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脑机接口创新发展与应用论坛公布“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十大案例”》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 isticzz2022
  • 发布时间:2024-04-30
  •        在4月26日举行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脑机接口创新发展与应用论坛”上,脑机接口产业联盟在论坛发布了《2024脑机接口产业十大创新案例》,全面展示出我国脑机接口核心技术、关键产品、行业应用的最新突破。其中大多数产品为非侵入式脑机接口。

          十大案例中包括大脑360认知能力与心理健康脑电测训系统、面向工业安全的智能安全帽及人员安全实时监管数字平台、便携式脑机接口驾驶安全智能防控系统、高场强磁共振兼容蓝牙可感知脑起搏器、基于脑机接口的多模态可穿戴防晕车系统等,涵盖多个脑机接口核心器件、系统产品及行业应用。对脑卒中、脑创伤等中枢神经损伤导致的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开展治疗和康复训练,通过植入式神经刺激系统治疗癫痫,监测驾驶员或作业人员的疲劳状态,辅助调节睡眠改善用户睡眠状况……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创新发展中的脑机接口技术和一批产品,已在我国多行业和多场景应用落地。

          脑机接口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文宇在发布仪式上介绍,联盟自今年1月起启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案例征集工作,截至4月22日共收到150余项案例申报。“这十大案例展示了我国脑机接口技术产业化能力和巨大的应用潜能,也将激发更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创新热情,推动脑机接口技术不断进步、应用场景深度拓展。”他说。神经外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继宗表示,随着脑科学研究不断深入,未来脑机接口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未来发展仍需加强政、产、学、研、医的通力协作,进一步促进脑机接口技术发展和创新应用,让更多使用者受益。

  • 原文来源:http://www.chinasei.com.cn/xxjscy/rgzn/202404/t20240429_71995.html
相关报告
  •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京盛大开幕,智算芯片、脑机接口等10项重大科技成果集体亮相》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isticzz2022
    • 发布时间:2024-04-26
    • 据官媒4月25日消息(记者 牛谷月 万玉航)全球首个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原型发布、量子云算力集群综合指标进入国际第一梯队、智能脑机系统拓展“心有灵犀”的边界……4月25日上午,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京盛大开幕,10项重大科技成果集体亮相,世界瞩目。 政策指引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部署五方面50项重点任务,出新一批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将中关村打造成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跃升的主阵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破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AI时代,用“光”替代“电”作为信息处理载体的光计算技术已经成为人工智能芯片的重要技术核心。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突破传统芯片架构中的物理瓶颈,研制出国际首个全模拟光电智能计算芯片。该芯片具有高速度、低功耗的特点,在智能视觉目标识别任务方面的算力是目前高性能商用芯片的3000余倍,能效提升400万倍,该成果开创了全新计算技术时代,有望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有力引擎。 AIGC技术快速演进,多个千亿参数基座大模型发布,用户规模国内领先,长文本上下文理解能力不断增强,AIAgent智能体应用逐步拓展,具身智能潜力初显,文生音乐模型国内首发,文生视频模型取得原创性突破,生成时长和质量实现大幅提升。以原创引领,基于价值驱动的全球首个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原型“通通”发布,可以识别人类意图并主动提供帮助,已达到儿童一定智力水平,并且正在持续成长中。人工智能取得系列成果,业内瞩目精彩纷呈。 光学晶体被称为激光技术的“心脏”。北京大学科研团队创造性提出“转角相位匹配理论”,并应用氮化硼首次制备出超薄、高能效光学晶体“转角菱方氮化硼”。厚度仅为微米量级,能效提升至少100倍,为新一代激光技术奠定了理论和材料基础。 量子云算力集群构筑起量子计算“实用之路”。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团队完成大规模量子云算力集群的建设,实现了五块百比特规模量子芯片算力资源和经典算力资源的深度融合,总物理比特数达到590,综合指标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第五代精简指令集(RISC-V)正在引领新一轮处理器芯片技术与产业的变革浪潮。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开发出第三代“香山”开源高性能RISC-V处理器核,是在国际上首次基于开源模式、使用敏捷开发方法、联合开发的处理器核,性能水平进入全球第一梯队,成为国际开源社区性能最强、最活跃的RISC-V处理器核,为先进计算生态提供开源共享的共性底座技术支撑。 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横空出世,“隔空取物”已成为现实,人与物之间也能实现“心有灵犀”。开幕式上发布的“北脑二号”智能脑机系统,填补了我国高性能侵入式脑机接口空白。 脑机接口是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连接的一项新型交叉技术,是国际上竞相发展的科技前沿。通过自主研发的高通量柔性微丝电极、大通道数高速神经电信号采集设备,该技术有效支撑了高效运动想象神经编解码的开发,电极性能参数世界领先,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猕猴对二维运动光标的灵巧脑控。这项技术的突破,为更自然、更灵活的新一代神经假肢的开发等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由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总装下线,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功率、最高技术等级重型燃气轮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团队定位克隆到与耐碱性显著相关的主效基因,为盐碱地综合利用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研团队基于“中国天眼”的超高灵敏度和超强探测能力,首次探测到迄今最短轨道周期脉冲星双星系统,同时观测到双星演化过程的中间态,这一重大发现为脉冲星双星演化理论提供了直接证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基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超高灵敏探测系统,探测到史上最亮伽马暴,为探索宇宙起源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重大成果发布名单 重大科技成果一:《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2024-2027年)》(发布单位:工信部、科技部、北京市人民政府) 重大科技成果二:用“芯”加速AI——全模拟光电智能计算芯片(发布单位: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清华大学) 重大科技成果三:业内瞩目精彩纷呈——人工智能取得系列成果(发布单位: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重大科技成果四:驾驭激光的利器——转角氮化硼光学晶体原创理论与材料(发布单位:教育部、北京大学) 重大科技成果五:构筑量子计算“实用之路”——量子云算力集群(发布单位: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 重大科技成果六:绿色能源的强大引擎——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完成总装(发布单位: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重大科技成果七:来自开源的“芯”贡献——第三代“香山”RISC-V开源高性能处理器核(发布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 重大科技成果八:基因改良护航粮食安全——农作物耐盐碱机制解析及应用(发布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重大科技成果九:拓展“心有灵犀”的边界——“北脑二号”智能脑机系统(发布单位: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 重大科技成果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取得系列国际领先成果(发布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推进绿色发展铜业大有可为 "城市矿产, 创新发展" 论坛举行》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29
    • 2017-11-24 作者: 赵京燕 来源: 中国矿业报 .   在11月20日至22日举行的2017年中国国际循环经济展览会及论坛期间,由国际铜业协会协办的“城市矿产,创新发展”论坛同期举办。国际铜业协会中国区总裁周胜在致辞中表示:铜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当前的金属乃至所有固废料的回收都面临着挑战,如何既满足我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又促进经济的绿色发展,需要所有人的智慧和努力。期待大家共同推进有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探讨科学的衡量和评价方法,推广更先进的技术,为行业和国家的绿色发展献计献策。   周胜介绍,1990年以来,全世界生产的5.5亿吨铜,有2/3还在使用。因此,铜金属和其他金属相比最大的一个亮点是,它是少数可以100%重复循环利用的金属。而且,再次加工生产之后的铜在质量和性能表现上没有任何损失和影响。在铜的回收加工过程中,其能源效率也非常高,比原始开采加工的能耗低了80%~90%。这些数量庞大的含铜产品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终端用途中,相当于20年的铜矿产量。当前我们所面临的能源转型,既从传统的以化石燃料为主导的能源结构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转型过渡,以及对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铜的需求量和使用量。据有关方面估计,到2050年,中国的人均累计用铜量将达到历史高峰,循环利用生产的铜将满足全部需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教授认为,我们国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但是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发展机遇。我们要以需求为导向,着力行业附加值的下游。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建设过程中,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力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吴玉锋教授对我国再生铜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分析。他提出,全球铜资源相对丰富,但是分布不均,我国铜资源人均量不足,仅为21.9千克/人,远低于世界平均量97.1千克/人。因此,利用铜再生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再生金属产业的节能环保效应明显,与原生铜相比,科学回收一吨再生铜相当于节能1054千克标准煤,节水395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硫排放0.137吨。铜工业是一个非常关注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行业,一直以来,铜工业企业积极投资先进工艺和技术,用来回收开采和冶炼过程产生的大量废热、废水、废料,这些资源的回收既有助于行业的绿色发展,也带来了经济价值。   据介绍,国际铜业协会于1989年成立于美国纽约,是一家非营利性国际组织,致力于研究并推广铜的社会价值和有效使用,使其为国家经济及行业的绿色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品质作出贡献。国际铜业协会于1995年进入中国后,协助中国政府规划和实施可持续性经济发展。在过去的20多年中,国际铜业协会在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推广节能变压器、高效电机、高效空调、节能热水器;促进可再生能源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利用的应用;开发和推广新技术,降低产业链成本,促进资源减量化应用,包括铸铜转子电动机,小管径空调换热器等;研究和推广健康、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应用科学及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