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陈春来与刘俊杰课题组合作揭示Cas12a搜索靶点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14
  • CRISPR-Cas系统是原核生物的适应性免疫系统,它可以帮助细菌或古细菌抵御外源病毒的入侵,基于组分和功能可以划分成两大类。Cas12a属于第二大类的第五类型,可在crRNA的引导下找到PAM序列为TTTN的靶标位点,通过crRNA与靶标链的互补配对实现对靶标双链DNA的特异性结合,并利用RuvC亚基切割双链DNA产生黏性末端,接着通过体内的DNA修复途径完成DNA的插入和删除等,执行基因编辑的功能。此外,Cas12a也可以与功能蛋白相融合实现碱基编辑、转录调控以及受光或者化学小分子调控的基因编辑。对于所有的Cas蛋白和基于Cas蛋白的效应器来说,实现其功能的第一步是在基因组DNA链上众多的非特异性位点中找到正确的靶标位点。尽管有研究报道了AsCas12a利用三维和一维扩散的模式搜索靶点,但仍缺乏完善的结构基础和分子模型以阐释其靶标搜索这一动态过程。

    2023年3月10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春来课题组与刘俊杰课题组合作在《化学科学》(Chemical Science)杂志发表了题目为“Cas12a与PAM下游DNA位点的非特异性相互作介导靶标搜索过程并协助AsCas12a切割DNA。(Nonspecific interactions between Cas12a and dsDNA located downstream of the PAM mediate target search and assist AsCas12a for DNA cleavage)” 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揭示了在生理盐浓度下,Cas12a融合三维和一维扩散高效地搜索靶点,其REC2结构域中一段富含正电荷的a螺旋通过在搜索过程中与dsDNA的非特异性相互作用从而介导AsCas12a、LbCas12a和FnCas12a的一维扩散。此a螺旋也通过稳定DNA切割状态从而协助AsCas12a的靶标DNA的切割过程并影响AsCas12在体外和活细胞中靶标切割的特异性。这为优化和丰富多功能的CRISPR-Cas工具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利用单分子荧光技术,该研究发现,不同种属来源的AsCas12a、LbCas12a和FnCas12a都采用围绕PAM位点的不对称一维扩散的方式找寻靶标位点(图1a),这与spCas9蛋白的靶标搜索现象非常类似(Chem. Sci., 2021,12, 12776-12784)。这表明除了PI(PAM-interacting)结构域,Cas12a还与PAM序列下游的DNA之间存在非特异性结合从而介导其不对称一维扩散。通过蛋白突变,该研究发现蛋白REC2结构域中一段富含正电荷的a螺旋(AsCas12a上的400-415位,LbCas12a上的380-391位和FnCas12a上的434-449位的氨基酸残基)介导蛋白的一维扩散(图1b)。破坏该螺旋与双链DNA之间的非特异性相互作用会显著地削弱一维扩散的贡献,缩短搜索长度,并使其表观靶标搜索速率降低10倍左右。另外,单分子FRET技术还揭示了AsCas12a上400-415位的a螺旋在DNA切割过程中还参与稳定非靶标链(NTS)以及靶标链(TS)的切割构象。将该区域内正电氨基酸残基突变为丙氨酸会降低DNA切割构象的稳定性,从而提高AsCas12a的切割特异性。而通过体外的DNA切割实验、体内的大肠杆菌以及HEK293T细胞的基因编辑实验均发现,调控AsCas12a以及SpCas9一维扩散的正电氨基酸的突变均可以提高蛋白DNA切割以及基因编辑的特异性(图1c)。

    最后,该研究提出了Cas12a搜索靶点的详细分子模型(图2):溶液中自由扩散的Cas12a/crRNA复合物通过三维随机碰撞与dsDNA相互作用,一旦REC2结构域中富含正电荷的a螺旋与dsDNA非特异性相互作用,Cas12a就会瞬时结合在DNA上并沿双螺旋进行短距离的一维扩散以寻找PAM位点。搜索到靶标位点后,PAM的识别会导致R-Loop的形成和延伸,从而进一步引发RuvC结构域对NTS和TS的顺序切割。而对于AsCas12a来说,非特异性结合位点除了介导一维扩散外,还起着稳定DNA切割构象的功能,从而促进DNA的切割并影响蛋白基因编辑的特异性。我们的工作为改造Cas蛋白的靶标搜索和切割过程均提供了可与现有策略相兼容的全新思路。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春来副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7级博士生孙瑞瑞为本文第一作者;生命科学学院已出站博士后赵玉倩,高级工程师王文娟以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俊杰研究员均参与了本项目研究。本工作获得了北京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市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经费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9/D2SC05463A

    课题组相关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9/D1SC02633J

    https://doi.org/10.1016/j.isci.2019.08.005

    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17.12.048



  • 原文来源:https://www.life.tsinghua.edu.cn/info/1131/4567.htm
相关报告
  • 《Molecular Cell :清华大学刘俊杰团队开发小型、高效CRISPR基因编辑工具》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3-02
    • CRISPR-Cas系统已经被广泛开发并应用于各类细胞和组织的遗传或表观遗传编辑,相关技术亦被逐步用于农业育种、人类疾病治疗及生物能源生产等方面,是未来生物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 但经过近十年的研究,仅有Cas9和Cas12a这两类酶能被用作高效的基因编辑工具。其中,常用的SpyCas9和AsCas12a蛋白分子量大,超过1300个氨基酸,极大地影响了细胞转染效率和可用于蛋白质工程编辑的自由度。另外,许多研究表明,这两个酶存在较为严重的脱靶效应,而且多种病原微生物中也存在这两类酶,这些因素都严重阻碍了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的体内应用,尤其是针对人类疾病治疗相关的应用。 近日,清华大学刘俊杰课题组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Jennifer Doudna 课题组合作,在 Molecular Cell 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Chimeric CRISPR-CasX enzymes and guide RNAs for improved genome editing activit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通过解析PlmCasX与底物的不同结构状态,并与DpbCasX对比,解释了DpbCasX和PlmCasX各异的体内外DNA切割活性的结构基础。同时,通过对CasX蛋白和sgRNA的结构改造,极大地提高了DpbCasX和PlmCasX的基因编辑效率,在GFP位点上可达90%,在内源位点上可达50%。CasX具有分子量小(仅980个氨基酸)、基因编辑效率高及非特异性DNA切割活性低等众多优点,有望为基因编辑工具的临床应用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刘俊杰助理教授长期专注DNA和RNA核酸酶研究及相关核酸操纵工具的开发。2019年,刘俊杰及其合作者发现并鉴定了一类来自于非致病菌的、可用于基因编辑操作的小型(<1000个氨基酸)CRISPR-CasX核酸酶 (Liu J.J. et al., Nature, 2019)。该工作也通过对DpbCasX与gRNA及DNA底物所存在的不同结构状态的解析,揭示了CasX如何有效地协调多个结构亚基来完成基于单个酶活中心的DNA双链切割的机理,这与Cas9和Cas12a系统截然不同。然而,CasX以及近期其他课题组报道的小型基因编辑工具,如CasPhi, Cas12f 等,基因编辑效率均比较低,限制了它们的广泛应用。
  • 《生命学院周帆课题组与合作者构建和鉴定非人灵长类类胚胎模型》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13
    • 胚胎着床至原肠运动是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临床早期流产的高发期。受限于伦理争议和样本来源,相比于模式动物,灵长类围着床后发育的相关研究明显滞后。基于胚胎干细胞组装的类胚胎模型为灵长类胚胎发育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小鼠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类胚胎能体外培养到神经发生和器官发生阶段,人胚胎干细胞诱导获得的类囊胚也可以模拟囊胚阶段的形态和分子特征。非人灵长类具有与人相近的生殖发育和胚胎发育特点,是研究生殖和胚胎发育的理想动物模型。然而,适用于非人灵长类胚胎研究的类胚胎模型至今未见报道。 2023年4月6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周帆课题组、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刘真课题组和孙强课题组合作,在《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食蟹猴胚胎模型模拟原肠运动和早期妊娠反应”(Cynomolgus monkey embryo model captures gastrulation and early pregnanc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胚胎干细胞构建了含有主要谱系和结构特征的食蟹猴类囊胚,体外培养后可诱导其产生原肠胚的形态与细胞群体,体内移植后可检测到早期妊娠囊等早孕特征。 首先,研究人员利用食蟹猴胚胎干细胞进行类囊胚的体外构建。通过比较不同培养状态的食蟹猴胚胎干细胞并进一步优化体外诱导体系和方法,最终确认了4CL原始态(Na?ve)胚胎干细胞体系与HDM-mTDM两步法诱导,能够高效获得和食蟹猴生理囊胚形态上接近的类囊胚(图1A)。进一步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体外分离与干细胞建系等实验,提示新构建的食蟹猴类囊胚具有与生理囊胚相似的细胞谱系以及转录组特征(图1B)。 接下来,为鉴定其体外发育潜能,作者对食蟹猴类囊胚进行了长时程体外延迟培养。在体外培养至D17,类囊胚发育为圆盘样类胚胎,并包含羊膜腔、卵黄囊腔等特征性结构,且部分形态与之前报道的人类CS7(E16-19)时期的体内原肠胚相似(图1C)。结合转录组测序数据挖掘和对比分析,作者发现D17食蟹猴类胚胎具有原条细胞(Gast)、原始生殖细胞(PGCs)、羊膜上皮细胞(AME)、胚外中胚层细胞(EXMC)、内脏内胚层/卵黄囊内胚层细胞(VE/YE)、原始造血等细胞群体。作者进一步分析鉴定发现D17食蟹猴类胚胎还具有非神经外胚层(NNE)、新生中胚层(NM),晚期中胚层(AM)、定型内胚层(DE)等三胚层类似的细胞群体(图1D)。这些结果提示D17食蟹猴类胚胎无论从形态上,还是细胞谱系组成上,都与人类CS7(E16-19)胚胎具有相似特征,提示新构建的类囊胚具有一定着床后发育潜能。 最后,作者将食蟹猴类囊胚进行同种体内移植,结果显示部分受体在移植后能检测到明显的着床点和早期妊娠囊,同时伴随受体血清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升高,暗示能诱发一定的早孕反应特征(图2)。 综上,该研究利用胚胎干细胞体外重构了非人灵长类类囊胚,并对其体内外发育潜能进行深入的探究和评估。将非人灵长类的类囊胚体外培养至类原肠胚时期,为进一步优化灵长类类囊胚的体外重构策略,以及深入理解灵长类的胚胎发育过程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模型。 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刘真研究员、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周帆助理教授、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孙强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博士后李杰、清华大学周帆课题组科研助理朱庆元、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曹静、清华大学生命学院2021级博士生刘莹、以及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实验师陆勇为该论文并列第一作者。清华大学生命学院2021级博士生李倩等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帮助。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stem.2023.0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