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密克戎新分支或“重拾”感染肺部能力》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7-11
  •  7月6日0时起,西安在全市暂时实施7天部分公共场所临时性管控措施。相关负责人在7月5日西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基因测序结果显示阳性感染者此次感染的毒株均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分支。

      疫情大数据显示,陕西目前确诊感染者17例。7月以来,陕西每日新增确诊均为个位数,为什么仍需要实施暂停堂食、暂停KTV等场所营业的临时性管控呢?这还要从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分支说起。

      除了传播速度更快、病毒载量更高,业内专家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相较于奥密克戎以往变异株,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分支BA.5出现了入侵肺部、具有很强免疫逃逸能力的新情况。

      一位免疫学者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仍会再一次感染BA.5,此外,BA.5对肺功能的影响增大,必须密切关注。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中心副教授李克峰解释,之前的原始毒株能够利用肺泡细胞有而上呼吸道没有的蛋白入侵人类的肺部,增加重症风险,奥密克戎BA.1失去了这个能力,大多感染上呼吸道,而BA.5又找回了这个能力,“重拾”肺部感染。

      谈及BA.5与BA.5.2的关系,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童贻刚教授向科技日报记者解释,BA.5.2是BA.5的分支,相较BA.5在非S蛋白上有1个氨基酸变异,预估其特性与BA.5差异不大,有模型根据变异序列推算,BA.5.2较BA.5相对增长优势(relative growth advantage)增加20%,但其置信区间较低(8%—32%)。

      逃逸能力强,BA.5防控难

      “今年2月份以来,我国流行的主要毒株是奥密克戎BA.2亚分支系列。”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王文玲此前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介绍,全球病毒基因共享数据分析显示BA.5近期占比上升较快,初步研究认为BA.4和BA.5的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略有增强。

      为什么BA.5分支的免疫逃逸能力强?北京大学谢晓亮院士团队及其合作团队对不同变异分支的S蛋白进行了构象分析(分析钥匙上的纹路),并将其与不同的中和抗体、细胞受体等匹配检测亲和力。研究发现,BA.5上的F486V和L452R突变可成功逃逸多种抗体的识别,未降低对hACE2的亲和力。

      这一发表在《自然》期刊的研究表明,BA.5具有很强的免疫逃逸能力,除了可能对疫苗接种者造成突破性感染,还可以逃逸早期奥密克戎变异株BA.1感染激发的抗体。

      也就是说,BA.5凭借在刺突蛋白486、452等位点上的变化,不仅能打开人细胞上的“锁”,还更好地逃避了人体内中和抗体的“截获”。这一变化将使得防控难度有所增加。

      “找回”入肺能力,BA.5或提高重症率

      由于大多感染上呼吸道,奥密克戎早前分支(BA.1、BA.2)的感染者多为轻症。新近的研究却发现,BA.5分支能够感染肺泡细胞。

      一项由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等27家科研单位联合发表的研究显示,BA.4、BA.5对人类肺泡细胞有着比BA.2更强的感染能力。

      为什么奥密克戎变异株能够找回此前已经失去的肺部感染能力呢?

      李克峰解释,这与人体细胞表面的一种蛋白TMPRSS2相关,这种蛋白存在于在肺泡细胞表面,是否能感染肺部,取决于能不能利用好这一蛋白。奥密克戎早前分支并不能很好地和TMPRSS2结合,而现在BA.5对TMPRSS2的结合力增加了,继而感染肺部。

      多项研究表明,TMPRSS2被业界认为是治疗流感病毒与冠状病毒感染的潜在靶点。这一跨膜蛋白“放行”,病毒就能通过膜融合方式进入宿主细胞。

      BA.5的变异使其重新打通了“膜融合”的分子机制,前述研究的动物试验也证明,BA.5比BA.2更具致病性。

      这一结论可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不久前的数据显示,随着BA.5感染者的增加,以色列新冠患者中有170人重症,较一周前上升95.4%。

      西安市相关负责人在介绍此次引发西安疫情的BA.5.2分支时表示,其感染病例的CT值低,传染性强,西安市当前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引起社区续发传播风险高。

      针对如何防控的问题,前述免疫学者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BA.5.2的CT值低意味着感染者病毒载量大,载量大代表体内病毒数量多,易传播,同时也易被检出。因此,适当的核酸检测策略可以实现社会面传播前的有效控制。

      截至记者发稿,北京市对7月5日通报的感染者1至3进行基因测序,结果显示病毒均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分支,传播链条清晰,来源明确,疫情总体可控。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07/07/content_538101.htm?div=-1
相关报告
  • 《奥密克戎病毒株较德尔塔更易感染人类支气管》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12-20
    • 香港大学(港大)12月15日公布,港大医学院研究团队发现新冠病毒的变异病毒株奥密克戎较德尔塔更易感染人类支气管,但于肺部的感染力较弱。 自2007年起,港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香港科技园免疫与感染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陈志伟和病理学系临床教授黎国思已使用人体呼吸道的外植体培养物应用于病毒研究,是次研究亦利用这项技术来了解奥密克戎的传播力和致病程度。 研究团队成功分离出奥密克戎,并与德尔塔及原始病毒株于人类呼吸道组织进行感染比较。团队发现,奥密克戎比德尔塔及原始病毒株于人类支气管组织的复制更快,感染24小时后,奥密克戎的病毒量比德尔塔及原始病毒株多近70倍。相反,奥密克戎比原始病毒株于肺部组织的复制能力则低近10倍,这表示致病程度可能较弱。有关研究成果现正于医学期刊接受同行评审。 陈志伟表示,需要注意的是,病症严重程度不只取决于病毒的复制能力,还取决于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这可能导致失控的炎症反应。即使奥密克戎本身的致病性可能较低,但其极高的传播能力或可引致更多重症及死亡。参照港大医学院团队最近的研究指出奥密克戎有能力逃避新冠疫苗或曾经感染新冠病毒者所产生的免疫力,可见奥密克戎的整体威胁可能非常显着。
  • 《Nature:对于没有接种疫苗的人,感染奥密克戎后产生的免疫力很难覆盖其他变异株》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2-11-30
    • 2022年5月,美国研究人员报道未接种疫苗,奥米克戎感染产生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比较少。研究团队通过转基因技术使小鼠表达人类ACE2蛋白,以此来研究野生型新冠病毒、德尔塔和奥密克戎三者之间差异。实验结果发现,野生型新冠病毒和德尔塔感染的小鼠病情发展迅速,而奥密克戎感染的小鼠症状较轻。与野生型新冠病毒和德尔塔不同,奥密克戎在小鼠的肺部和大脑中复制明显较低,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减少,肺内T细胞活化降低,导致病症较轻。此外,未接种疫苗感染奥密克戎的个体血清只能诱导针对奥密克戎的中和能力,而接种疫苗确诊奥密克戎或德尔塔突感染者的血清对所有变异株均显示出有效的中和作用。综上所述,奥密克戎感染有效地增强了疫苗引发的免疫力,在接种疫苗的个体中引发广泛的交叉变异保护,但对未接种疫苗的个体可能不会提供广泛保护,未来奥密克戎或许可以加速结束新冠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