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人类在40万年前吃骨髓就像喝罐装汤一样》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10-12
  • 特拉维夫大学(Tel Aviv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与来自西班牙的学者合作,在特拉维夫附近的Qesem洞穴中发现了动物骨髓储存和延迟消费的证据。

    这项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证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们将动物骨头保存了长达9周,然后在Qesem洞穴里享用。

    这项研究发表在10月9日的《科学进展》杂志上,由TAU大学考古及古代近东文明部的鲁斯·布拉斯科博士、人类进化研究中心(CENIEH)和她的TAU大学同事兰·巴凯教授和阿维·戈法教授领导。它是与教授合作进行的。Rovira i Virgili大学(URV)和人类古生态学研究所(IPHES)的Jordi Rosell和Maite Arilla;莱莱达大学、伯尔尼大学和野生动物研究所(IREC)的Antoni Margalida教授;以及莱达大学的丹尼尔·维拉巴教授。

    巴凯教授解释说:“骨髓是重要的营养来源,因此一直是史前饮食的特色。”“到目前为止,有证据表明,在获得和切除软组织后,立即消耗骨髓。在我们的论文中,我们提出了在Qesem洞穴储存和延迟消耗骨髓的证据。”

    布拉斯科博士补充说:“这是此类行为的最早证据,并为了解生活在Qesem的人类的社会经济学提供了视角。”“它也标志着旧石器时代人类适应新模式的一个门槛。”

    Rosell教授解释说:“史前人类将被猎杀动物的部分尸体带到洞穴中。”“最常见的猎物是休牧鹿,它们的四肢和头骨被带到洞穴,而其余的尸体在狩猎现场被剥去肉和脂肪,留在那里。我们发现鹿的腿骨,尤其是脚趾骨,在轴上显示出独特的砍痕,这与剥去新鲜皮肤、折断骨头和提取骨髓时留下的痕迹不同。”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鹿化石被保存在有皮肤覆盖的洞穴里,是为了保存骨髓,以备需要时食用。

    研究人员通过对鹿的一系列实验,控制暴露时间和环境参数,结合化学分析,评估了骨髓的保存情况。考古和实验结果的结合使他们能够分离出与干性皮肤去除有关的特定标记,并确定在长达9周的暴露条件下,骨髓脂肪降解率较低。

    布拉斯科博士补充说:“我们发现,将骨头和皮肤一起保存一段可能持续数周的时间,可以使早期人类在必要时折断骨头,并食用仍然营养丰富的骨髓。”

    巴凯教授强调说:“这些骨头被用作‘罐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存着骨髓,直到需要剥去干燥的皮肤、打碎骨头、吃掉骨髓的时候。”

    直到最近,人们还认为旧石器时代的人是猎人、采集者,他们过着勉强糊口的生活(石器时代的农场到餐桌),吃他们当天抓到的任何东西,在食物来源匮乏的情况下忍受着长时间的饥饿。

    “我们在我们的研究首次表明420000年到200000年前,史前人类在Qesem山洞足够复杂,智能并拥有足够的才智足以知道这是可能的保护特定的动物骨头在特定条件下,,在必要的时候,去皮,裂骨和骨髓吃,“金花鼠教授解释道。

    根据研究,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食物保存和延迟食用的证据。这一发现与在Qesem洞穴中发现的其他创新行为证据一起,包括回收利用、经常使用火、烹饪和烤肉。

    巴凯教授总结道:“我们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大象——人类以前的主要食物来源——已经不复存在,所以我们地区的史前人类不得不发展和发明新的生活方式。”“这种行为让人类得以进化,进入一种复杂得多的社会经济生活。”

    ——文章发布于2019年10月9日

相关报告
  • 《新发现指示约212万年前史前人类到达中国黄土高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liuzh
    • 发布时间:2018-09-17
    •   7月12日,国际著名科技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标题为Hominin occupation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since about 2.1 million years ago(约210万年以来古人类出现并生活在中国黄土高原)的原创学术论文。该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朱照宇研究员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慰文研究员联合英国科学院院士、埃克塞特大学(Exeter Univercity)Robin Dennell教授主持发起并最终由11位来自不同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除项目发起人之一黄慰文研究员外,侯亚梅研究员和杨石霞副研究员参与了旧石器的野外采集和室内整理/描述工作。该项研究历经13年(2004-2017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了一处新的古人类活动遗址——上陈旧石器遗址,研究结果将目前所见的旧石器赋存的最老地层年代测定为距今约2.12 Ma,即将蓝田地区古人类活动遗迹的年代再次向前推进了约50万年,从而使上陈遗址成为目前所知非洲以外最老的古人类遗迹点之一。这一年龄比目前公认的格鲁吉亚德玛尼斯旧石器遗址年代(距今1.85 Ma)还早27万年。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拓展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研究在古人类古文化方面的新方向,并将促使人们对早期古人类起源、迁移和扩散的格局予以重新审视。
  • 《人类有蝾螈一样的能力再生关节软骨》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10-12
    • 杜克健康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与人们普遍认为的相反,人类关节的软骨可以通过类似于蝾螈和斑马鱼等生物用来再生肢体的过程来自我修复。 10月9日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网络版上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修复关节软骨的机制,这种机制在踝关节似乎更强,而在臀部似乎不那么强。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治疗骨关节炎,这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关节疾病。 “我们相信,对人类这种‘蝾螈样’的再生能力的理解,以及这种调节回路中严重缺失的部分,可以为修复关节组织甚至整个人类肢体的新方法提供基础,”资深作者Virginia Byers Kraus医学博士说他是杜克大学医学、病理学和整形外科学系的教授。 克劳斯和他的同事们,包括主要作者薛明峰博士,设计了一种方法来测定蛋白质的年龄,这种方法使用氨基酸的内部分子时钟积分,这种氨基酸以可预测的规律性将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 组织中新产生的蛋白质很少或没有氨基酸转化;较老的蛋白质有很多。了解这一过程使研究人员能够使用灵敏的质谱分析法来识别包括胶原蛋白在内的人类软骨中的关键蛋白是年轻、中年还是老年。 他们发现,软骨的年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人体内的位置。脚踝的软骨是年轻的,膝盖是中年的,臀部是老年的。人类软骨的年龄与其在体内的位置之间的这种相关性,与某些动物肢体修复的方式是一致的,这些动物的肢体修复更容易发生在最末端,包括腿或尾巴的末端。 这一发现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人们的膝盖,尤其是臀部的损伤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并常常发展成关节炎,而脚踝的损伤愈合得更快,而且很少会发展成严重的关节炎。 研究人员进一步了解到,称为microRNA的分子调节这一过程。不足为奇的是,这些微rna在以肢体、鳍或尾巴修复而闻名的动物中更为活跃,包括蝾螈、斑马鱼、非洲淡水鱼和蜥蜴。 这些微rna也存在于人类体内,这是一种进化产物,为人类的关节组织修复提供了能力。与动物一样,microRNA的活动因其位置而存在显著差异:与膝盖和臀部相比,它在踝关节处的活动最高,而在软骨的顶层,它的活动高于软骨的深层。 “我们很兴奋地得知,蝾螈肢体再生的调节者似乎也是人类肢体关节组织修复的控制者,”Hsueh说。“我们称之为‘内在蝾螈’的能力。” 研究人员说,微rna可以作为药物开发,可能预防、减缓或逆转关节炎。 “我们相信我们可以促进这些调节因子完全再生退化的关节软骨。如果我们能弄清楚与蝾螈相比,我们缺少了哪些监管机构,我们甚至有可能将缺失的部分重新添加回去,并在某一天开发出一种方法来再生部分或全部受伤的人类肢体,”克劳斯说。“我们相信这是一种基本的修复机制,可以应用于许多组织,而不仅仅是软骨。” 除了克劳斯和松林,研究的作者包括帕特里克•O?nnerfjord,迈克尔。P.博洛尼亚和马克。e -。 该研究获得了OARSI合作奖学金、骨科研究学会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合作交流奖(P30-AG-028716)的支持。 ——文章发布于2019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