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发现方头鱼新物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2-13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联合浙江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的研究者在南海发现鱼类新物种——幽灵方头鱼Branchiostegus sanae,近日在经典分类学杂志ZooKeys上正式发表。这是首个由我国科研工作者发现的方头鱼类新物种。本研究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黄皓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柯志新、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实验师张弛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方头鱼类是南海重要的经济鱼种,因其头部形似马头,在不少地区有“马头鱼”的俗称。此新物种早已被南海沿海渔民熟识,由于其极为特殊的面部条纹,渔民称其为“鬼马(头鱼)”,这也是幽灵方头鱼中文名的来源。本物种的拉丁名来自宫崎骏的动漫《幽灵公主》中的主角San,幽灵方头鱼眼下红色的条纹与San脸部的图案非常神似。

    方头鱼主要分布在印太地区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在南海渔获物中比较常见,加上本次发现的新种,我国海域总共分布有6个种,但由于其栖息深度普遍较深,目前对这一类群的科学研究相对较少。本次发现的幽灵方头鱼形态与其它方头鱼明显不同,眼下具备鲜艳的红色条带,体表有暗灰色纵向条纹,尾部平截。基于线粒体Cyt b、COI和12S rDNA的基因系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幽灵方头鱼与其他种类的遗传分化程度也极高。虽然目前获取的标本都采集自海南陵水至西沙群岛之间的海域,但推测幽灵方头鱼在南海西北部的陆坡区域应均有分布。该物种体长可以轻易超过40厘米,是近年来少见的中大型鱼类新种。

    相关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海海洋所基础前沿与创新发展项目以及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Huang HC,Chen JX,Ke ZX*,Zhang C*. 2025. Branchiostegus sanae,a new species of deepwater tilefish (Eupercaria,Branchiostegidae)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ZooKeys,1227,129-142.

    文章链接:https://zookeys.pensoft.net/article/130512/

  • 原文来源:https://scsio.cas.cn/news/kydt/202502/t20250213_7527135.html
相关报告
  • 《华南近海发现2个鱼类新物种--南海海蛾鱼和中华海蛾鱼》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8-06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强团队在海龙目鱼类资源与分类领域取得研究新进展,基于近岸海龙目鱼类资源调查和系统分类研究,在我国南海和东海近岸海域发现了2个海蛾鱼新种,分别命名为南海海蛾鱼(Spinipegasus nanhaiensis sp. nov.)和中华海蛾鱼(Pegasus sinensis sp. nov.)。相关成果相继发表在Zootaxa(《动物分类学》)和Zoological Research(《动物学研究》)杂志上。 海蛾鱼是一类小型底栖的海洋硬骨鱼类,隶属于海龙目,海蛾鱼科,广泛分布于从南非到夏威夷的印度-太平洋温带和热带近岸海域。长期以来,海蛾鱼作为药源生物在中药材市场广受青睐,同时在水族观赏市场也大量流通。统计显示,仅在菲律宾薄荷岛一地,每年就有70多万条海蛾鱼被交易。有学者认为,海蛾鱼的种群密度较低且存在“一夫一妻”的单配制繁殖特征,加之其较弱的扩散能力,使得海蛾鱼可能对于高强度的捕捞活动十分敏感,其野生种群也正面临巨大威胁。 然而有关海蛾鱼分类及种群资源的研究十分匮乏,为避免其物种资源尚未被充分认知就可能面临绝灭的困境,研究人员对我国近海的海蛾鱼物种开展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我国之前共记录有海蛾鱼3种,主要分布在福建及其以南的近岸海域,通过对样本的形态和遗传学信息的综合分析,研究团队在厦门、阳江和北海海域确认2个新的海蛾鱼物种。其中,中华海蛾鱼(Pegasus sinensis sp. nov.)模式产地为福建厦门近海,其原本一直被认为是飞海蛾鱼(Pegasus volitans);南海海蛾鱼(Spinipegasus nanhaiensis sp.nov.)模式产地为广东阳江近海,其长期以来被认作短尾海蛾鱼(Spinipegasus laternarius)。新增的2个海蛾鱼新种正模及副模标本目前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全球海蛾鱼科鱼类自此从6种增加至8种,其中我国近海共分布有5种。 海蛾鱼科在现行的分类系统中仅包含海蛾鱼属(Pegasus)和宽海蛾鱼属(Eurypegasus)两个属,而Spinipegasus是作为一个亚属被划分在海蛾鱼属(Pegasus)中,曾有学者提出将Spinipegasus划分为一个独立的新属,但是一直未得到充分的证据支持。研究团队通过对海蛾鱼科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基于系统进化分析发现海蛾鱼属(Pegasus)和宽海蛾鱼属(Eurypegasus)形成姐妹群,两者的亲缘关系更近,而棘海蛾鱼属(Spinipegasus)则聚类在海蛾鱼属和宽海蛾鱼属之外,该结果充分支持了先前研究中提出的将棘海蛾鱼属Spinipegasus划分为独立属的观点。本研究结果增进了我们对于海蛾鱼科物种资源的认知,同时也为我国近海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参考。 南海海洋所2018级硕士研究生张荣荣和2021级博士研究生张颖懿分别为两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林强和助理研究员王信为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311061/ ,https://www.zoores.ac.cn/en/article/doi/10.24272/j.issn.2095-8137.2022.109
  • 《南海北部发现桡足类新物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3-24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发现并描述了桡足类怪水蚤目新物种——拟巨大怪水蚤Monstrilla pseudograndis,相关成果于3月18日在经典分类学杂志ZooKeys上正式发表,这是首个由我国科研工作者发现的怪水蚤属Monstrilla新物种。文章作者为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周志乾,连喜平和谭烨辉。 怪水蚤目物种因其复杂而又有趣的生活史而备受解剖学家和动物学家的关注。其幼体寄生于多毛类、软体动物等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成体转变为浮游生活进行繁殖,期间不再摄食。研究团队于2023年6月在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21°22'53"N,108°19'38"E)15米水深处采集到拟巨大怪水蚤雌性标本。 拟巨大怪水蚤雌性头胸部表面光滑;额区中部凹陷,第一触角基部两侧具短感觉毛和小刚毛;头胸部腹面具4对对称排列的乳头状疤痕。第1-4胸足外肢刺较短。第5胸足双叶型,外叶细长具3羽状刚毛,内叶较短具2羽状刚毛且内缘基部具指状突起。尾叉各具6根发达尾刚毛。通过显微解剖和形态比较与近似种区分开来。 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生物分类学科学家岗位(CAS-TAX-24-042)、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粤西热带海洋生态环境广东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24B122040008)以及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能力建设项目(KFJ-BRP-017-48)支持。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硕士研究生周志乾为第一作者,高级工程师连喜平担任通讯作者。 相关论文信息:Zhou,Zhiqian,Lian Xiping*,Tan Yehui. 2025. A new species of Monstrilla(Copepoda,Monstrilloida)in coastal waters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ZooKeys 1232: 237-248.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3897/zookeys.1232.144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