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元素镅发电实验首获成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5-30
  • 英国科学家利用稀有化学元素镅进行发电的实验首次获得成功。英国航天局称,这种方法为未来航天器太空飞行和探索宇宙奥秘提供了能源供应的新途径,使用这种供电方式为太空飞行器提供能源,可以支持其执行太空任务长达400年。

    稀有元素镅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而是钚衰变的副产品,可以在核反应堆运行过程中产生。由英国国家核实验室(NNL)领导的一个科研团队在莱斯特大学的配合下,通过多年研究,终于在坎布里亚郡NNL中心实验室的一个特殊屏蔽区域内,从英国钚储备中提取出镅,并且利用高放射性物质产生的热量制造出足够的电流,点亮了一个小灯泡。

    这一突破意味着在放射性同位素动力系统中使用镅的可能性很大。在执行太空任务时,镅颗粒产生的热量可用于为进入深空的航天器提供动力,或用于其他能源(如太阳能电池板)不能发挥作用的行星表面。使用这种供电方式,可以使太空图像和数据传输时间大大延长。

    NNL业务主管蒂姆·廷斯利指出,镅以这种方式获得利用,意味着把一个行业的废物回收利用,变成另一个行业的重要资源,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莱斯特大学项目负责人理查德·安布罗西教授认为,放射性同位素电源是欧洲未来空间探索任务的一项重要技术,因为它们的使用将带来更有能力的航天器,以及能够进入遥远、寒冷、黑暗和不适宜居住环境的探测器。欧洲航天局负责这项工作的负责人基思·斯蒂芬森则认为,核能和航天领域的成功合作为欧洲航天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能力。

相关报告
  • 《全球首堆!并网发电!》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21
    • 12月20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1号反应堆首次并网成功,标志着全球首座具有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特征的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程应用”质的飞跃,我国实现了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的“中国引领”。 中国华能介绍,目前示范工程机组各项运行指标正常,反应堆、汽轮发电机及相关系统设备运行稳定,1号反应堆正稳步向单堆满功率推进,2号反应堆并网发电前各项试验有序开展。双堆有望于2022年年中全面投入商运。 作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调试和运营的新一代核电项目,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由中国华能联合清华大学、中核集团共同建设,装机容量20万千瓦,2006年被列入十六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于2012年底在山东荣成开工建设。 ▲位于山东荣成石岛湾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 中核集团发布的信息显示,高温气冷堆被称为“不会熔毁的反应堆”,其核燃料元件是耐高温全陶瓷包覆颗粒球形核燃料元件,也可以叫做燃料球。在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燃料球直径6厘米,最外层是石墨层,里面是弥散在基体石墨粉中的大约12000个四层全陶瓷材料包覆的、直径约0.9毫米的核燃料颗粒。实验表明,这种燃料球在1620℃高温条件下,仍能够保持完好并有效地阻挡放射性的泄漏。而且,由于良好的温度负反馈性,即便遇到极限事故,反应堆的堆内温度也不可能达到1620℃的高温限值。 此外, 除了燃料球的保障,高温气冷堆在设计理念上采用模块式设计。相比大型压水堆,高温气冷堆每一个小模块都可以采用很低的功率密度(约为大型压水堆核电站的1/30)。因此,反应堆停堆后产生的余热处于较低水平,意味着发生任何意外时,即使不进行人为干预,反应堆也能自动停堆并将余热安全地散发出去,避免堆芯熔化。 记者了解到,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先后攻克了核电领域多项世界性、行业性“卡脖子”关键技术,使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3.4%,仅首次使用的设备就有2200多台(套),创新型设备600余个,其中包括全球首台高温气冷堆螺旋盘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等,并初步搭建起我国自主创新的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标准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有助于推动我国在第四代先进核能技术领域抢占世界“高地” 中国华能介绍,高温气冷堆固有安全性好、发电效率高、环境适应性强、用途广泛,在核能发电、热电冷联产及高温工艺热等领域商业化应用前景广阔,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给安全、实现降碳目标意义非凡。目前,中国华能山东石岛湾、海南昌江、福建霞浦三大沿海核电基地发展格局已全面形成,华能核能技术研究院(华能高温堆技术研究中心)进入实体化运行。
  • 《中子散射技术成功探索出稀有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4-23
    • 核技术在稀有金属间化合物展现超导性能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来自马克斯普朗克固体化学物理研究所与Lviv Ivan-Franko 国立大学、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Freiberg、the Helmholtz-Zentrum Dresden-Rossendorf,和ANSTO的研究人员在化学研究报告上联合发表了该项研究成果。 复合金属合金(CMAs)具有高性能催化的潜在作用,完成热能向电能等转化的设备材料和使用磁性制冷来提高冷却和温度控制系统的性能。 如果把热电发电机用作低功率的远程设备或者大型高效的发电机是很难实现的。 CMA的独特性质来源于其复杂的超结构,每个重复单元包含数百或数千个原子。 该项研究基于铍和铂组成的Be21Pt5相,研究人员试图去探索CMA中富铍相的形态及分布,比如利用X射线散射技术分析Be21Pt5中的结构,但是X射线不能很好的呈现铍原子分布成为了巨大的障碍。 为了精准定位铍原子,研究人员在澳大利亚中子散射中心使用了ECHIDNA中子粉末衍射仪。 仪器科学家Maxim Avdeev博士指出,将中子束与X射线数据相互结合使用对于探索该化合物的结构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铍是一种轻元素,导致其中子比X射线辐射大约20倍。使用X射线无法找到晶体中的铍原子,但通过中子衍射我们很容易找到它们。” “由于铍是一种轻元素,与铂相比它对X射线的散射能力很弱,对比度大约为1至20左右,如果使用中子散射会使对比度改变为16至20,这样一来,发现铍原子就变得很容易了。” 来自X射线和中子粉末衍射的数据通过量子力学计算来补充以确定定义材料的电子性质的电子密度分布。 衍射数据表明,be21pt 5的晶体结构由4种嵌套多面体单元或团簇组成。每个团簇包含四个壳层,每个壳层中有26个具有独特缺陷分布的原子,原子缺失或不规则地排列在晶格结构中。 ANSTO的中子衍射实验对于确定Be21Pt5的结构起了很大的作用,Be21Pt5由四个独特的团簇组成(图中上面用颜色编码),每个簇含有26个原子。 该项研究中的相互协调能力对于最终确定该化合物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实物样本在德国进行合成后送往澳大利亚进行结构分析,当我们把实验后的相关数据发给我们的合作伙伴,他们就可以在他们的研究所中弄清楚该化合物的结构问题。 解决了晶体结构后,研究团队也将研究重点转向了Be21Pt5的物理性质,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发现。当温度低于2K时, Be21Pt5表现出超导特性。 “这个系列的金属间化合物转变成超导相的过程是很不寻常的。所以很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了解是什么导致这个不同寻常的过程,中子散射实验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章来自phys网站,原文题目为Nuclear techniques unlock the structure of a rare type of superconducting intermetallic all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