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io:科学家发现与EB病毒相关的人类胃癌的潜在治疗靶点》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8-30
  • EB病毒(EBV)与10%的人类胃癌发生相关,这些胃癌常常以CpG岛甲基化表型为特征。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mBio上题为“Decitabine disrupts EBV genomic epiallele DNA methylation patterns around CTCF binding sites to increase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and lytic transcription in gastric cancer”的研究报告中,来自Wistar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与EB病毒相关的人类胃癌的潜在靶点。

    文章中,研究人员调查了与EB病毒相关的胃癌(即EBVaGC)的表观遗传学特征,在评估EBVaGC的表观遗传学特性时(与基因组相关的一系列生物性信号,能确定给定基因是否会发生表达),研究人员识别出了一种能作为未来开发新型疗法的特殊靶点;研究人员表示,一种名为地西他滨(decitabine)的表观遗传活性化合物能通过表观遗传修饰癌症的DNA来干扰EBVaGC的基因组,这一研究发现或有望帮助开发治疗EBVaGC的新方法。

    研究者Tempera说道,我们所发现的从本质上来讲是这类癌症的一种自毁按钮,而且文章中我们找到了如何按下这个自毁按钮。通常情况下,能重新激活并开始杀灭细胞的潜伏病毒或许是一件坏事,但通过使用表观遗传学信号在这些癌细胞中重新开启病毒溶解过程,我们或许就能有效促使病毒杀灭其首先要杀灭的癌细胞。在EBVaGC中,癌细胞的DNA甲基化程度过高,即DNA中含有大量携带有5-甲基基团的胞嘧啶(相对于正常未发生甲基化的胞嘧啶而言)。作为基因表达的抑制剂,DNA的甲基化常常会促使EBV保持潜伏状态,这种甲基化模式在调节癌细胞内EBV潜伏-溶解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DNA甲基化作为一种表观遗传因子,通常发挥着基因沉默机制的作用,尤其是在基因组的特定区域中,甲基化的基因仍然会处于基因组中(甲基化并不会剔除遗传信息),但甲基化却会阻止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进行转录。为了破坏这种表观遗传学特征,研究人员转而使用地西他滨(一种能降低DNA甲基化水平的化合物),他们利用地西他滨处理了来自EBVaGC肿瘤的两类细胞系,接受该疗法的细胞系相比对照组而言,其整个基因组中的DNA甲基化程度会大幅下降。在观察地西他滨疗法对EBVaGC所产生的影响效应时,研究人员发现癌症的表观遗传特征会受到破坏,而利用地西他滨治疗的EBVaGC中的EBV基因组会导致EBVaGC的表观遗传组出现大范围、大部分均匀的低水平甲基化(少数区域除外)。

    研究者发现,地西他滨疗法的低甲基化效应会重新激活癌细胞中潜在的EBV溶解周期,由于溶解过程对于细胞是致命的,因此与EBV相关的胃癌中重新对溶解过程进行表观遗传化激活或许就会为治疗EBVaGC的特定亚群提供一种潜在的疗法。研究者Tempera说道,目前我们知道,我们能利用EB病毒的表观遗传组来抵御受其影响的胃癌,这或许就是一种令人兴奋的癌症治疗方法,而我们也研究了表观遗传模式与疾病生命周期之间的相互作用。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强调了5mC在维持EBV基因组染色质结构和潜伏性方面的重要性,此外,5mC表观等位基因(epialleles)的存在表明,EBV+胃癌中拥有转录水平不同的EBV游离基因,其或许在维持潜伏期和驱动肿瘤发生方面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性角色。

    原始出处:

    Sarah Preston-Alp,Lisa Beatrice Caruso,Chenhe Su, et al. Decitabine disrupts EBV genomic epiallele DNA methylation patterns around CTCF binding sites to increase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and lytic transcription in gastric cancer, mBio (2023). DOI:10.1128/mbio.00396-23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7b6e8874815.html
相关报告
  • 《NIH科学家发现EB病毒的弱点》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传染病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24-03-14
    • 对两种实验室产生的单克隆抗体 (mAb) 与一种必需的 EB 病毒 (EBV) 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揭示了可用于设计这种极其常见病毒的治疗方法和疫苗的靶点。该研究由医学博士Jeffrey I. Cohen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的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同事领导。研究结果发表在《免疫》杂志上。 世界上大约95%的人口感染了EB病毒,EBV会永久留在体内,通常存在于B淋巴细胞中,B淋巴细胞是产生抗体的免疫系统细胞,以及喉咙和咽部的细胞。EB病毒有时可导致B细胞癌,包括伯基特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或胃癌或鼻咽癌。最近,EBV感染被证明会显着增加患多发性硬化症的风险。目前尚无预防EBV感染的疫苗,也没有特定的治疗方法。 在这项研究中,NIAID研究人员检查了一种名为gp42的病毒蛋白,该病毒必须使用它来感染B细胞。从理论上讲,能够阻断gp42与B细胞结合或融合能力的疫苗或基于抗体的治疗方法将防止EBV感染,从而防止病毒在这些细胞中持续存在的能力。该团队产生了两种gp42特异性mAb,A10和4C12,并使用X射线晶体学来可视化它们如何与gp42相互作用。晶体结构显示,两种mAb与gp42上不同的非重叠位点相互作用。单克隆抗体 A10 阻断了受体结合所需的 gp42 位点,而 4C12 则干扰了参与膜融合的不同位点。 接下来,科学家们在小鼠中测试了A10、4C12和其他几种单克隆抗体预防EBV感染和EBV淋巴瘤的能力。单克隆抗体A10对EBV感染提供了几乎完全的保护,并且没有小鼠发生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或淋巴瘤。相比之下,几乎所有用其他单克隆抗体治疗的小鼠都被感染,有些小鼠发展为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或淋巴瘤。 如果未来的研究表明mAb A10对人类安全有效,它可能会有临床应用,特别是在未感染EBV的人群中;患有免疫缺陷病症的人,包括严重的联合免疫缺陷病;或接受移植的人。患有此类疾病的人在初次接触病毒时有患上严重或致命的EBV疾病的风险。研究人员指出,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性单克隆抗体可能被预防性地用于预防或更好地控制EBV感染。 此外,研究小组认为,鉴定gp42上的脆弱位点也为设计未来的疫苗铺平了道路,这些疫苗可以引发针对一个或两个新描述位点的抗体。 文献信息:W Bu et al. Epstein-Barr virus gp42 antibodies reveal sites of vulnerability for receptor binding and fusion to B cells. Immunity DOI: 10.1016/j.immuni.2024.02.008 (2024).
  • 《我国科学家发现早期肝细胞癌的新治疗靶标》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3-05
    • 2019年3月5日讯/生物谷BIOON/---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产生肝细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特别是在东亚。虽然手术治疗可能在肝细胞癌的早期阶段有效,但是这种癌症的五年总生存率仅为50%~70%。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命组学研究所(Beijing Institute of Lifeomics)的贺福初(Fuchu He)院士课题组、钱小红(Xiaohong Qian)研究员课题组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Jia Fan)院士课题组通过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和磷酸蛋白质组学分析,描述了110对与HBV感染相关的临床早期肝细胞癌的肿瘤组织和非肿瘤组织。由此获得的定量蛋白质组数据突出了早期肝细胞癌的异质性。 这些研究人员利用这种异质性将这些早期早期肝细胞癌分为三种不同的亚型:S-I、S-II和S-III,每种亚型具有不同的临床结果。S-III的特征是胆固醇稳态受到破坏,这种亚型与一线手术治疗后最低的总生存率和最大的预后不良风险有关。通过基因敲落(gene knockdown)抑制胆固醇O-酰基转移酶1(sterol O-acyltransferase 1, SOAT1)--- SOAT1的高表达是S-III亚型特有的一个特征---改变了细胞胆固醇的分布,有效抑制了肝细胞癌的增殖和迁移。 最后,基于患者来源的肝细胞癌肿瘤异种移植小鼠模型,这些研究人员发现利用一种称为阿伐麦布(avasimibe)的SOAS1抑制进行治疗显著减少了具有高水平SOAT1表达的肿瘤的大小。这项研究中提出的早期肝细胞癌的蛋白质组学分型对这种癌症的肿瘤生物学特征提供了新的见解,并提出了靶向它的个性化治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