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先进院开发出光热相变储能微胶囊》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0-28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喻学锋研究员课题组成功开发新型光热相变储能微胶囊。相关工作 以 Phase-Changing Microcapsules Incorporated with Black Phosphorus for Efficient Solar Energy Storage 为题 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先进科学》 ( Advanced Science ) 上,影响因子 15.84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黄浩和硕士研究生史桐雨,通讯作者是喻学锋研究员。   在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中,太阳能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将太阳光转化成热能是当前太阳能利用的重要方式,在海水淡化、供暖、建筑以及太阳能储存系统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相变材料能够在固液相变过程中高效的储存或释放热能,这为解决太阳辐照在时间上的不均衡提供了可行性,也即解决昼夜温差的问题。然而,传统有机相变材料在相变时容易发生泄漏,并且无法有效吸收太阳光。近年来,将光热材料与相变材料结合的相变储能微胶囊技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光热材料的引入可直接高效吸收太阳光能转化成热能,进而被相变材料进行储存和控释。但目前技术往往只能将光热材料和壳材结合,或包裹在壳层中或修饰在壳材表面,这导致光热材料产生的大部分热量在壳材与外界对流中直接耗散,无法有效存储太阳能。  

    深圳先进院材料界面研究中心近年来在微胶囊技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并与外溢机构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年产 300 吨的微胶囊中试和产业平台。团队掌握了多种新型无醛微胶囊的工业化制备技术,成功开发出了热致变色、光致变色、相变储能、光致发光、智能缓释等多种微胶囊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智能服装、穿戴类、嵌入式设备以及医疗植入设备等领域。   在本项工作中,团队设计了一种高效的太阳能存储相变微胶囊。首先,通过一步法制备了 PMMA 修饰的二维黑磷纳米片,提升了其在二氯甲烷以及二十烷中的分散性。然后通过乳化挥发法,构建了以高透光性聚合物 PMMA 为壳材,以光热转换材料二维黑磷纳米片和相变材料二十烷共为芯材的相变微胶囊材料。该相变微胶囊具有高潜热值( 180 kJ/kg ),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以及出色的光热转换和太阳能存储能力。在光照条件下,微胶囊内分散良好的二维黑磷将吸收太阳光能转换的热能直接传递给二十烷进行存储,和二维黑磷在胶囊壁材外的样本相比,具有 3 倍的存储速率。这种 光热相变储能微胶囊 材料在太阳能存储领域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也为设计多功能相变复合材料提供了新方法。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项目、广东省特支计划等项目的支持。团队申请了相关专利,并将推动该项技术的产业化。  

      左图:光热相变微胶囊太阳能存储示意图;右图: a,b 分别为黑磷在微胶囊表面、内部扫描电镜表征; c 图为微胶囊材料光热转换及存储温度 - 时间曲线; d 图为模拟光热相变微胶囊实际应用效果图; e,f 图为两种光热相变微胶囊能量存储机理图。

相关报告
  • 《深圳先进院研发出受章鱼启发的多功能微型软体机器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1-1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纳米调控研究中心杜学敏研究团队与智能仿生中心吴新宇和徐天添研究团队合作,研发出受章鱼启发的多功能微型软体机器人,集成多模态运动、可控变形、光学伪装、可视化感知环境等功能于一体,极大提升了软体机器人在复杂限域空间内运动与执行多重任务的能力。研究成果以 "Reconfiguration, Camouflage and Color-shifting for Bioinspired Adaptive Hydrogel-based Millirobots "为题,发表在材料领域权威期刊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影响因子: 15.621) 。 杜学敏研究员、崔欢庆助理研究员、徐天添副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杜学敏研究员与吴新宇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深圳先进院为唯一通讯单位。    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动植物能够动态地改变自身的形貌、外观、尺寸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躲避天敌。受自然界启发,研究者们开始模仿动植物的功能来构筑仿生软体机器人来执行特定的任务。然而,已有报道的微型软体机器人由于机器人结构设计及材质选择限制,导致大多微型软体机器人欠缺自适应特性,极大限制其应用。    基于杜学敏研究团队前期在智能变形与变色材料的研究基础( Research , 2019, 2019, 6398296; Matter , 2019, 1, 626; Adv. Mater . 2017, 29, 1702231; Adv. Funct. Mater ., 2018, 28, 1801027; J. Mater. Chem. A , 2018, 6, 24748 ; Adv. Mater. Technol ., 2017, 2, 1700120 ),研究团队通过仿生章鱼,创新性地提出分段式结构设计:将磁响应钕铁硼颗粒仅设计在温敏性水凝胶的头部,作为驱动单元;将反蛋白石多孔结构设计在透明的温敏水凝胶的尾部,作为功能单元。通过实时调控磁场方向与频率,微型软体机器人展现出爬行、滚动、摆动、螺旋性推进等多模态运动,能够精准地穿梭通过 2 mm 高的隧道,及 450 μm 宽的狭窄通道;与此同时,在遇到孔洞尺寸比机器人自身尺寸还小时,微型软体机器人在光热作用下甚至可以缩小至原身体尺寸的 35% ,进而自由穿过小于自身尺寸的狭窄空间;更有意思的是,由于水凝胶的高透明性,从而使得微型软体机器人在复杂环境里具有优异的光学伪装功能,而且当环境温度变化时,反蛋白石多孔结构的尾部还能通过颜色变化实时感知周边环境温度变化。这种集成智能材料的微型软体机器人不仅为新一代软体微型机器人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融合材料智能特性与机器人运动功能有望拓展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应用。    该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广东省、深圳市等科技项目资助。
  • 《先进院开发出可实现液滴无损转移的“镊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03-31
    • 在日常生活中 , 镊子通常用于微小物品的转移, 虽然使用 便捷但仅适用于固体或粉体,液态或是半液态的物质通常会在镊子上留下残留和污染,也无法以准确的体积进行转移 。 即便是采用滴管 、 量筒 、 移液枪等容器,也会留下一些液体薄膜,必须进行清洗,这是我们 已熟知的 经验常识。是否有一种针对各种液体的 “镊子”,能轻松拾取、转移、释放液体而避免液体残留和污染呢?这样,对于液体操作和“镊子”的反复使用,都极为方便。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吴天准课题组在对仿荷叶的超疏液表面(对低表面能液体如酒精,也能实现 1 50°的接触角 , 且液体非常易于滑动 )的多年研究基础上,成功开发了一种可实现各种液滴无损转移的神奇 “液滴镊子”。论文第一作者王智伟博士开发出一种基于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的低成本、高性能的超疏液表面材料,该表面不仅具有对几乎任何液体的低润湿和自清洁特性,而且具有良好的拉伸性能,可以拉伸到原始长度的4倍以上。该研究发现,随着表面的拉伸, 固液接触分数 逐渐减小而接触角逐渐增大,导致表面的粘附力逐渐降低,从而可以通过简单的拉伸调控表面粘附力,但仍然保持对液滴的排斥特性。 研究人员 利用这种具有良好拉伸性能的超疏液表面,将其作为神奇的 “液滴镊子”,示范了利用表面的拉伸调控表面对液滴的粘附力,实现了水性液滴和油性液滴的无损转移,理论上可实现对任何液滴的操作。该技术因其简便易行,有望作为通用的液滴无损转移技术,在微流控、可穿戴器件、体外诊断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该研究成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创新创业团队、深圳市孔雀团队资助等项目的资助,发表于 JCR一区期刊《传感器与执行器杂志B辑》(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