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揭示病毒蛋白通过操纵液-液相分离抑制水稻免疫途径新机制》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 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5-08-20
  • 水稻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为超过半数的世界人口提供主食。然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SRBSDV)等病毒严重危害水稻生长,威胁粮食生产安全,解析病毒-水稻互作的分子机制对水稻病毒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20025年8月12日,植保所周雪平教授联合浙江大学吴建祥教授团队和华南农业大学张彤教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Viral proteins suppress rice defenses by boosting OsTSN1 RNA decay via phase separation and multimeriz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水稻病毒编码蛋白通过与寄主因子OsTSN1互作形成病毒蛋白-OsTSN1液滴,并促进OsTSN1的多聚化来增强其核酸酶活性和RNA降解功能,进而协同抑制自噬相关和茉莉酸信号转导相关的水稻抗病毒免疫反应。

    该研究证实SRBSDV编码的P6蛋白在植物细胞质具有液-液相分离(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LLPS)的特性,免疫共沉淀串联蛋白质谱分析发现RNA结合蛋白OsTSN1在P6形成的液滴中高度富集,P6通过与OsTSN1互作促进后者发生LLPS,诱导形成定位于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s, SGs)内的P6-OsTSN1液滴,并且OsTSN1蛋白对P6-OsTSN1液滴的SGs定位起关键作用。遗传学实验结果显示,OsTSN1过表达水稻对SRBSDV的易感性增强,而OsTSN1敲除突变体对SRBSDV的易感性显著降低,表明OsTSN1负调控水稻的抗病毒免疫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OsTSN1能降解单链RNA,且其核酸酶活性与其多聚化程度呈正相关,而在P6-OsTSN1液滴中P6通过与OsTSN1相互作用促进其多聚化,从而显著增强OsTSN1的核酸酶活性。紫外交联免疫沉淀结合RNA-seq分析发现,OsTSN1特异性识别并结合含有GAGGAG基序的mRNA,其中OsNAC15和OsLHY转录因子的mRNA被P6-OsTSN1液滴显著富集并靶向降解。进一步研究证实,OsNAC15作为转录激活因子结合自噬相关基因OsATG8C的启动子区域并正调控其转录表达,而OsLHY作为转录抑制因子结合茉莉酸信号通路相关基因OsJAZ6/12的启动子区域并负调控其转录表达。此外,SRBSDV P6通过形成P6-OsTSN1液滴来特异性招募并降解OsNAC15和OsLHY的mRNA,抑制自噬相关基因OsATG8C的转录但增强茉莉酸信号通路相关基因OsJAZ6/12的转录,从而同时抑制水稻自噬和茉莉酸信号通路介导的抗病毒免疫反应。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RBSDV)和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 RSV)编码的P6和NS3蛋白均含有内在无序去(IDRs)并具有LLPS的特性,也能与OsTSN1互作并共同形成定位于SGs内的RBSDV P6-OsTSN1液滴和RSV NS3-OsTSN1液滴。在液滴内RBSDV P6和RSV NS3均可通过促进OsTSN1的多聚化来增强后者的核酸酶活性和RNA降解功能。此外,OsTSN1过表达水稻对RBSDV和RSV的易感性增强,而OsTSN1敲除突变体对RBSDV和RSV的易感性显著下降,表明OsTSN1也负调控水稻抗RBSDV和RSV的免疫反应。

    总之,水稻病毒的RNA沉默抑制因子(SRBSDV P6、RBSDV P6和RSV NS3)均发生LLPS,并与寄主因子OsTSN1互作形成定位于SGs内的病毒蛋白-OsTSN1液滴。在液滴中,病毒蛋白通过促进OsTSN1的多聚化来增强其核酸酶活性,从而降解编码转录因子OsLHY和OsNAC15的转录本,抑制下游自噬和茉莉酸相关的水稻免疫途径进而促进病毒感染水稻,表明不同水稻病毒在入侵水稻策略上存在趋同现象。研究结果为水稻病毒病的抗病育种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原文来源:https://ipp.caas.cn/kyjz/aa73a38f2d344a82988d10ecd5508f1f.htm
相关报告
  • 《我科学家揭示水稻条纹病毒通过干扰植物蛋白棕榈酰化快速建立侵染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12-15
    • 12月9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科研团队通过对水稻条纹病毒(RSV)的生物学、编码蛋白功能及病毒病防控研究,揭示水稻条纹病毒通过干扰植物蛋白棕榈酰化快速建立侵染新机制,进一步探索了RSV和寄主植物之间的博弈现象,并发现了该病毒具备在与植物共进化过程中精巧地调控植物防御蛋白水平从而帮助其快速建立侵染的能力。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 据悉,由水稻条纹病毒(RSV)引起的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目前我国以及东亚地区粳稻生产上最严重的病毒病害之一,近几十年在我国多次爆发流行。病毒侵染植物时,只有穿过植物细胞之间的通道“胞间连丝”才能在植物细胞间移动,实现对植物的侵染。Remorin蛋白是陆地植物特有的蛋白之一,能够特异定位到细胞膜脂筏上,通过影响胼胝体的积累来调控胞间连丝的通透性,相当于把控胞间连丝孔径大小的大门。之前的研究发现该蛋白在调控病原物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对于真菌和细菌等植物致病微生物,病毒基因组小,结构简单,仅编码数个蛋白,其中病毒编码的运动蛋白能够辅助病毒在细胞间进行移动,植物病毒是如何通过运动蛋白打开植物细胞的通道之门是一个未解之谜。 为鉴定参与调控RSV侵染植物的寄主因子以及了解RSV在细胞水平的侵染过程,植保所周雪平研究团队首先利用iTRAQ蛋白质谱结合病毒诱导的病毒沉默与CRISPR/Cas9体系成功鉴定了一个负调控RSV侵染的寄主因子NbREM1,NbREM1属于remorin基因家族的Group1亚组。研究证实NbREM1通过调控细胞胞间连丝孔径大小抑制RSV的细胞间移动。利用蛋白定量质谱手段发现NbREM1在病毒侵染的初期蛋白水平显著下调,而转录本水平和对照相比并没有显著的差异,说明RSV侵染可能影响Remorin的翻译后修饰过程。生化分析显示NbREM1蛋白能够被棕榈酰化修饰,而且NbREM1蛋白第206位半胱氨酸是其唯一的棕榈酰化修饰位点。NbREM1的棕榈酰化修饰突变体滞留于植物的内质网以及细胞质中,并诱导细胞自噬途径介导remorin蛋白降解,从而消除remorin对RSV细胞间移动的负调控作用,加速了病毒在细胞间的移动,说明棕榈酰化修饰对于Remorin蛋白的细胞膜定位、蛋白稳定性以及抑制病毒的细胞间移动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发现RSV侵染后能够干扰Remorin蛋白的棕榈酰化修饰,深入研究显示RSV编码的运动蛋白NSvc4能够结合Remorin C端棕榈酰化修饰位点区域,干扰其棕榈酰化修饰,导致Remorin细胞膜定位减弱并在内质网大量聚集,诱导细胞自噬并被降解(见附图)。RSV侵染导致Remorin的降解,有利于病毒打开胞间连丝快速进行细胞间的移动。 研究中选取了RSV的两种自然寄主,单子叶寄主水稻和双子叶寄主本氏烟,分别鉴定了两种寄主植物对应的Remorin蛋白,并发现RSV采用类似的手段干扰Remorin的棕榈酰化修饰并通过自噬途径降解该蛋白,减弱其对病毒细胞间移动的抑制。本研究揭示了RSV在和寄主博弈中进化的一种抑制寄主防御的新策略。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为周雪平教授,第一作者为周雪平课题组博士研究生傅帅和徐毅。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现代农业产技术体系和国家基础研究973项目资助。
  • 《水生所揭示鱼类病毒与宿主免疫因子相互博弈影响病毒复制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2-13
    •        病毒感染性疾病已给人类健康及生活造成严重威胁。水产养殖动物病毒性疾病的爆发及传播给我国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病毒在感染过程中,与宿主细胞的博弈始终存在,此消彼涨。病毒侵染宿主细胞后,宿主的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毒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宿主激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通过诱导抗病毒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感染。同时,病毒也进化出多种机制拮抗或逃逸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反应。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是迄今分离的水生动物病毒致病性最强的双链RNA病毒。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昌鸣先研究团队以GCRV为研究模型,揭示GCRV非结构蛋白NS80和NS38通过靶向视黄酸诱导基因-I样受体所介导的抗病毒信号通路逃逸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图1)。研究发现,NS80通过与TBK1和TRAF3的互作减少TBK1-TRAF3功能复合体的形成;而NS38通过与TBK1和IRF3的互作减少TBK1-IRF3功能复合体的形成。此外,NS80和NS38能诱骗TBK1和IRF3进入位于胞浆的病毒包涵体,进而减少IRF3的入核,核内IRF3的减少抑制了干扰素和干扰素诱导蛋白的产生,从而逃逸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Immunology上 (2022,208:707-719)。   在此基础上,科研团队揭示被GCRV挟持至胞浆病毒包涵体内的草鱼TBK1,通过选择性剪接,产生短型的剪接异构体TBK1_tv3。草鱼TBK1正常形式在高感染复数下抑制GCRV复制,而在低感染复数下促进GCRV复制。而科研人员研究发现草鱼TBK1的剪接异构体TBK1_tv3无论是在高感染复数还是在低感染复数下,均能显著抑制GCRV的感染与复制。进一步研究发现,草鱼TBK1_tv3存在自身泛素化,能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GCRV非结构蛋白NS80和NS38,进而通过抑制病毒包涵体的产生以抗GCRV感染。近期,该研究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Immunology上。   上述研究揭示了GCRV与宿主蛋白的相互博弈,GCRV非结构蛋白能挟持宿主TBK1正常形式逃逸宿主免疫反应,而宿主则通过选择性剪接产生TBK1_tv3异构体来降解GCRV非结构蛋白。   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