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发布《常德倡议》 共护一江碧水》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11-13
  • 2020年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暨湿地管理培训班11月4日至6日在湖南常德举办,年会达成《凝聚社会合力,共护长江湿地——常德倡议》。 与会代表围绕长江湿地保护的未来热点与政策机遇、湿地保护的社会化参与、自然教育助力长江湿地保护、拥抱5G时代、发展智慧湿地、生态旅游、诗与远方的湿地等议题,广泛交流湿地保护与修复的管理经验。 会议形成的《凝聚社会合力,共护长江湿地——常德倡议》呼吁,携手保护长江湿地生物多样性,助力流域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巩固保护成果,完善保护措施;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共护一江碧水;进一步总结网络经验,实现跨越发展。 年会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世界自然基金会、湖南省林业局、常德市湿地保护委员会共同主办,来自长江流域12省(区、市)的200余人参会。 凝聚社会合力 共护长江湿地 常德倡议 2020年11月5日 常德 我们,参加2020年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暨湿地管理培训的代表,相聚在国际湿地城市湖南常德,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央关于“长江大保护”的决策部署,广泛交流长江流域各省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的管理经验,回顾总结网络成员单位将湿地修复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好做法、好故事,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共护一江碧水”的新方法、新措施,协力推动长江流域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达成《凝聚社会合力共护长江湿地——常德倡议》。 我们欣喜地看到—— 1. 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正稳步构建。 在“长江大保护”精神指引下,上下协同,多措并举长江流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目前,长江保护法即将出台,《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有效实施,保护与修复工程系统推进,产业绿色转型稳步推进,环境污染整治措施到位,无序挖沙得到遏止,“十年禁渔”全流域启动,“河湖长制”全面实行,“林长制”大力推进,生态巡护员走上了脱贫与绿色发展的和谐之路。随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完善,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将得到充分保障。 2. 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 长江流域各级湿地监测管理体系日趋完善,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江豚、麋鹿野外种群逐年扩大,湿地水鸟种群数量实现了有效增长。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在流域十二省312个网络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正在助力构建以流域湿地集群维护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 3. 长江流域绿色发展的能力极大增强。 湿地有效保护的理念、方法、措施和技术在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人工湿地、小微湿地在净化水质、美化环境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湿地博物馆、宣教馆、湿地学校、湿地命名的公共空间随处可见,湿地保护意识普遍提高;湿地成为社区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丰富多元的湿地产品和喜闻乐见的湿地文创活动走进千家万户,湿地生态旅游蔚然成风,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我们充分认识到—— 1.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全球共识。弘扬生态文明思想,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坚守长江生态红线,维系长江生态安全,恢复长江生态健康,增强湿地应对气候变化的弹性,仍将是我们未来要肩负的重要任务。 2. 长江生态系统依然脆弱。 受气候变化、周期性洪水侵扰以及污染基数较大的影响,流域生态系统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降低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休养生息需要时间,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性保护和修复还需进一步统筹各方资源,长江生态系统还很脆弱,需要精心维护、悉心呵护和科学保护。 3. 双向转换还需广泛实践。 长江是经济带也是生态带,实现长江流域湿地的全面绿色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破解社区参与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探索新模式,尝试新做法,推广新举措,逐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同增长,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 为此,我们共同倡议—— 1. 进一步巩固保护成果,完善保护措施。 总结流域保护的成功经验,积极推动完善流域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完善保护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增强保护管理措施,推广运用新理念,新技术,科学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全面提升保护和修复的管理水平,巩固保护成果。 2. 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共护一江碧水。 湿地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长江流域江河湖海相连,生态、生产、生活相融,是人与自然共生的载体。应进一步凝聚社会各界共识,科学配置绿色发展要素,探索社会参与湿地保护修复的新模式,创新社会化生态补偿的新机制,维系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充分发挥湿地的服务功能,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挖掘湿地文化多样性,传播生态文明,携手全社会共护一江碧水。 3. 进一步总结网络经验,实现跨越发展。 总结网络发展经验,增进内外交流合作,广泛应用科学技术成果,提升网络成员湿地保护修复水平,建立数字化的科研监测管理体系,搭建湿地科普宣传联动机制,在国内外平台充分展示网络发展的成果,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 长江湿地保护网络正在跨入一个新时代。展望未来,凝聚社会共识,携手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助力流域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融入“一带一路”,联通国际国内,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成为我们的新使命。 来源:《中国绿色守望者》微信公众号

相关报告
  • 《以过硬的成果守护好一江碧水!》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4-17
    • 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以过硬的成果守护好一江碧水 今天,市委书记史立军深入沿江地区,调研长江大保护工作。他强调——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奋力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过硬的成果守护好一江碧水。 市委常委、秘书长张余松,副市长徐克俭参加调研。 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指挥中心 史立军首先来到泰兴市滨江镇,实地察看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指挥中心建设情况,了解健康长江泰州行动的最新进展。 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指挥中心目前在建,设有指挥中心、监控中心及快速监测室等,未来可24小时对长江泰州段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监管调度。 史立军说,推进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是我市推进长江大保护的重要举措—— 要切实把泰州行动的各项部署落地落实,推动解决各类生态环境问题; 要加快指挥中心工程建设,力争早日建成投运,实现长江泰州段环境视频、数据、排放的实时监测监管。 泰兴长江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工程 高港滨江生态湿地保护带 史立军十分关心沿江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先后考察了泰兴长江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工程、高港滨江生态湿地保护带,认真听取沿江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岸线整治及沿江一张图规划退出项目落实情况汇报。 泰兴长江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工程全长约12公里,通过江滩清理和环境整治,实现了船厂变森林、鱼塘变湿地、江堤变赛道、工厂变公园的巨大变化。 高港滨江生态湿地保护带总长6.4公里,包括原生态芦苇荡、海军文化公园、春江花月夜、大桥风光带等,形成了原生态的长江湿地风光风貌。 史立军强调,各地要按照“一带、二岛、三节点”沿江生态走廊规划要求,加快长江岸线整治修复、生态绿化、环保设施提升等项目实施,努力打造水美岸美产业美的“最美岸线”,让市民和游客畅享大江风貌。 泰兴滨江污水处理厂尾水涵养湿地工程现场 泰兴滨江污水处理厂尾水涵养湿地工程应用“单元湿地”概念,采用“大断面、短路径、小阻力设计”,通过优化组合不同的“单元”湿地模块,达到对处理厂尾水进行水质净化的效果,今后泰兴化工园区内的入江河流将经过湿地生态过滤后,再排入长江。 史立军对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给予肯定,他指出,要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办法,引进先进技术,以更加务实管用的举措,加快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水体生态修复。他还叮嘱泰兴市要紧盯时间节点,加快推进涵养湿地工程,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 《《长江治理与保护报告(2024)》发布》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1-10
    • 近日,长江治理与保护科技创新联盟2024年学术年会在武汉召开。会上,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长江治理与保护科技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吴道喜代表联盟发布了《长江治理与保护报告(2024)》。 《报告》梳理了2023年长江流域气候条件、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河道水沙、航运等基本概况,详细阐述了2023年长江治理与保护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充分展示了联盟成员单位在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突出成果与研究进展。在水旱灾害防御方面,成功应对枯水旱情、金沙江上游超历史实测记录洪水、汉江秋汛和台风"杜苏芮"影响等复杂挑战,赢得防汛、蓄水双胜利;在水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方面,实现流域用水总量、用水消耗量双下降,深入推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全面完成长江流域23条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确定长江流域重要跨省河流初始水权;在航运发展方面,强化落实《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强运输服务安全保障,推进航运绿色转型发展,全力以赴保通保畅保运输;在水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面,推动落实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黑臭水体治理等水污染防治工作,严格实施全链条全过程监管,全面保障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改善;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机制逐步完善成型,重点水域"十年禁捕"成效显著,切实维护长江流域河湖健康生命;在智慧长江建设方面,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先行先试任务全面收官,新一代长江流域气象业务一体化工作平台基本建成,长江航运进入基础设施、行业管理、公共服务全面智慧化的新阶段。 《报告》还介绍了联盟成员单位一年来在代表性奖励、重大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及长江治理与保护重大问题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与进展。自长江治理与保护科技创新联盟于2019年成立以来,连续第六年发布《长江治理与保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