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Discov |上海药物所揭示五羟色胺5A受体配体识别选择性和激活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5-31
  • 五羟色胺受体广泛表达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神经行为。该家族受体与神经系统病理学密切相关,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重要的一类药物靶点。5-HT受体家族由7种不同的亚型(5-HT1-7),共14种亚型组成,其中13种是G蛋白偶联受体(GPCRs),通过偶联下游Gs、Gi/o和Gq三条主要的信号通路发挥生理功能(图1a)。作为5-HT受体家族中的重要成员,5-HT5A参与记忆、学习和食物摄入的调节,其特异性配体在治疗精神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神经性疼痛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5-HT5A选择性药物的开发将为这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契机。
      2022年5月2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蒋轶和徐华强研究团队在Cell Discovery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ligand binding and Gi coupling of serotonin receptor 5-HT5A的研究成果。该成果首次报道了5-HT5A与合成小分子激动剂5-Carboxamidotryptamine (5-CT),以及Gi复合体的结构,分辨率为3.1埃(图1b)。该结构是最后被解析的Gi/o偶联5-HT受体家族成员的高分辨率结构,也是研究团队在继5-HT1B(Science 2013,Cell Discov. 2018)、5-HT1A、5-HT1D、5-HT1E(Nature 2021)和5-HT1F(Cell Res. 2021)结构与功能研究系列工作后的又一项重要成果。该研究首次揭示了5-CT的识别机制,并发现了受体6.55位的残基为5-CT选择性识别Gi/o偶联5-HT受体的决定性因素(图1c-e)。这些发现为理解Gi/o偶联5-HT受体的配体选择性和G蛋白偶联提供了全面的见解,并为设计5-HT5A选择性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研究中的冷冻电镜数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冷冻电镜平台收集。上海药物研究助理谭阳霞、上海药物所研究助理徐沛雨和黄思婕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蒋轶研究员和徐华强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上海药物所为第一完成单位。该工作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重大专项,以及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等资金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1-022-00412-3

  • 原文来源:http://www.simm.ac.cn/web/xwzx/kydt/202205/t20220530_6455568.html
相关报告
  • 《Mol Cell | 上海药物所合作揭示5-羟色胺家族部分受体的配体识别和G蛋白选择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6-20
    • G蛋白偶联受体(GPCRs)是真核生物中最大的一类膜蛋白,在感知胞外信号和介导胞内信息转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参与调控多种生理过程,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是最重要的药物靶标蛋白家族。GPCR与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相关的信号通路中,主要通过刺激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来区分细胞内不同的信号传递方式。了解受体对Gs和Gi信号通路的选择性机制是GPCR和相关信号转导领域长期以来的重要科学问题。   5-羟色胺(serotonin, 5-HT)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主要神经递质之一,其通过结合5-羟色胺受体(5-HTR)发挥调控食欲、记忆、认知,情绪调节和成瘾等重要的生理过程,这也使5-羟色胺受体成为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偏头痛等疾病的重要治疗靶点。5-羟色胺受体家族是GPCR超家族中最复杂的亚家族之一,其包含12种亚型,不同亚型的受体在人体中发挥不同的生理功能,并且与不同种类的G蛋白偶联。其中5-HT4、5-HT6和5-HT7受体主要偶联下游Gs蛋白,5-HT1和5-HT5受体主要偶联下游Gi蛋白。对于在同一内源性配体5-HT激活后,不同亚型的5-羟色胺受体如何偏好地偶联下游G蛋白来调控细胞应答一直困扰着研究人员。   2022年6月1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研究员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张岩教授团队以及丹麦哥本哈根大学David E. Gloriam教授团队等,经历一年投稿,在Molecular Cell杂志上在线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GPCRs steer Gi and Gs selectivity via TM5-TM6 switches as revealed by structures of serotonin receptors”,取得了5-羟色胺受体结构和功能领域又一突破性进展,成功解析了5-HT4、5-HT6、5-HT7受体与激活型G蛋白(Gs蛋白)和5-HT4受体与抑制型G蛋白(Gi蛋白)结合的复合物三维结构。他们系统性地揭示了小分子配体5-HT和5-CT识别5-羟色胺受体亚型的结构基础,并阐明了5-羟色胺受体选择性偶联Gs蛋白和Gi蛋白的分子机制。  联合团队采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分别对5-HT激活5-HT4、5-HT6形成的Gs复合物、5-CT激活5-HT7形成的Gs复合物和5-HT激活5-HT4形成的Gi复合物进行了结构重塑,最终解析了4个在配体激活状态下与不同蛋白的复合物结构,其中5-HT-5-HT4-Gs复合物结构的分辨率为3.1埃,5-HT-5-HT6-Gs复合物结构的分辨率为3.3埃,5-CT-5-HT7-Gs复合物结构的分辨率为3.2埃,5-HT-5-HT4-Gi复合物结构的分辨率为3.2埃(图1)。  该团队将所获的这三种Gs偶联的5-羟色胺受体与Gi偶联的5-羟色胺受体进行了结构比较,并进一步与另外已发表的19种Gs和Gi偶联的A类GPCRs结构进行比较。他们发现,跨膜螺旋TM5和TM6长度作为“macro-switch”来分别确定受体对Gs和Gi的选择性,且这种TM5-TM6 长度的“macro-switch”由A类GPCRs-G蛋白结构共享。此外,TM5和TM6中的特定残基充当“micro-switches”以与Gs或Gi形成特定的相互作用。这些结果展示了A类GPCRs的 Gs和Gi蛋白偶联选择性或混杂的共同机制(图2)。   为探究G蛋白偏好5-羟色胺受体的假设,该团队进行了两组实验来检验TM5和TM6的长度是GPCR区分Gs和Gi蛋白的关键因素的假设。第一组实验是将5-HT1A受体的TM6末端螺旋断裂并且TM5螺旋延伸或5-HT4、5-HT7受体的TM5末端螺旋断裂并且TM6螺旋延伸,功能结果表明这种改造影响了5-HT4、5-HT7受体偶联Gs蛋白的能力,然后将5-HT1A受体由原来Gi偶联转变成了Gs偶联,这些结果支持TM5和TM6长度的“macro-switch”是G蛋白选择性的关键。第二组实验是将Gi偶联的5-HT1A的TM5-TM6区域与Gs偶联的5-HT4和5-HT7受体的TM5-TM6区域互换。研究结果表明,嵌合受体5-HT1A (5-HT4_P5.50-P6.50)与野生型5-HT4具有相似的功能,即具有高组成型激活且几乎不受配体调节。同样,5-HT1A (5-HT7_P5.50-P6.50)显示出与野生型5-HT7相似的功能,在激动剂诱导下进行的cAMP 积累。如果将5-HT4和5-HT7的ICL3替换为5-HT1A,在激动剂诱导下进行的cAMP积累的能力几乎丧失,类似于野生型5-HT1A受体。综上所述,该团队以5-羟色胺家族受体为切入点揭示了A类GPCRs的Gs、Gi蛋白偶联选择性机制,并扩展了5-羟色胺受体的配体识别基础。   徐华强团队长期致力于5-羟色胺家族受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系统性的重要成果。2013年,该团队于在Science上首次报导了激动剂结合的5-HT1B受体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1。2018年,该团队在Cell Discovery发表了首个反向激动剂结合的5-HT1B受体的晶体结构2。2021年3月,该团队在Nature上首次报道了5-HT1A、5-HT1D、5-HT1E受体的结构,并揭示了磷脂PI4P(PtdIns4P)和胆固醇调节受体功能的机制和受体的本底激活机制3。2021年7月,该团队在Cell Research上首次报道了5-HT1F受体的结构,并揭示了偏头痛药物拉米替坦对该受体的选择性结合机制4。2022年5月,该团队在Cell Discovery上首次报道了5-HT5A受体的结构5。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该成果不仅揭示了A类GPCR选择性偶联G蛋白的分子机制,还填补了5-HT家族受体结构解析的最后空白。该成果首次报道5-HT4、5-HT6、5-HT7受体结构,使所有12种5-HT受体亚型的结构均得到了解析。这些在5-羟色胺受体上系统性的研究极大地丰富我们对5-羟色胺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认识,并为开发治疗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偏头痛等疾病的药物提供了重要基础。   本课题由徐华强研究员领衔,联合浙江大学张岩教授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David E. Gloriam教授团队等,精诚合作,全力攻关,并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蒋轶研究员和余学奎研究员的协助下完成。上海药物研究所黄思婕博士和徐沛雨博士、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助理沈丹丹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Icaro A. Simon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参考文献: 1.Wang, C. et al. Structural basis for molecular recognition at serotonin receptors. Science 340, 610-614 (2013). 2.Yin, W. et al.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5-HT1B serotonin receptor bound to an inverse agonist. Cell discovery 4, 1-13 (2018). 3.Xu, P. et al.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lipid and ligand regulation of serotonin receptors. Nature 592, 469-473 (2021). 4.Huang, S. et al. Structural basis for recognition of anti-migraine drug lasmiditan by the serotonin receptor 5-HT1F–G protein complex. Cell Research 31, 1036-1038 (2021). 5.Tan, Y. et al.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ligand binding and Gi coupling of serotonin receptor 5-HT5A. Cell discovery 8, 1-9 (2022).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97276522005299?dgcid=coauthor
  • 《Cell Discov | 上海药物所揭示内源性速激肽及类似物结合NK3R的激活和选择性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7-10
    •  速激肽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中的神经肽,通过激活三种速激肽受体(tachykinin receptor, NK1-3R)调控疼痛、血管舒张和激素释放等多种生理功能。三种内源性速激肽(SP、NKB及NKA)以不同的亲和力及较低的选择性激活三种速激肽受体NK1R、NK2R及NK3R。聚焦速激肽信号通路的激活机制研究,2022年7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尹万超团队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田长麟/石攀团队成功解析了神经激肽受体NK2R与下游蛋白Gq的复合物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内源性配体NKA选择性识别NK2R亚型的结构基础,阐明了神经激肽受体家族的独特的激活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Cell Discovery上。   NK3R作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节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研究发现,NK3R功能失调会影响包括体液平衡和抗利尿激素释放、心血管功能、运动、疼痛、精神状况、温度调节和生殖等许多生理功能。NK3R能以较高的亲和力被内源性配体速激肽B(NKB)所激活,其次是P物质(SP)及速激肽A(NKA)。Senktide是基于SP改造出的对NK3R具有高亲和力及特异性的多肽配体。然而,速激肽及其类似物senktide与速激肽受体3的激活机制仍然未知,这限制了针对NK3R的药物开发。   2023年6月30日,该联合团队再次在Cell Discovery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neurokinin 3 receptor activation by endogenous and analogue peptide agonists”的研究论文,成功解析了NKB、SP和senktide分别结合NK3R-Gq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分辨率分别为2.8埃,2.9埃和3.0埃,该结构也是最后被解析的速激肽受体家族成员的高分辨结构。基于获得的高质量结构,研究人员探究了速激肽类激动剂共有保守基序与受体NK3R的作用机制。结构分析发现,速激肽NKB、SP及其类似物senktide序列中C端较为保守的氨基酸基序(-Phe-Xaa-Gly-Leu-Met-NH2)与NK3R跨膜区的残基之间形成广泛的相互作用;NK3R的正性结合口袋参与此共有保守基序互作的主要包括来自跨膜区的残基N1422.61、I1663.33、 Y3156.51、F3196.55、 N1382.57和Y3387.35。进一步的突变和功能实验,验证了这些互作在配体与受体的激活以及传递下游信号至关重要。   速激肽NKB、SP及其类似物senktide序列的N端氨基酸差异较大,推测其差异性导致多肽不同的亲和力,senktide的N端琥珀酰修饰的天冬氨酸可与NK3R的ECL3,ECL2及N端形成稳定的相互作用,N端氨基酸替换实验表明将该氨基酸突变为SP中对应的谷氨酰胺后功能实验显示亲和力显著下降。文中揭示的NK3R与内源性速激肽SP、NKB及其类似物senktide的结构和功能特性之间的相关性将有利于进一步合理开发针对NK3R的具有更高选择性的药物。   该研究成果阐明了内源性肽激动剂NKB和SP以及SP类似物senktide对NK3R的详细激活机制,为理解NK3R肽识别选择性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结构模板,并为设计针对NK3R的候选药物提供了线索。   本研究的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研究生孙文静、特任副研究员杨帆、博士研究生张欢欢, 以及上海市高峰电镜中心执行主任袁青宁。中国科技大学田长麟教授和石攀副教授,上海药物所徐华强研究员,上海药物所/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尹万超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上海市高峰电镜中心参与该项研究部分冷冻数据的收集。该研究获得了包括上海市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卫健委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等经费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1-023-00564-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