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头区域未发现外来鱼类物种》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6-06
  • 中新社西宁6月5日电 (记者 罗云鹏)记者5日从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获悉,长江源渔业资源与环境专项调查中,科研人员未在长江源头区域发现外来物种,水域生态环境处于原生态且保持良好。

    青海是长江的发源地,是中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长江干流流经中国11个省、区、市,全长6397公里,是世界第三长河。

    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介绍,该调查是青海省首次对长江三源(沱沱河、当曲、楚玛尔河)及长江上游通天河干支流开展的完整的渔业生态和环境调查,行程近3800公里,共设置调查点18个,调查内容包括水质、浮游动物、浮游细菌、底栖动物、鱼类等。

    经初步分析18个调查点均能采集到土著鱼类,鱼类数量较丰富,鱼类组成较为单一。此外调查还记录到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记载土著鱼类1种(裸腹叶须鱼),其他土著鱼类4种(小头裸裂尻鱼、软刺裸裂尻鱼、细尾高原鳅、修长高原鳅),未发现外来鱼类,水域生态环境处于原生态且保持良好。(完)

相关报告
  • 《长江江豚仅剩约1012头 上半年发现20余头死亡》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27
    • 新京报讯 (记者李玉坤 实习生王雨晴)昨日,农业农村部就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及长江珍稀物种拯救行动实施情况举行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介绍,本次科学考察估算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其中,干流约为445头,洞庭湖约为110头,鄱阳湖约为457头。   鄂州至安庆江段分布密度最高   于康震说,“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于2017年11月10日至12月31日实施,历时52天,覆盖了宜昌至上海1669公里的长江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本次科学考察估算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其中,干流约为445头,种群趋于向受人为扰动较少的江段集中,过半数水域种群持续下降或没有发现,种群分布呈碎片化特征。洞庭湖约为110头,鄱阳湖约为457头,两湖中丰水期分布较为广泛,枯水期主要分布在河槽和大型沙坑中。   于康震介绍,考察还发现,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内以湖北鄂州至安徽安庆江段分布密度最高,湖北宜昌至鄂州江段分布密度居中,安徽安庆至上海江段江豚分布密度最低。   “2006年考察的时候,估算长江干流有1225头,到了2012年降到了505头,可以说是急剧下降。到2017年,种群数量大概是445头。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情况稍微乐观一些。2012年,鄱阳湖是450头,洞庭湖大约是90头,去年调查发现了鄱阳湖现在457头,持平略增,洞庭湖是110头,略微增加。” 于康震说。   正报国务院升级为一级保护动物   近年来,有许多人呼吁将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农业农村部长江办主任马毅介绍,我国于1988年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在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与原国家林业局联合发布了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名录,把长江江豚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根据江豚的濒危程度和保护工作的需要以及社会各界的呼声,2014年农业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标准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去年5月,长江办在上海组织了专家对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进行了专题认证。目前,农业农村部正在会签国家林草局,报请国务院将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马毅说。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豚类研究专家杨光认为,“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后,将对江豚保护有很大帮助。“因为无论从法律上、制度上和经费保障上都会大大增强,可以加强保护区的建设、栖息地的保护,对于人类活动也会限制更严格。”杨光说。   此前由杨光牵头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江江豚已经与海江豚产生生殖隔离,认定为独立物种。   [焦点1]   上半年发现20余头江豚死亡   蒋忆是公益组织江豚保护行动网络联合发起人,经常会去江豚的栖息地。7月6日,她就在长江八里江江段拍到两头江豚。八里江位于鄱阳湖长江交汇处,一直是江豚、白鱀豚分布的核心区域,被称为江豚最后的栖息乐园。但就是在那里,蒋忆看到的场景让她十分担忧。   “干流穿行的航运船非常多,沿江的水工业污染非常严重,对面就是化工厂地,浓烟滚滚的样子。”蒋忆说,“我们在长江和鄱阳湖经常看到滚钩和大型的拉网,这很容易对江豚造成误伤。采砂行为也是屡禁不止,对江豚栖息环境破坏很大。”   杨光还提到了长期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衰退,江豚的食物资源匮乏。“长期以来工业农业污水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对长江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而江豚作为食物链的顶端,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杨光说。   这得到了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的印证。他认为,人类活动的干扰,如水域污染、工程建设、航运发展、过度捕捞,还有非法采砂等等,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伤害长江江豚,压缩江豚的栖息地,造成栖息地质量下降,种群分布碎片化严重,干扰江豚的通讯交流,最终导致长江江豚意外死亡的现象频发,仅今年上半年就发现20余头长江江豚死亡。   在于康震看来,长江江豚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变,特别是长江干流。对于鄱阳湖和洞庭湖江豚数量的恢复,杨光认为,“两湖”作为相对隔离水体,避免了长江当中巨大人为活动产生的影响。   [焦点2]   江豚保护区将提升保护等级   杨光看来,近五年长江干流种群衰退的趋势得到有效缓解,“两湖”江豚数量有所恢复,野外就地保护还是有希望的,但某些区域迁地保护还是有必要的。   “从这次调查结果来看,从2012年到现在,长江干流江豚从500多头,降到450头左右,减少10%,而2012年江豚数量对比前一年就减少10%。这说明在国家当前长江大保护战略形势下,加强野外栖息地保护还是有希望的。”当然,杨光认为,“虽然种群衰退趋势得到缓解,但整体数量减少的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当前种群数量还是比较低的,灭绝风险还是很高,在一些区域进行迁地保护还是有必要的。”   马毅介绍,目前长江已经建立一些江豚保护区,下一步将推进提升对这些保护区的保护等级。同时,对于没有建立保护区的江豚分布密集区域,将采取限制开发、降低影响等针对性强的栖息地保护措施。   此外,马毅还提到,对一些破坏比较严重的曾经又是长江江豚重点分布的区域将清理非法码头、撤并小码头,并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和破坏岸坡等行为,严控涉水工程建设和水体污染,加快推进禁渔工作和严格渔政执法。   ■ 追问   “长江女神”白鱀豚是否存在?   曾在芜湖水域拍到疑似白鱀豚,目前仍未发现存在有力证据   白鱀豚有“长江女神”的称誉,2007年白鱀豚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但是11年来,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一直没有放弃对白鱀豚的追寻。于康震说,2017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中,就明确将搜寻白鱀豚列为考察的主要内容之一。   今年4月,中国绿发会下属组织在芜湖市板子矶水域拍摄到了疑似白鱀豚的照片,再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记者昨天采访了中国绿发会秘书长周晋峰,他认为,照片中已经显露出白鱀豚的特征——长长的吻部,“这是江豚不具有的,在长江中只能是白鱀豚” 。   周晋峰说,这不是第一次在该水域出现白鱀豚目击事件,过去三年,在这个地方都有目击记录,去年他们也曾拍到过,但是特征不明显。   此次目击事件还是有很多积极意义。据新华社报道,这次目击再一次使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推迟宣布中国白鱀豚野外灭绝。“如果白鱀豚宣布野外灭绝,将是50年来灭绝的第一种大型脊椎动物,也是世界上第一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灭绝的鲸豚类动物。”周晋峰解释。此外,这一信息还被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收录。   目击事件发生后,于康震介绍,农业农村部立即组织淡水豚类研究专家进行了辨识,虽然因清晰度不够,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但立即组织有关专家和管理机构,并邀请志愿者代表一同前往该水域对白鱀豚进行了应急考察。但是,这次考察也并没有发现白鱀豚存在的有力证据。   “目前我们已经制定了工作方案,一旦确认白鱀豚的存在,将按照《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要求,立即启动白鱀豚应急保护计划,通过实施专项救护活动,严格划定保护区,实施特别保护等,尽可能挽救这一珍贵的物种。”于康震说。
  • 《南海发现方头鱼新物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2-13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联合浙江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的研究者在南海发现鱼类新物种——幽灵方头鱼Branchiostegus sanae,近日在经典分类学杂志ZooKeys上正式发表。这是首个由我国科研工作者发现的方头鱼类新物种。本研究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黄皓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柯志新、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实验师张弛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方头鱼类是南海重要的经济鱼种,因其头部形似马头,在不少地区有“马头鱼”的俗称。此新物种早已被南海沿海渔民熟识,由于其极为特殊的面部条纹,渔民称其为“鬼马(头鱼)”,这也是幽灵方头鱼中文名的来源。本物种的拉丁名来自宫崎骏的动漫《幽灵公主》中的主角San,幽灵方头鱼眼下红色的条纹与San脸部的图案非常神似。 方头鱼主要分布在印太地区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在南海渔获物中比较常见,加上本次发现的新种,我国海域总共分布有6个种,但由于其栖息深度普遍较深,目前对这一类群的科学研究相对较少。本次发现的幽灵方头鱼形态与其它方头鱼明显不同,眼下具备鲜艳的红色条带,体表有暗灰色纵向条纹,尾部平截。基于线粒体Cyt b、COI和12S rDNA的基因系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幽灵方头鱼与其他种类的遗传分化程度也极高。虽然目前获取的标本都采集自海南陵水至西沙群岛之间的海域,但推测幽灵方头鱼在南海西北部的陆坡区域应均有分布。该物种体长可以轻易超过40厘米,是近年来少见的中大型鱼类新种。 相关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海海洋所基础前沿与创新发展项目以及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Huang HC,Chen JX,Ke ZX*,Zhang C*. 2025. Branchiostegus sanae,a new species of deepwater tilefish (Eupercaria,Branchiostegidae)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ZooKeys,1227,129-142. 文章链接:https://zookeys.pensoft.net/article/1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