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结核分枝杆菌orn基因可逆移码突变引起的可逆性高水平乙胺丁醇(EMB)耐药性的未知机制。orn的移码突变产生小菌落变异(SCV)表型,但这种突变不会改变任何治疗野生型结核分枝杆菌药物的MICs。然而,在低水平EMB耐药双embB-aftA突变体(MIC = 8μg/ml)中,相同的orn突变可产生EMB MIC为32μg/ml的SCV。可逆性耐药与药物持久性表型无法区分,因为进一步培养这些orn-embB-aftA SCV突变体可导致orn移码快速回复,重建正确的orn开放阅读框,使培养物恢复到正常的菌落大小,并将EMB-MIC恢复到亲本菌株的(8μg/ml)。与野生型结核分枝杆菌相比,orn-embB-aftA突变体的转录组学分析发现embC的表达相对增加了27倍,embC是EMB的细胞靶点。与亲本embB-aftA突变体相比,embC在orn-embB-aftA突变体中的表达也增加了5倍,而其大菌落orn移码回复体orn-embB-aftA突变体的embC表达水平与亲本embB-aftA菌株相似。可逆移码突变体可能是人类结核病微生物耐药性的可逆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