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工业机器人国产化困顿重重 》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3-19
  • 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及客户对产品质量及产品一致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业生产对于自动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旺盛。

    工业生产对工业自动化的要求,也逐渐从单机设备,发展到全自动设备及全自动生产线,并提出了对全自动生产线柔性化的需求。市场对于柔性自动生产的需求,使得产线引入工业机器人 成为趋势。

    中国自2013年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 消费国以来,市场地位一直保持至今。

    但,国产品牌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量与我国强劲的市场需求并不匹配,目前国内市场仅有不足35%的工业机器人由国内供应商安装,高端应用领域工业机器人国产品牌市占率甚至不足5%。

    国外工业机器人发展早,如四大家族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便已经开始布局工业机器人产业,受益于全球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国际工业机器人品牌在市场需求拉动及自身技术不断积累革新的双重因素加持下,在技术、市场、规模、成本四大方面,占尽了优势。

    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化直到本世纪初才正式开始,起步时间与国际巨头之间便已存在将近30年的差距。然而,在巨大的差距形势面前,与传统产业的崛起路线不同,国内工业机器人在后发的基础上仍不占有成本优势。

    工业机器人本身入门门槛并不高,但要做出稳定可靠的工业机器人,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减速机 、控制器 、伺服电机 三座大山,国内并未有效突破,而三大件的成本占到工业机器人裸机成本的70%以上。甚至连看起来简单的工业机器人本体,要做出精度高、损耗小的产品,国内厂商在本体材料、加工工艺的研发制造方面也任重道远。

    就目前的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发展方向来看,并没有革命性的变化出现,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甚至还不存在弯道超车的机会。至于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变革或许会是一个小小的弯道,但机会如何,仍然有待观察。

    当然,有关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发展现状,国内前沿研究机构及相关领导厂商自然也能够看得清楚。为培育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从“中国制造2025 ”到《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家从政策、资金、教育、人才等各方面都做了大量投入。国内也涌现了如新松机器人 、埃斯顿、新时达等知名工业机器人企业 ,美的收购库卡、富士康百万机器人计划也为业界津津乐道,俨然被业界当成国内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的代表。

    效果是有的,补贴、投入是必须的,挑战也是严峻的。

    国际巨头们自然不会任由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坐视不理,其通过在中国设厂扩产能,及降价的策略积极跟进。目前,四大家族全部在中国设有工厂。

相关报告
  • 《工业机器人产销两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势在必行》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7-11-21
    • 近两年工业机器人下游需求火爆,本体商规模增大有望逐渐扶持和带动国产核心零部件厂商的发展,特别是RV减速器、高性能控制器以及精密电机等(目前仍主要依赖进口),而核心零部件的突破也有利于本体厂商降低成本,从而进一步促进工业机器人的行业应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1-9月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9.54万台,同比增长69.40%。从各大国产机器人厂商的销售情况来看,今年均实现了大幅的增长,埃夫特预计全年销量将超过3000台,相比去年1500台的销量增幅超过100%,埃斯顿预计全年销量将达到2000台,相比去年1000台,增幅也达到100%。其他机器人厂商,如钱江机器人预计全年1000台以上,珞石机器人全年预计300台。同时,近两年工业机器人下游需求火爆,本体商规模增大有望逐渐扶持和带动国产核心零部件厂商的发展,特别是RV减速器、高性能控制器以及精密电机等(目前仍主要依赖进口),而核心零部件的突破也有利于本体厂商降低成本,从而进一步促进工业机器人的行业应用。
  • 《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面临机遇与挑战》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3-19
    •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高速增长,据IFR报告显示,预计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首次超过11万台,市场规模达到42.2亿美元。到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到58.9亿美元。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长,带动了国产机器人企业的营收水平增长,据四大工业机器人厂商2017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企业平均营收增幅达到了54.75%。这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增大,另一方面来自于政府的大力补贴支持。随着中国市场增长持续,国外厂商纷纷投资新建工厂,这给中国机器人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 据IFR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持高速增长,销量同比增长31.3%。预计2017年全球机器人规模达232亿美元,而中国市场就占到了27%。到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首次超过11万台,市场规模达到42.2亿美元,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到58.9亿美元。 自《中国制造2025》将机器人列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国内机器人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一些制造企业也已经成功应用工业机器人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如美的的黑灯工厂,海尔的智能工厂。整个社会对工业机器人的接纳程度也越来越高,促进了机器人产学研各个层面的发展。各地政府也出台政策对机器人产业进行补贴,如东莞政府每年补贴2亿元推动机器人换人,浙江省对企业购置的工业机器人按购置费的10%进行财政补贴。 这些给国内机器人企业带来了机遇。以新时达、新松、埃斯顿、拓斯达为代表的四家国产机器人厂商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企业平均营收增幅达到了54.75%。其中,新时达营业收入25.8亿元,新松营业收入16.77亿元,埃斯顿和拓斯达营业收入分别为6.65亿元和5.08亿元。 同时,国产工业机器人正逐步获得市场认可。国内厂商攻克了减速机、伺服控制、伺服电机等关键核心零部件领域的部分难题,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的趋势逐渐显现。与此同时,国产工业机器人在市场总销量中的比重稳步提高。如2015年,国产机器人销量为2.2万台,2016年,已上升至3.4万台,今年,这一数字仍可能继续提升。 不可否认,国产机器人企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中国市场对机器人的需求持续增加,更多国外机器人厂商瞄准了中国市场,如ABB正筹划建立重庆机器人应用中心。安川电机与武进国家高新区二期项目签约,启动建设第三工厂。库卡宣布再次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建设中国二期厂房。发那科看好中国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日本建设新工厂,最终打算将月产量扩大到现在近2倍的水平。那志不二越将在2018年之前在中国起用新工厂。 同时,虽然中国机器人厂商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开发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还无法摆脱对国外零部件的依赖,其可靠性及精度仍然无法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同时,国内的制造企业虽然会选择部分国产机器人,但其应用场合以上下料、搬运等低端应用为主,在需要复杂操作的场合,仍然选择国外厂商为主。如格力珠海工厂使用ABB机器人用于铂金冲压,广汽本田使用ABB机器人进行喷涂作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