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海洋生物中的新型病毒圈》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09-29
  • 一项针对RNA病毒的综合探测技术的研究表明,多种多样的RNA病毒会感染海洋微生物并与其共存,该技术被称为片段和引物连接双链RNA测序(FLDS)。

    病毒通常会感染宿主机体并大量复制,破坏宿主细胞后重新寻找新的宿主生物体。为了解病毒的多样性和其生存环境,科学家通常以细胞中的病毒粒子为研究对象。病毒主要被归类为DNA病毒、R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研究表明,海洋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DNA病毒,相比之下,自然环境中RNA病毒的多样性和生态学尚不为人所知,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环境基因组学研究方法。

    为了评估RNA病毒在海洋环境中的多样性,由Syun-ichi Urayama研究员(日本筑波大学生态和环境科学系的助理教授)和Takuro Nunoura博士(日本JAMSTEC机构海洋生物科学研究与发展中心的理事长)开发了一种新的技术来全面分析RNA病毒的基因组。结果显示,10升海水中共鉴定出842种RNA病毒,其中大部分是新物种。其中一些归类为已部分了解的RNA病毒种类,而另一些则被划分为从未被了解的新类型。此外,科学家们还比较了在微生物中发现的RNA病毒和在海水中漂浮的RNA病毒的多样性,发现许多病毒只在微生物细胞内被识别。这些结果表明,仅在微生物中检测到的病毒与宿主微生物共存,他们并不会破坏细胞结构。

    传统意义上,大多数病毒被认为是致病的。然而,最近的研究报告了一些病例,在这些病例中,感染病毒的生物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根据这些结果,很有可能在自然界中,许多病毒与宿主和谐共存,对宿主产生不利影响的致病性病毒似乎是一个独特的群体。

    通过能对RNA病毒的全面检测,新的FLDS技术有望在广泛的应用领域里促进生物技术的进步,而不仅仅局限于病毒的生态学。目前有一项研究已经开始探索FLDS技术在医药、公共卫生和农业领域的潜在应用。

    (刘思青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www.jamstec.go.jp/e/about/press_release/20180907/?tdsourcetag=s_pcqq_aiomsg#z1
相关报告
  • 《Nature:在世界海洋中发现了感染浮游生物的新型病毒》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4-28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一个由海洋学家、化学家和微生物学家组成的国际小组宣布发现了几种新的病毒,它们感染了世界上所有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4月19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irusviruses link herpesviruses to giant viruses”。在这篇论文中,他们描述了他们如何从塔拉海洋(Tara Ocean)考察期间收集的水样中发现这些病毒的证据,以及他们迄今为止对它们的了解。 病毒被定义为由蛋白外壳包裹着的核酸构成的传染因子。它们只有在感染宿主时才能增殖。病毒已经在广泛的环境中发现,从南极到偏远的岛屿,从大片陆地到大多数水源,包括世界上的海洋。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发现了一类全新的、以前未知的病毒群体,它们通过感染浮游生物生活在世界所有的海洋中。 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在海洋中的病毒,这些作者正在分析塔拉海洋探险期间获得的数据---这是一项大型工程,目的是更好地了解看不见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程度。作为这项工作的一部分,他们在2009年至2013年期间从全球各地收集了近35000份水样。除了海水之外,这些样本还含有藻类、浮游生物,而且事实证明,还有以前未知的病毒。 对这些病毒的仔细观察表明,它们是感染浮游生物细胞的双链DNA病毒,帮助它们调节海洋中碳和其他营养物的流动。这些作者将它们命名为mirusviruses。他们认为,这些病毒是浮游生物和海洋表面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又有助于养活生活在下面的生物。 这些作者还能够观察到,这些病毒属于Duplodnaviria病毒家族,这意味着它们与导致人类疱疹的病毒有关。但是他们也发现它们在其他方面与Varidnaviria病毒组有关,他们认为,这意味着它们是嵌合体。 这些作者还表示,这一发现不仅增加了有关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浮游生物如何发挥作用的知识,而且还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疱疹感染背后的病毒根源。 参考资料: Morgan Gaïa et al. Mirusviruses link herpesviruses to giant viruses. Nature, 2023, doi:10.1038/s41586-023-05962-4.
  • 《研究发现超过75%的海洋生物可发光》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4-22
    • 大多数人可能见过深海鮟鱇鱼的照片:利用本身肉质的发光体,引诱猎物靠近嘴部,其发光体是一种通过细菌产生的生物性光源。 这些海洋生物发光现象曾被认为是罕见的,而最近Scientific Reports期刊发布的一项新研究,对深海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现象进行了第一次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生活在海洋表层及到4000米深度的海洋生物中,超过四分之三的海洋生物都存在发光现象,包括鱼类、水母、虫类(如深海螺旋虫)、透明动物、甲壳类动物、鱿鱼和章鱼等。其中一部分海洋生物像鮟鱇鱼一样,依靠光细菌发光,但大多数海洋生物则像水母一样通过化学作用发光。 深海中的发光现象有很多作用,比如可以狩猎、警告掠食者或吸引伴侣。科学家解释说,这项发现使得海洋中的生物发光现象成为一个“生态特征”,这个特征是生活在深海中的大多数生物都应该具备的。 (刘雪雁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