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证实将于2026年发布MEB+平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5-26
  • 据外媒报道,大众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Thomas Sch?fer近日证实,该公司将基于MEB平台升级开发MEB+架构,这一平台革新计划将随着明年全新ID.2的发布正式启动。在ID.2发布后,大众汽车将逐步把ID.3、ID.4及ID.7等全系电动车型迁移至MEB+平台,并同步启动ID家族设计更新。Sch?fer向媒体证实:“MEB+平台升级将于明年实施,我们将同步推出磷酸铁锂(LFP)CTP电池系统。此举将在成本控制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同时对性能提升也至关重要。”

    因此,MEB+平台将作为过渡方案,在大众集团延迟推出的SSP平台面世前,维持其电动产品线的竞争力。德国媒体在2024年9月进行的调研显示,大众曾考虑削减约200亿欧元的中期投资。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战略调整中被重点评估的项目之一,正是MEB电动平台的升级计划。德国媒体当时报道称,大众首席财务官Arno Arlitz尤其主张跳过过渡方案,直接于“2028年前后”推出首批SSP平台车型。SSP平台是MEB平台的升级版,预计将花费大众数十亿欧元的资金。

    随着MEB+平台确定于2026年发布,且首款车型ID.2将采用磷酸铁锂(LFP)电池,大众集团的原计划恐将难以实施。对该集团而言,从现行镍锰钴(NMC)电池转向LFP技术是一次重大战略调整,此举被视为降低入门级电动车成本的关键举措。

    Sch?fer表示:“可以看到,除高端性能车型外,我们正全面转向LFP技术。就大规模量产而言,LFP才是最佳选择。在此方案中,LFP电池将由大众集团萨尔茨吉特(Salzgitter)电池工厂供应,该厂目前仍小规模生产现行NMC电池,直至逐步淘汰。”

    随着技术的进步,LFP续航里程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依然保持着成本优势,因此LFP电池正日益受到青睐。特斯拉曾率先在中国产的Model 3上实现该电池的大规模应用,随后福特等车企纷纷效仿,如今大众也加入了这一阵营。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114490.html
相关报告
  • 《农机北斗自动驾驶系统等3项国标发布!2026年3月1日起实施》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9-23
    • 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2025年第21号公告),批准发布《包装储运图形符号标志》等622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和6项推荐性国家标准修改单。   其中,正式发布了GB/T46267-2025《大型全喂入联合收割机》、GB/T46270-2025《农业机械北斗自动驾驶系统》、GB/T46268-2025《农业机械作业北斗监测系统》等3项农业机械领域推荐性国家标准,这三项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据悉,这是我国首次针对高端、智能化农机装备制定的系统性国家标准,标志着农业机械化向“精准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进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GB/T46270-2025《农业机械北斗自动驾驶系统》   主要起草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 、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洛阳拖拉机研究所有限公司 、上海联适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西安合众思壮导航技术有限公司 、国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丰疆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博创联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广州市中海达测绘仪器有限公司 、龙门实验室 、江苏北斗农机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关村空间信息产业技术联盟 、扬州大学 、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天硕导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深圳农业科技创新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南方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要内容   标准首次统一行业技术规范和系统分级,规定北斗自动驾驶系统的组成结构、安全要求、功能要求、检验方法等方面内容,并明确提出产品定位精度、作业精度、感知距离、响应时间等关键性能要求,适用于L0至L3级别,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拖拉机和自走式农业机械用自动驾驶系统的设计、制造与检验。   GB/T46267-2025《大型全喂入联合收割机》   主要起草单位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联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沃得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洛阳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常州常发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巨明机械有限公司 、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 。   主要内容   标准定义了高端作业新基准,适用于标定喂入量不小于12千克每秒,配套动力大于160千瓦,通过适配不同的功能部件实现收获稻麦、大豆、玉米籽粒等作物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   GB/T46268-2025《农业机械作业北斗监测系统》   主要起草单位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联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北斗应用发展研究院 、博创联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科技大学 、武汉梦芯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市健坤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扬州大学 、浙江金乙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农先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武汉智芯天枢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集英智能农机装备有限公司 、湖南湘数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疆泰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欧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泰安泰山国泰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 、江苏星宇芯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 、北京麦麦趣耕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效棉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江苏朗禾物联有限公司 、潍坊学院 、上海凯盛浩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主要内容   标准首次针对耕、种、管、收等典型田间作业环节,系统规定了作业监测终端与数据平台的功能要求、性能指标及相应的证实方法。全面提出了北斗监测系统在卫星定位、无线通信、图像采集、作业监测、电气性能、环境适用性及电磁兼容性等方面的技术规范。
  • 《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2024年数据成果发布》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5-20
    • 2025年5月16日,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2024年度数据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是国家能源局批复的国内首个“国字号”实证实验平台,由 国家电投 集团黄河公司建设运营,规划布置实证实验方案640种,规模约105万千瓦。 大庆基地于2021年11月启动运行,2022年1月正式开展实证实验工作,目前已完成前三期项目建设,总装机容量增加至50万千瓦,实证实验方案达到389种,服务中国乃至全球光伏、储能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会上,国家电投集团黄河公司大庆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汪洋分别从气象环境、组件、逆变器、支架、储能产品、光伏系统、光储系统七大维度进行了实证实验数据分享。 组件实证成果: 2024年发电量与往年同期相比趋势基本一致,均为TOPCon技术类型组件发电量最高,其中2022年-2024年TOPCon平均值发电量较PERC、IBC组件分别高2.02%,1.43%。 整体来看,N型TOPCon和BC组件发电量较PERC组件差异逐年增大,主要是N型组件的衰减优于PERC组件;HJT组件较TOPCon组件发电量随着运行时间增大,发电差异进一步扩大。 不同技术类型组件较PERC组件发电增益在不同典型天气下差异较大,TOPCon组件在阴天、雨天和雪天条件下发电增益较高,受环境温度影响TOPCon和IBC组件在冬季晴天条件下较PERC组件增益降低。 逆变器实证成果: 经过三年运行,不同类型逆变器实测中国效率均有所下降,第一年降幅0.04%,第二年降幅为0.34%,但仍保持97.5%以上;经过三年运行,国产IGBT逆变效率降低0.27%,进口IGBT逆变器效率降低0.18%。 输入电压对逆变器效率影响方面,不同输入电压对逆变器效率的影响较大,随着输入电压提升,28块组件串联支路较26块、24块组件串联支路电压分别高53.92V、140.72V;随着输入电压增高,高负载运行时长占比提高,高于80%负载28块组件串联支路较26块、24块组件串联支路分别高3.2%、6.74%,逆变器效率提升0.15%。 电能质量方面,不同技术类型逆变器实测电能质量频率、电压谐波、电流谐波、闪变、三相不平衡等指标均满足标准要求。但不同应用场景下电能质量存在差异,目前均满足电能质量相关要求,后续持续关注电能质量变化。 支架实证成果: 综合来看,2024年与2023年和2022年发电量趋势基本一致,均为双轴支架发电量最高,其次是垂直单轴支架、斜单轴支架(25°倾角)、平单轴(10°倾角)斜单轴(15°倾角)、全维支架,三年平均值分别较固定(45°倾角)高24.58%、19.14%、17.65%、15.90%、12.28%和12.21%。 储能产品实证成果: 经过三年运行,I期锂电池储能本体效率、系统效率基本稳定,但整体呈现略微降低趋势。 经过三年运行,储能电池容量呈现不同程度衰减。其中磷酸铁锂储能1C(500kW/500kWh)容量衰减3.46%,磷酸铁锂储能0.5C(1000 kW/1680 kWh)容量衰减3.44%。 储能系统在环境温度0-5℃范围内时系统效率(含厂用电)最高达到80%,在高于25℃时的环境温度运行时效率最低为70%,环境温度对系统效率的影响达到10%。 光伏系统实验成果: 随着运行年限的增长,组件、逆变器等产品性能下降,导致整体发电量降低,其中组件2022年-2024年衰减3.18%,逆变器效率平均下降0.38%,发电量平均下降5.11%。 光储系统实验成果: 单一储能系统光储系统的光储联合出力曲线较平滑,调节效果较好,混合储能由于不同类型储能厂家策略配合难度大,响应调节时间不统一等问题,运行效果相对较差,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 会上,结合实证大庆基地三年实证实验数据,汪洋还总结了五点建议: 一、设计综合考虑倾角和土地面积 建议光伏电站设计时综合考虑组件倾角、辐照量、电缆成本、土地成本等因素,降低前期投资,提高综合收益。 二、设备选型应重点关注产品环境适应性 建议投资商在组件和储能选型时应逐渐树立因地制宜的意识;制造商应因地制宜开发定制化产品;检测商应持续加强产品户外性能评估,客观准确评价设备质量优劣与本质安全性。 三、系统集成应关注产品间协同适配性 建议系统方案设计时应围绕不同产品间的匹配性开展精细化设计,大规模投资新技术前要关注户外产品的实际工况;随着钙钛矿组件的逐步应用,应重点关注钙钛矿组件与逆变器的适配性。 四、方案设计应重点关注新型电力系统友好性 建议设计时综合考虑跟踪支架设计方案,匹配用电负荷曲线,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升电网运行效率适时调整设计理念,从传统的“发电量最大化”为主导向以“经济性优先”“安全稳定性提升”为核心转变。 五、加强光储系统动态控制策略的研究 建议持续加强光储控制策略研究,通过采用动态阈值策略,实现光储系统与调度完美契合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