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揭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氮水调节机制》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9-06
  • 水分和氮素是决定陆地生态系统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生产力水平、维持群落结构的两个关键生态因子。然而,人们对气候暖干化背景下,降水变化、氮沉降及其交互作用如何影响荒漠草原植被生产力和群落结构尚不清楚,严重制约了荒漠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许振柱研究组基于内蒙古北部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大幅度降水梯度(包含极端干旱和极端降水年型)和氮素添加交互作用的长期野外模拟试验资料发现,荒漠草原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和植物群落水平高度(CWM)都会随着降水量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而氮素添加将进一步增强降水效应,特别是提高了植物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荒漠草原群落物种组成发生显著变化,优势种由石生针茅等多年生禾本科植物转变为茵陈蒿等非禾本科植物。这意味着正在发生的气候变化及其与氮沉降的耦合作用将可能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相关报告
  • 《适度放牧增加草甸草原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碳、氮、磷储量》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07-12
    • 2024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数字农业农村推广中心、东北师范大学等多家机构合作研究了适度放牧对草甸草原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的碳、氮、磷储量的影响。基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长期放牧试验平台,放牧提高了地上氮、磷含量,降低了地上生物量、根系和凋落物的地上生物量C含量和养分储量。相关成果以Moderate grazing increased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rage in plants and soil in the Eurasian meadow steppe ecosystem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 《华南植物园等揭示风电场对生态系统功能的潜在影响及驱动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11-24
    •     为应对由化石燃料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风能作为最为清洁的绿色能源之一,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推广。在风电场的规模在地理空间上不断扩大的过程中,风电场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可能放大,并进一步改变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尽管风电场对于区域气候的影响已被证实,但对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的研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联合国内外的科研机构,选择中国北方草地为研究区,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发现了大规模风电场降低草地的植被生产力和碳汇总量。研究显示,在风电产生的同时,风力涡轮机转子旋转产生的湍流改变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垂直交换,进而对局地气候产生影响。本研究基于气候观测数据的分析进一步提出,由风电机引起的热量和水汽垂直交换导致区域大气水汽压差(VPD)增加,即大气干旱加剧。大气干旱现象被证明是大规模风电场抑制植被的生长和生产力进而降低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主要原因。     该研究创新性地将风能与生态系统功能联系在一起,揭示了大规模风电场对区域碳循环的影响和驱动机制,并强调了在全球风能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评估其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意义。     华南植物园在可再生能源生态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揭示了大规模风电场对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潜在影响及驱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Observed?impacts of large wind farms on grassland carbon cycling为题,发表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上。研究工作得到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