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发育所在蓝藻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dingqian
  • 发布时间:2016-09-14
  • 蓝藻是重要的光合模式生物,同时也是潜在的能源生物。根据光照和碳源供给的不同,蓝藻可以在多种营养模式下生长,但生长的速度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利用外源碳源和光照的兼养模式下蓝藻的生长速度最快。蓝藻的生长速度对其作为能源生物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利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不同营养模式下蓝藻的差异蛋白质组,并找出影响蓝藻生长的关键蛋白因子。共发现了155个蛋白在不同的营养模式下差异表达,而其中差异最为显著的是参与非光依赖性叶绿素合成的蛋白网络。进一步实验表明该网络对于蓝藻在某些自然环境下不同营养模式之间切换时维持正常含量的叶绿素具有重要意义。

  • 原文来源: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4205216301678
相关报告
  • 《遗传发育所在大豆相关的开花适应性研究中获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现代农作物的形成源于人类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悠久选择,大豆是经济上最重要的油料和蛋白质作物之一,提供世界上25%以上的蛋白质用于食品和动物饲料。栽培大豆是在8000年前从野大豆中驯化而来的。在驯化和改良过程中,大豆如何适应不同生态区环境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广州大学等单位合作,于2020年3月30日在Nature Genetics上发表的研究论文,调查了与大豆物候相关的驯化相关变化,利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经典正向遗传学相结合的方法,发掘了两个长日照条件下控制开花期的关键位点Tof11和Tof12。分子机制解析表明,Tof11和Tof12通过调控LHY和E1基因控制大豆光周期开花,建立了完整的光周期调控分子网络。群体遗传学发现,Tof11和Tof12发生了渐进式的变异和人工选择,其中,tof12-1的功能缺失突变首先被强烈选择,使栽培品种的开花期和成熟期普遍提前;tof11-1的功能缺失型突变的发生于tof12-1之后,在tof12-1遗传背景上再次受到选择,从而进一步缩短了栽培大豆的开花期和生育期,因此提高了栽培大豆的适应性和种植。 丁陈君 摘编自http://www.genetics.ac.cn/xwzx/kyjz/202003/t20200331_5522290.html 原文标题:大豆驯化相关的开花适应性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遗传发育所在同源重组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重组不仅是物种遗传多样性的基础,而且重组产生的交叉结可以将同源染色体紧密连接在一起,保证后期I同源染色体的正确分离。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重组、配对和联会紧密联系,这些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序发生、协同促进整个减数分裂进程。HOP2是一个保守的减数分裂蛋白,前期研究表明HOP2是同源染色体配对和联会所必需的,但有关其在交叉结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程祝宽研究组在水稻中鉴定获得HOP2基因。研究发现HOP2基因突变导致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异常,而且交叉结的形成亦受到影响。在HOP2配子发生过程中,早期同源重组事件正常发生,但是成熟的叉结数目显著减少,并且成熟的交叉结只分布在同源染色体联会区域。超分辨图像分析显示HOP2蛋白定位在染色质上,同时与联会复合体轴向元件和中央元件有较好的共定位。HOP2能够与联会复合体中央元件ZEP1相互作用,表明它可能参与联会复合体的组装或稳定,也可能参与维持重组蛋白和联会复合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关研究为深入揭示减数分裂同源重组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2018年12月25日《新植物学家》杂志。 陈方 摘编自http://www.cas.cn/syky/201812/t20181227_4675279.shtml 原文标题:遗传发育所在同源重组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