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先进院喻学锋团队研发长效防雾涂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2-26
  • 护目镜起雾是防疫一线医护人员普遍面临的问题。应多家医疗单位的需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材料所喻学锋、杨新耕、康翼鸿博士等通过紧急攻关,成功研发出具有医用防护面罩、护目镜等防雾功能的纳米涂层。这种纳米厚度的涂层是利用深圳先进院团队自主开发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添加增稠剂等增加附着力,有效提高作用时间,在日常环境下防雾效果可持续10天。   

    为了严谨地测试产品效果,团队还将喷剂样品在深圳相关抗疫一线医院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医生使用喷剂后,可以在穿着防护服的情况下,连续五小时以上护目镜不起雾,十分有效地助力一线医护人员更专注、更安全地投入战斗。   这种新型防雾涂层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特殊的分子结构,一端为亲水基团,一端为亲油基团,亲水基团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子并使其表面张力降低,从而减小水在玻璃表面的接触角,使水分子还没有在透明物体表面形成细小水珠之前,就会扩散于玻璃表面,形成超薄的透明纳米膜,防止光线散射,从而起到防雾的作用。   

    深圳先进院在短时间内能研发出防雾纳米涂层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也是研发团队材料界面研究中心多年来在材料界面方面技术积累的结果。材料界面研究中心联合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在2019年启动了超浸润界面材料的相关研究和生产,本次防雾涂层技术是超浸润材料的一次成功应用。   物体的浸润性是指液体对固体表面的铺展能力,它是很多工业技术的核心。而超浸润性的研究主要包括超疏水性、超亲水性、定向液体传递等多方面。超浸润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比如电子封装、国防、服装、医疗、电池,以及定向集水等。   深圳先进院在材料界面科学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逐步开发了玻璃减反射/超疏水纳米涂层、陶瓷疏油纳米涂层、织物纳米防水涂层、抗菌抗病毒涂层等多种技术。这些技术正在或即将在医疗、光伏、汽车、洁具、纺织行业体现出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   目前,深圳先进院的长效防雾纳米涂层研究及测试工作已经完成,也接收到了湖北多家医院的捐赠需求,研发人员正联合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科锐技术等,搭建自动罐装生产线,并将开始陆续向湖北多家医院捐赠相关产品。 涂布防雾涂层的玻璃片(左侧)与未涂布涂层的玻璃片(右侧)的起雾效果对比。 涂布防雾涂层的护目镜(右侧)与未涂布涂层的护目镜(左侧)的起雾效果对比。

相关报告
  • 《深圳先进院喻学锋团队开发出多边界特征多晶黑磷纳米片》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4-28
    • 氨(NH3)既是地球氮循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化学品。寻求高效、低耗、清洁的固氮合成氨方法来替代能耗巨大的哈柏法一直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 由于太阳能成本低廉,将太阳能转换为产物化学能的光催化合成氨技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而实现高效的光催化固氮的材料基础是半导体光催化剂。黑磷是一种新型非金属层状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具有高载流子迁移率、覆盖从可见到中红外的可调带隙等独特性质。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喻学锋团队在二维黑磷领域取得新进展,开发出了具有多边界特征的多晶黑磷纳米片,展现出较好的光催化合成氨性能。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在之前的工作中,课题组对黑磷催化与化学合成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开发了黑磷铂催化剂、黑磷直接合成有机磷化物等。 本项研究中,课题组创新性地建立了球磨化学刻蚀技术,成功将红磷粉末直接转化为具有多晶边界特征的新型黑磷纳米片。 多晶黑磷纳米片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传统的黑磷纳米片材料通常具有类似单晶的结构,表面平滑且边缘锐利;与之相比,这种新型的黑磷纳米片则呈现多晶的结构特征,纳米片表面布满了由互相独立的晶畴边界构成的缺陷位点,故而表面崎岖而边缘平滑。表面的这种位点对氮气分子具有明显的吸附功能,因此其对催化固氮方面的性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多晶黑磷纳米片光催化固氮性能表征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课题组的后续试验将这种新型黑磷纳米片作为催化剂应用到了水相光催化固氮中,相关研究表明其在水溶液体系中具有出色光催化固氮活性。在适量的电子牺牲剂的帮助下,整个体系可以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实现稳定的光催化固氮反应;并且能在8小时的连续光照下保持性能不衰减,其平均活性也超越了大多数已经报道的催化体系。 接着,他们进一步对多晶黑磷催化体系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在PEC测试中,多晶黑磷纳米片在氮气氛围中的响应要明显的强于在氩气氛围中;而在TA测试中,多晶黑磷纳米片的信号在氮气氛围中的衰减时间也明显的短于在氩气氛围中,两个实验结果都证实了氮气从多晶黑磷表面夺取光生电子的过程。 多晶黑磷纳米片光催化固氮机理研究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此外,传统的晶体生&液相剥离法相比,本项研究中开发的球磨&化学刻蚀法大幅降低了制备黑磷纳米材料的成本和时间,这种价格低廉且高效的方法展现了黑磷纳米材料未来在工业化生产上的巨大的潜力。 本项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广东省领军人才计划、深圳市基础研究布局等资助。
  • 《深圳先进院研发出基于阴离子杂化策略的新型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19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唐永炳研究员(第一单位通讯)联合香港城市大学李振声教授(共同通讯)成功研发出了一种基于阴离子杂化策略新型电池。相关研究成果“一种基于阴离子杂化策略的具有快速扩散动力学的三离子电池,显著提高电池倍率和循环性能”(Hybridizing Anions towards Fast Diffusion Kinetics for Tri-Ion Batteries with Significantly Improved Rate Capability and Cycling Life)已在线发表于材料领域高水平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J. Mater. Chem. A, 2019, DOI: 10.1039/C9TA03104A, Hot Paper, IF=9.931)上。   双离子电池由于具有高工作电压、低成本、环保易回收等优势,使其在储能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科学家研究的热点。双离子电池一般采用石墨类正极材料,充放电时进行阴离子的可逆嵌入/脱嵌反应。然而,目前研究报道的阴离子多为离子半径较大的阴离,如PF6-、TFSI-等,这些离子的扩散动力学缓慢,从而导致双离子电池的倍率性能有待改进。   为了提高阴离子插层的动力学和稳定性,唐永炳及其团队成员申京受、张帆、欧学武等人首次提出了一种阴离子杂化策略,并成功构建了基于Li+/PF6-/BF4-的多离子电池。电化学测试及理论计算研究表明,通过杂化适量具有离子半径较小的BF4-阴离子,能显著降低扩散能垒,并提升扩散动力学,从而大幅提高了该电池的倍率和循环性能。该电池在15C(4分钟充电)下的高电流密度下,容量保持率达到92.5%;在5C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次后容量几乎无衰减。该阴离子杂化策略为发展高效低成本储能器件提供了新思路。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