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杆菌对乙胺丁醇(EMB)耐药性的快速增加给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威胁。基于此,来自上海肺科医院的7位研究人员合作分析了从中国东部地区搜集到的乙胺丁醇临床耐药菌株中embC-embA基因间隔区(IGR)突变在细菌EMB耐药性产生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其相关成果于2014年9月2日发表在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上。
研究共搜集到767个结核杆菌临床菌株,采用MGIT 960系统和最小抑菌浓度(MIC)测试法分析了它们对EMB的药物易感性,并对这些菌株的embC-embA基因间隔区进行了测序。此外,研究还依据已报道的重组耻垢分枝杆菌基因检测结果对embC-embA基因间隔区突变的转录活性进行了检测,并采用凝胶迁移率变动分析法(GMSA)研究了IGR突变对IGR与EmbR基因(embAB基因的一个转录调节因子)结合的影响。
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embC-embA基因间隔区突变与EMB耐药性存在相关性,具体为存在IGR突变状况的临床菌株的embA和embB 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且细菌针对EMB的最小抑菌浓度(MICs)也相应地升高。此外,研究还发现当菌株转变为耻垢分枝杆菌菌株时,其IGR突变的转录活性更强;相较于野生型片段而言,发生突变的IGRs与EmbR基因的亲和力更强;若将基因间隔区突变作为一种额外的标志物,则分子药敏试验(DST)的灵敏度可从65.5%提升至73.5%。究其原因,是由于embC-embA IGR突变增强了EmbR基因与embAB基因启动子区域间的结合,进而提升了embAB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了细菌对EMB耐药性的增加。
综上所述,识别IGR的突变并将其作为EMB耐药性检测的一个标志物能够提高分子药敏试验的灵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