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先进院喻学锋团队开发出多边界特征多晶黑磷纳米片》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4-28
  • 氨(NH3)既是地球氮循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化学品。寻求高效、低耗、清洁的固氮合成氨方法来替代能耗巨大的哈柏法一直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

    由于太阳能成本低廉,将太阳能转换为产物化学能的光催化合成氨技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而实现高效的光催化固氮的材料基础是半导体光催化剂。黑磷是一种新型非金属层状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具有高载流子迁移率、覆盖从可见到中红外的可调带隙等独特性质。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喻学锋团队在二维黑磷领域取得新进展,开发出了具有多边界特征的多晶黑磷纳米片,展现出较好的光催化合成氨性能。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在之前的工作中,课题组对黑磷催化与化学合成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开发了黑磷铂催化剂、黑磷直接合成有机磷化物等。

    本项研究中,课题组创新性地建立了球磨化学刻蚀技术,成功将红磷粉末直接转化为具有多晶边界特征的新型黑磷纳米片。

    多晶黑磷纳米片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传统的黑磷纳米片材料通常具有类似单晶的结构,表面平滑且边缘锐利;与之相比,这种新型的黑磷纳米片则呈现多晶的结构特征,纳米片表面布满了由互相独立的晶畴边界构成的缺陷位点,故而表面崎岖而边缘平滑。表面的这种位点对氮气分子具有明显的吸附功能,因此其对催化固氮方面的性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多晶黑磷纳米片光催化固氮性能表征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课题组的后续试验将这种新型黑磷纳米片作为催化剂应用到了水相光催化固氮中,相关研究表明其在水溶液体系中具有出色光催化固氮活性。在适量的电子牺牲剂的帮助下,整个体系可以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实现稳定的光催化固氮反应;并且能在8小时的连续光照下保持性能不衰减,其平均活性也超越了大多数已经报道的催化体系。

    接着,他们进一步对多晶黑磷催化体系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在PEC测试中,多晶黑磷纳米片在氮气氛围中的响应要明显的强于在氩气氛围中;而在TA测试中,多晶黑磷纳米片的信号在氮气氛围中的衰减时间也明显的短于在氩气氛围中,两个实验结果都证实了氮气从多晶黑磷表面夺取光生电子的过程。

    多晶黑磷纳米片光催化固氮机理研究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此外,传统的晶体生&液相剥离法相比,本项研究中开发的球磨&化学刻蚀法大幅降低了制备黑磷纳米材料的成本和时间,这种价格低廉且高效的方法展现了黑磷纳米材料未来在工业化生产上的巨大的潜力。

    本项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广东省领军人才计划、深圳市基础研究布局等资助。

相关报告
  • 《深圳先进院发明化学刻蚀法制备多晶黑磷固氮催化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23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喻学锋团队在二维黑磷领域取得新进展,开发出了具有多边界特征的多晶黑磷纳米片,展现出较好的光催化合成氨性能。相关工作"Edge-Rich Black Phosphorus for Photocatalytic Nitrogen Fixation"(多边界黑磷及其光催化固氮性能研究)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J. Phys. Chem. Lett.2020, 11, 1052)上。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深圳先进院边式博士和温敏博士,通讯作者为喻学锋研究员。 氨(NH3)既是地球氮循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化学品。寻求高效、低耗、清洁的固氮合成氨方法来替代能耗巨大的哈柏法一直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由于太阳能成本低廉,将太阳能转换为产物化学能的光催化合成氨技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而实现高效的光催化固氮的材料基础是半导体光催化剂。黑磷是一种新型非金属层状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具有高载流子迁移率、覆盖从可见到中红外的可调带隙等独特性质。喻学锋课题组在之前的工作中,对黑磷催化与化学合成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开发了黑磷铂催化剂 (Adv. Mater. 2018, 1803641.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19060.)、黑磷直接合成有机磷化物(CCS Chem. 2019, 1, 166)等。 本项研究中,课题组创新性地建立了球磨化学刻蚀技术,成功将红磷粉末直接转化为具有多晶边界特征的新型黑磷纳米片。传统的黑磷纳米片材料通常具有类似单晶的结构,表面平滑且边缘锐利;与之相比,这种新型的黑磷纳米片则呈现多晶的结构特征,纳米片表面布满了由互相独立的晶畴边界构成的缺陷位点,故而表面崎岖而边缘平滑。表面的这种位点对氮气分子具有明显的吸附功能,因此其对催化固氮方面的性能有着积极的作用。课题组的后续试验将这种新型黑磷纳米片作为催化剂应用到了水相光催化固氮中,相关研究表明其在水溶液体系中具有出色光催化固氮活性。在适量的电子牺牲剂的帮助下,整个体系可以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实现稳定的光催化固氮反应;并且能在8小时的连续光照下保持性能不衰减,其平均活性也超越了大多数已经报道的催化体系。 课题组进一步对多晶黑磷催化体系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在PEC测试中,多晶黑磷纳米片在氮气氛围中的响应要明显的强于在氩气氛围中;而在TA测试中,多晶黑磷纳米片的信号在氮气氛围中的衰减时间也明显的短于在氩气氛围中,两个实验结果都证实了氮气从多晶黑磷表面夺取光生电子的过程。此外,传统的晶体生&液相剥离法相比,本项研究中开发的球磨&化学刻蚀法大幅降低了制备黑磷纳米材料的成本和时间,这种价格低廉且高效的方法展现了黑磷纳米材料未来在工业化生产上的巨大的潜力。 本项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广东省领军人才计划、深圳市基础研究布局等资助。
  • 《深圳先进院开发出光热相变储能微胶囊》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0-28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喻学锋研究员课题组成功开发新型光热相变储能微胶囊。相关工作 以 Phase-Changing Microcapsules Incorporated with Black Phosphorus for Efficient Solar Energy Storage 为题 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先进科学》 ( Advanced Science ) 上,影响因子 15.84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黄浩和硕士研究生史桐雨,通讯作者是喻学锋研究员。   在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中,太阳能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将太阳光转化成热能是当前太阳能利用的重要方式,在海水淡化、供暖、建筑以及太阳能储存系统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相变材料能够在固液相变过程中高效的储存或释放热能,这为解决太阳辐照在时间上的不均衡提供了可行性,也即解决昼夜温差的问题。然而,传统有机相变材料在相变时容易发生泄漏,并且无法有效吸收太阳光。近年来,将光热材料与相变材料结合的相变储能微胶囊技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光热材料的引入可直接高效吸收太阳光能转化成热能,进而被相变材料进行储存和控释。但目前技术往往只能将光热材料和壳材结合,或包裹在壳层中或修饰在壳材表面,这导致光热材料产生的大部分热量在壳材与外界对流中直接耗散,无法有效存储太阳能。   深圳先进院材料界面研究中心近年来在微胶囊技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并与外溢机构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年产 300 吨的微胶囊中试和产业平台。团队掌握了多种新型无醛微胶囊的工业化制备技术,成功开发出了热致变色、光致变色、相变储能、光致发光、智能缓释等多种微胶囊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智能服装、穿戴类、嵌入式设备以及医疗植入设备等领域。   在本项工作中,团队设计了一种高效的太阳能存储相变微胶囊。首先,通过一步法制备了 PMMA 修饰的二维黑磷纳米片,提升了其在二氯甲烷以及二十烷中的分散性。然后通过乳化挥发法,构建了以高透光性聚合物 PMMA 为壳材,以光热转换材料二维黑磷纳米片和相变材料二十烷共为芯材的相变微胶囊材料。该相变微胶囊具有高潜热值( 180 kJ/kg ),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以及出色的光热转换和太阳能存储能力。在光照条件下,微胶囊内分散良好的二维黑磷将吸收太阳光能转换的热能直接传递给二十烷进行存储,和二维黑磷在胶囊壁材外的样本相比,具有 3 倍的存储速率。这种 光热相变储能微胶囊 材料在太阳能存储领域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也为设计多功能相变复合材料提供了新方法。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项目、广东省特支计划等项目的支持。团队申请了相关专利,并将推动该项技术的产业化。     左图:光热相变微胶囊太阳能存储示意图;右图: a,b 分别为黑磷在微胶囊表面、内部扫描电镜表征; c 图为微胶囊材料光热转换及存储温度 - 时间曲线; d 图为模拟光热相变微胶囊实际应用效果图; e,f 图为两种光热相变微胶囊能量存储机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