全国海上风电已招标未建设的总体容量为2133万千瓦左右,由于受吊装资源、海域条件、生态及军事的约束,预计至少800万千瓦项目将结转至2021年之后,结合各省已招标未建设的容量,可以看到今明两年建设任务仍然很重,而结转的海上风电场还面临着成本风险,这是后话了。 海上风电的建设,不是简单的建设几百万千瓦的风电装机,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出完善的和有竞争力的海上风电产业体系,包括规划设计、设备制造、施工安装、智能运维、标准规范及全生命周期大数据管理等。海上风电抢装高峰必须以高可靠性、高技术、高成熟度、高安全性来考量,千万别出现任何差错,否则,不仅成本不可控,对行业的影响更是致命的。 二是面对海上风电“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国家对海上风电实行补贴退坡政策,虽然显得有些不尽人意,却是进一步提升行业竞争力、提高行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强大推手。降本增效的潜力会在平价上网时代凸显出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五年,去补贴政策的实施,推动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的降幅达10%和30%以上,其近期集中釆购的风机离开了抢装价格回落到3300左右以下,多晶、单晶及光伏组件价格下降了37%左右,技术创新更有突破;海上风电成本目前降幅已经达到15%左右,这还是在抢装期,过后预计2022年的降幅会呈现明显回落。 这里讲的政策仅是推手,而实现降本的根本措施是扩大规模、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协同联动。 1、扩大规模:海上风电单机容量从五年前4兆瓦到现在10兆瓦;海上风电场单体规模从10万千瓦到80万千瓦; 2、技术进步:整机生产中叶轮、发电机、传动系统,风机基础,施工装备以及数字化管理等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优化;升压站结构整体式、模块式、大容量、高电压发展; 3、提高效率:海上风电的容量系数从37%上升到44%,等效小时数普遍提高了10%以上; 4、协同联动:在风场建设中,开发商与整机厂、供应商、施工方进一步形成了协同联动、有序配置施工资源的模式。 随着海上风电不断向大规模、大容量、大综合、整体式、集约化、专业化、精细化及深远海、协同性发展,加之漂浮式基础、柔性直流以及制氢、蓄能和高度智慧化平台等新技术的创新应用,海上风电完全有能力可以适应新的平价上网政策。当然,如相关政府仍能扶上马送一程,即适量补贴电价,行业的发展会更加健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