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堆!并网发电!》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21
  • 12月20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1号反应堆首次并网成功,标志着全球首座具有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特征的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程应用”质的飞跃,我国实现了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的“中国引领”。

    中国华能介绍,目前示范工程机组各项运行指标正常,反应堆、汽轮发电机及相关系统设备运行稳定,1号反应堆正稳步向单堆满功率推进,2号反应堆并网发电前各项试验有序开展。双堆有望于2022年年中全面投入商运。

    作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调试和运营的新一代核电项目,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由中国华能联合清华大学、中核集团共同建设,装机容量20万千瓦,2006年被列入十六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于2012年底在山东荣成开工建设。

    ▲位于山东荣成石岛湾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

    中核集团发布的信息显示,高温气冷堆被称为“不会熔毁的反应堆”,其核燃料元件是耐高温全陶瓷包覆颗粒球形核燃料元件,也可以叫做燃料球。在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燃料球直径6厘米,最外层是石墨层,里面是弥散在基体石墨粉中的大约12000个四层全陶瓷材料包覆的、直径约0.9毫米的核燃料颗粒。实验表明,这种燃料球在1620℃高温条件下,仍能够保持完好并有效地阻挡放射性的泄漏。而且,由于良好的温度负反馈性,即便遇到极限事故,反应堆的堆内温度也不可能达到1620℃的高温限值。

    此外, 除了燃料球的保障,高温气冷堆在设计理念上采用模块式设计。相比大型压水堆,高温气冷堆每一个小模块都可以采用很低的功率密度(约为大型压水堆核电站的1/30)。因此,反应堆停堆后产生的余热处于较低水平,意味着发生任何意外时,即使不进行人为干预,反应堆也能自动停堆并将余热安全地散发出去,避免堆芯熔化。

    记者了解到,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先后攻克了核电领域多项世界性、行业性“卡脖子”关键技术,使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3.4%,仅首次使用的设备就有2200多台(套),创新型设备600余个,其中包括全球首台高温气冷堆螺旋盘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等,并初步搭建起我国自主创新的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标准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有助于推动我国在第四代先进核能技术领域抢占世界“高地”

    中国华能介绍,高温气冷堆固有安全性好、发电效率高、环境适应性强、用途广泛,在核能发电、热电冷联产及高温工艺热等领域商业化应用前景广阔,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给安全、实现降碳目标意义非凡。目前,中国华能山东石岛湾、海南昌江、福建霞浦三大沿海核电基地发展格局已全面形成,华能核能技术研究院(华能高温堆技术研究中心)进入实体化运行。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guonei/2021/12/20/detail_20211220113759.html
相关报告
  • 《100MW!甘肃陇南一风力发电项目并网发电》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02
    • 急火猛攻已久的光伏产业链价格在2022年底骤然降温。硅片价格先于上游硅料环节出现断崖式大跌,价格战全面开打,降价潮迅速向下游电池蔓延。由于供应端瓶颈的新增产能持续释放及季节性终端需求锐减,此刻上下游的心理拉锯战变得愈加敏感,“买涨不买跌”的观望情绪浓重。硝烟之中,产业链价格仍未见底,短期内跌势还将持续。 最近两年多以来,不断突破预期的高价多晶硅料是悬在光伏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疯涨的硅料价格因下游需求旺盛而起,又不断向下游传导,带动光伏产业链全线涨价。已连续下降十几年的光伏电站投资成本不降反升,导致一些大型光伏项目建设陷入滞缓——被坚挺的高价灼伤,集中式光伏电站的装机需求尤其受到抑制。 因此,解开硅料“死结”和产业链降价,被业内视为刺激终端需求大规模释放的关键。多位产业链及行业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光伏产业链正在“退烧”,2021年末2022年初硅料硅片价格短暂下跌后又反弹攀高的一幕不会再重演,2023年硅料价格将呈现阶梯式回落至合理水平。业内对明年全球光伏装机的展望普遍乐观,预计同比增长30%-40%。 行业春天到来之前,仍有两个悬念待解:“失锚”的硅料长单定价如何打破僵局,以及产业链进入降价通道后终端需求最快何时启动。 年底大“甩卖”,从硅片开始 光伏产业链由上至下分为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系统等环节。一季度是行业传统淡季,踩踏式急跌,从硅片开始。 两大硅片龙头的产品报价具有风向标意义:隆基绿能(601012.SH)和TCL中环(002129.SZ)12月23日同日更新硅片价格,整体降幅分别高达27%、23%。 在此之前,硅片领域已进入“杀价”时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12月21日发布数据,M6单晶硅片(166mm/155μm)价格区间在5-5.1元/片,成交均价降至5.08元/片,周环比跌幅为15.2%;M10单晶硅片(182mm /150μm)价格区间在5.38-5.5元/片,成交均价降至5.41元/片,周环比跌幅为20%;G12单晶硅片(210mm/150μm)价格区间在7.16-7.5元/片,成交均价降至7.25元/片,周环比跌幅为18.4%。 受硅片走跌和需求趋弱影响,电池片价格也跌幅明显。12月27日,全球最大电池片供应商通威太阳能更新报价,182和210尺寸的单晶PERC电池价格分别降至1.07元/W、1.06元/W,较10月25日的报价下跌19.5%、20.3%。 硅片和电池端的上述调价均创下年度最大“折扣”。但跳水仍未结束,PVInfolink等多家第三方机构的最新跟踪数据显示,本周硅片、电池的价格已跌破以上龙头企业的公示报价,周环比跌幅达7%-20%,硅片“一天一个价”成常态。 尽管业内对产业链降价大趋势已有共识、自11月以来硅片降价促销的氛围也日益浓厚,但当降价潮真正发生时,竟如此高频、剧烈,且掺杂着混乱。 硅片价格战激战正酣,刀光剑影。大厂一出手,“硅片新贵”们的血量直面考验。 “硅片扩产太凶猛了。跨界资本和老牌企业不断加码,使得硅片成为全产业链扩产和产能过剩最严重的环节。”一位资深光伏供应链人士对记者分析称,硅片领域的竞争加剧是上演此轮价格“厮杀”的主因。叠加传统淡季预期,以及部分库存压力较大的硅片厂商加快抛售,造成了硅片价格急跌的局面。与此同时,上游硅料价格虽有下降但依然高企,硅片价格的降幅与降速比硅料更快,硅片企业的盈利空间已受到压制。 过去五六年时间里,硅片是整个光伏产业链超额收益最高的环节,由此吸引了一大批跨界玩家涌入并急剧扩产。长期稳定的隆基、中环“双寡头”格局由此打破。 “硅片的竞争格局导致了硅片先跌。”一位券商电新行业首席分析师对记者说,硅片先于产业链其他环节跌价有其必然性,随着竞争格局更加激烈,硅片价格战是必然趋势。“硅料供给增加后,近期硅片价格的松动尤其显著。龙头公司看起来也愿意打一打价格战。” 硅业分会上周在单晶硅片周评中称,拉晶环节已迫近成本线,一线企业依靠渠道、技术、资金等优势仍可维持薄利,部分企业面临亏损风险。 多位行业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硅片龙头的调价举动体现了其挤压硅片新势力生存空间的意图:在硅片整体盈利性和开工率已经下降的情况下,发动大幅降价,将硅片环节拖入亏损,施压新厂商。至于硅片杀价何时触底,目前依然没有清晰的答案,或许“杀到龙头公司微利状态就差不多了”,也可能因下游需求疲软继续恐慌下跌,“需求明朗之前不存在所谓的降价‘触底’,该亏的还得亏”。 硅料长单定价如何走出“失锚”僵局 虽然近来硅片和电池价格的降速吸睛,但市场更关注的是“一头一尾”:硅料和组件。前者是产业链实质性降温的源头,后者直接面向终端客户,是终端应用市场冷暖的直接风向标。 记者注意到,在硅料和组件端,目前都存在价格失真、报价混乱的现象。 综合多家第三方数据跟踪机构的信息,本周市场上有单晶致密料和复投料出现了低于200元/公斤的成交价格。由于业内对硅料降价已是“望眼欲穿”,12月以来关于硅料雪崩的传闻频出,真假难辨众说纷纭。若以近日传闻的硅料最低180元/公斤计算,已较年内硅料价格的最高点跌去40%。但此类订单的相关厂商、硅料品质等细节均不明,无法代表硅料的主流价格。 “多晶硅价格跌到‘1’开头不是没可能,但现在市场鲜有硅料成交。”一位头部硅料供应商人士说道。据记者了解,硅料和硅片企业仍在激烈博弈中,近期硅料交易极为清淡,硅料长单月度安排还在僵持,12月甚至出现下游不按期商定硅料提货的违约行为。 多晶硅市场交易中90%以长单形式销售,每到月底,多晶硅企业与下游企业商定次月的供应量和价格。目前上下游的分歧在于,主流硅料大厂主张参照上期价格,但在硅片已跌跌不休的情况下,下游硅片厂商对硅料长单的签单和提货基本停滞。 实际上,自今年9月初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暂停公布多晶硅采集价格后,上述僵局的伏笔已经埋下。相较于其他第三方机构数据,该采集价格覆盖样本更全面且数据客观,在停止公布后,硅料市场失去了公认的价格参照系。尤其在产业链降价背景下,上下游各怀心思,新的硅料长单价格仍在难产。 PVInfolink分析称,因买卖双方心态差异,以及不同硅料企业之间策略差异(包括个别企业已有主动出击,而个别企业仍然保持观望和按兵不动),所以硅料市场价格范围持续扩大,而且因需求萎缩导致难以成交的困境仍在持续。因周转速率放缓,硅料环节的异常库存已经开始明显堆积。 对于承压已久的组件端而言,上游产业链降价意味着久旱逢甘霖。随着硅料价格回落、下游装机需求增长,组件环节盈利有望回升。 与上游相比,目前组件端跌幅相对较小。“组件会降价,但不会很快。和其他环节比,涨价潮中组件涨得慢,进入降价通道后组件降得也慢。”有组件厂商市场高管对记者说。据行业媒体“光伏們”报道,总体来看,由于地面电站抢装供货已经结束,近日组件成交以分布式光伏为主,但价格并未形成主流报价,不同企业、不同项目的价格差别非常之大。 光伏行业仍在等待拨云见日。可以确定的是,明年各个季度都会有新增硅料产能投产,随着上游供应进一步缓解,光伏产业链成本下行,将进一步刺激更广泛的终端装机需求释放。 “多晶硅已经不是光伏供应链的瓶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专家委副主任吕锦标12月初在行业论坛上介绍,今年的国内硅料供应总量加上进口将达到90万吨,可满足350GW用料,足以支撑全球市场需求。明年保守估计国内产量将超过146万吨,加上进口硅料,总量将达到156万吨,可以满足600GW的光伏用料。
  • 《中国华电首个海上风电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1-19
    • 2021年11月18日4时22分,中国华电首个海上风电--福建福清海坛海峡海上风电项目最后一台风机成功并网。至此,该项目46台风电机组已全部并网发电,比计划工期提前了5个月,为今冬明春能源保供攻坚战再添了新动能。 福清海坛海峡海上风电项目装机容量299.2兆瓦,年发电量约11.3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31.9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3.91万吨。项目于2016年12月获得核准,2019年11月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项目开工建设以来,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精心组织施工,科学防控疫情,先后攻克了海底地质复杂、水上大体积混凝土温控等多项施工技术难题,守住每个施工窗口期,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彰显了华电速度、华电精神、华电力量。2020年9月首台风机成功吊装,同年12月底首批两台机组并网发电,2021年10月2日,全部风机吊装完成。 项目建设贯穿“精品工程”理念,坚持基建服务生产,稳步推进基建安全标准化创建,实现全程安全施工,获得基建安全标准化一级达标评级;加强科技创新,首次成功投运福建公司、国电南自等四方联合研制的“华电睿风”自主可控国产6.2MW海上风电主控系统,研发投运了集团公司首套海上风电场一体化监控及运维系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采用六桩直桩高桩承台、“犁沟填埋”海缆敷设等新技术,最大限度减小海滩占用面积以及对近海养殖影响,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打下基础,实现“风电与渔业互补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