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法加三位科学家获2018诺贝尔物理学奖》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dingxq
  • 发布时间:2018-10-09
  • 北京时间10月2日下午5时52分,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获奖者为美国科学家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法国科学家热拉尔·穆鲁(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获奖理由是表彰3人在激光物理学领域所作出的开创性发明。

    阿瑟·阿什金已经96岁,是迄今年龄最大的获奖者。唐娜·斯特里克兰是55年来首次有女性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而将该奖项的女性获奖者增至3人。

    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激光物理学领域开创性的发明”,其中一半奖金授予美国贝尔实验室科学家阿瑟·阿什金,因其在“光学镊子及其在生物系统中的应用”领域所做的工作;另一半奖金由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科学家热拉尔·穆鲁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共同分享,以表彰他们在“产生高强度、超短光脉冲方法”方面的工作。

    今年获奖的发明给激光物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极其微小的物体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快速过程正从一个新的角度被观察到。先进的精密仪器正在开启尚未开发的研究领域以及大量的工业和医疗应用。

    阿瑟·阿什金于1922年在美国纽约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长大。他到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在那里还做一名技术人员为美国军方的雷达设备制造磁控管。在大二时,他应征加入二战,但导师席德·米尔曼(Sid Millman)打了个电话,把阿什金列入了“征兵预备队”,得以让阿什金在剩余的战争时期继续在实验室工作。1952年从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阿瑟·阿什金发明了一种光学镊子,可以用激光手指抓取粒子、原子、病毒和其他活体细胞。新工具让阿什金实现了科幻小说中的一个古老梦想——利用光的辐射压力移动物体。他成功让激光将小粒子推向光束中心,并将它们固定在那里。光学镊子由此被发明。1987年,阿什金取得了重大突破,他用镊子在不伤害活细菌的情况下捕获了它们。他立即开始研究生物系统,现在光学镊子已被广泛用于研究生命的机制。阿什金在贝尔实验室长达40年的卓越职业生涯中,发现了如何让激光推、拉和抓住微小物体,如小介电粒子、细胞和DNA等生物分子。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名誉教授热拉尔·穆鲁于1944年出生在法国阿尔贝维尔,1973年获得博士学位。唐娜·斯特里克兰于1959年出生在加拿大贵湖,1989年从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热拉尔·穆鲁在2012年获得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和2016年弗雷德里克·艾夫斯奖章之后,今年又获得了美国物理学会的荣誉,被授予阿瑟·伦纳德·肖洛激光科学奖(Arthur L. Schawlow Award),以表彰他在基础科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即利用激光在推进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及其与光的相互作用的知识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

    穆鲁和学生唐娜·斯特里克兰是被称为啁啾脉冲放大(CPA)技术的共同发明人。该技术使短激光脉冲放大到极高的峰值功率成为可能,可达到万亿瓦级(1012瓦)。它彻底改变了激光科学领域,并在物理学的不同分支中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包括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它还适用于医学领域,在眼科和白内障屈光手术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他们的革命性文章发表于1985年,并且构成了斯特里克兰博士论文的基础。

    无数的应用领域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但即使是现在,这些著名的发明也让人们能够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最佳精神在微观世界中上下求索——为人类带来最大的利益。

    三位女性获奖者

    从1901年到2018年,女性共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学奖3次。

    其他两次分别为玛丽·居里和皮埃尔·居里分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奖金,原因是“他们对亨利·贝克勒尔教授发现的辐射现象进行联合研究”。

    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和汉斯·延森获得了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奖金,以表彰他们“对核壳层结构的相关发现”。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10/418289.shtm
相关报告
  • 《三位科学家获颁2019年度邵逸夫奖》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9-29
    • 9月25日晚,2019年度“邵逸夫奖”颁奖典礼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讲座教授爱德华·史东(Edward Carroll Stone,右一)获得天文学奖;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玛利亚·杰辛(Maria Jasin,左二)荣获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前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米歇尔·塔拉格兰(Michel Talagrand,左一)荣获数学科学奖。图为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右二)为三位科学家颁奖并合照。“邵逸夫奖”是按照邵逸夫先生的意愿而设,于2002年11月成立,共设有三个奖项: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和数学科学奖,每项奖金120万美元。 2019年度邵逸夫奖颁奖礼25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三位科学家分别获颁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数学科学奖,以表彰其在学术、科学研究或应用上取得的突破成果,且有关成果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当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以主礼嘉宾身份出席颁奖礼并为获奖科学家颁奖。 天文学奖颁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大卫·莫里斯物理学讲座教授和特别项目副校长爱德华·史东(EdwardCStone),以表彰他领导旅行者项目。该项目在过去40年间,改变社会对4颗巨行星和外太阳系的了解,开展了探索星际空间的任务。 生命科学与医学奖由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尔康奈尔医科研究生院教授和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成员玛丽亚·杰辛(MariaJasin)获得,以表彰她证明脱氧核糖核酸中定点双链断裂会刺激哺乳动物细胞的基因重组,奠定并直接引至能编辑哺乳动物基因组特定位置的工具的产生。 数学科学奖则颁予前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米歇尔·塔拉格兰(MichelTalagrand),以表彰他研究集中不等式、随机过程的上确界和自旋玻璃的严谨结果。邵逸夫奖设有三个奖项,分别为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数学科学奖。该奖2002年11月宣告成立,自2004年开始,每年颁奖一次,奖金为120万美元。奖项由已故香港影视巨子邵逸夫设立,旨在表彰在学术、科学研究或应用上取得突破成果,且该成果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科学家。由2004年至今,在近80位邵逸夫奖得主中,已有12位获颁诺贝尔奖。
  • 《探索黑洞的“光” | 2020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黑洞研究者》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10-13
    • 原文作者:Elizabeth Gibney & Davide Castelvecchi 数学物理学家Roger Penrose与Andrea Ghez、Reinhard Genzel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两位科学家在银河系中心发现了一个特大质量黑洞。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一位数学物理学家和两位天文学家,表彰他们关于黑洞的发现。黑洞是宇宙中质量最大、最神秘的天体。 奖项的一半被授予英国89岁的数学物理学家Roger Penrose,他用理论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能推导出黑洞的存在——黑洞的引力大到连光都无法逃逸。 1000万瑞典克朗(110万美元)奖金的另一半被授予55岁的美国天文学家Andrea Ghez和68岁的德国天文学家Reinhard Genzel,两人在银河系中心发现了一个特大质量的致密天体,这也是最为人熟知的黑洞。 Roger Penrose、Andrea Ghez和Reinhard Genzel(从左至右)因为关于黑洞的研究获得了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来源:David Levenson/Getty, Christopher Dibble, ESO/M. Zamani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Ghez和Genzel便各自领导团队,绘制银心附近的恒星运行轨道。他们从研究中得出结论:必然存在一个质量极大、不可见的天体控制着这些恒星毫无章法的运动。负责颁发该奖的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这个名为人马座A*(Sagittarius A*)的天体是迄今证明银心存在特大质量黑洞的最有力证据。 “物理学巨擘” 米兰比科卡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Monica Colpi认为三位得奖者实至名归。“Genzel和Ghez的观测数据极其出色,他们观测恒星绕该天体运动的能力也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数据证明了人马座A*的密度与特大质量黑洞是一致的。 天体物理学家Heino Falcke也表示赞同。“他们为证明星系存在这些黑暗中心做出了奠基性贡献。”荷兰拉德堡德大学的Falcke说。 Penrose是“理论物理学的一位巨擎”,影响了一代代科学家,英国巴斯大学天体物理学家Carole Mundell说。他是“真正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他从事的每一件事都充满了无边的想象力、乐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她说。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Ghez是第四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性——这是女性得奖人数最少的诺贝尔奖项(见“诺贝尔奖得主男女不均”)。2018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激光物理学家Donna Strickland成为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性,在她之前的55年里,无一女性获得此奖。 “作为第四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性,我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份责任。我希望能激励更多的年轻女性进入这个充满乐趣的领域。”Ghez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从广义相对论到几何 在1965年的一篇开创性论文中,Penrose从广义相对论出发,证明了黑洞可以在正确的条件下形成——这里的条件是指形成一个能捕获光的界面。在这个界面内,质量会发生不可逆的引力坍缩,产生一个能量密度无限大的区域,即奇点(singularity)。此前的研究人员曾发现,这种必然的结局只能在物理学上不成立的条件下出现。 Penrose的贡献横跨好几个数学和物理学领域。他与图形艺术家M. C. Escher的交流启发他画出了一些不可能的几何物体。上世纪70年代,他开创了一套几何理论:一种非周期性的二维密铺,如今被称为Penrose平铺(Penrose tilings)。2011年摘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准晶体”(quasicrystal)天然拥有这种密铺排列。 Penrose将非常巧妙的数学方法融入了多个物理学分支,目前正在和Penrose合作的加州理工学院数学物理学家Matilde Marcolli表示。“这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她说。 60年代末,Penrose提出了“扭量空间”(twistor spaces)理论,尝试让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完全相容,巴基斯坦拉合尔政府学院大学的数学物理学家Asghar Qadir说。扭量空间会改变时空的根本性质。“他提出的想法是,不要把时空看作某种存在的基础,而是一种新出现的事物。”Qadir在博士期间曾跟随Penrose研究扭量理论。 此外,这位数学物理学家曾与已经过世的霍金合作,对奇点开展了进一步的基础性研究。“我的感受是,给Penrose颁奖等于间接给霍金颁奖,这是在嘉奖两人及其团队对黑洞现象的理论物理学解释做出的巨大贡献。”德国科隆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Andreas Eckart说。 黑暗中心 如果说Penrose为黑洞的存在奠定了理论基础,那么Ghez和Genzel的团队就是用有力的实验证据证实了银河系的中心就有这么一个黑洞。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天文学家就开始怀疑大部分星系中心都有一个特大质量黑洞——质量超过太阳的100万倍。银河系自然是研究首选。射电观测已经揭示了银心的人马座A*天体会释放出高能辐射。其他观测结果显示银心布满了恒星,气体高速流动。 Reinhard Genzel团队观测结果的延时视频,显示了这些恒星在20年的时间里如何绕银河系中心的黑洞运行。来源:ESO/MPE 但是,近距离观测这些恒星却是个挑战,因为气体与尘埃会遮蔽来自恒星的辐射。90年代开始,互为竞争对手的Ghez团队和Genzel团队,利用世界上几台最大的望远镜——分别是夏威夷莫纳克亚山的凯克天文台和智利帕拉纳尔的甚大望远镜——以及前沿的观测技术,突破了观测挑战。 其中的关键是,他们找到了在微弱光线下提高分辨率和灵敏度的方法,Genzel团队的前成员Eckart说。两个团队先利用斑点成像法,通过快照采集数据,修正地球大气造成的图像不清。随后,两个团队采用自适应光学技术,这种技术利用一块镜面矫正畸变,从而延长曝光时间,增加进光亮和灵敏度,还能让研究人员在三维空间中追踪恒星运动。 几十年来,两个团队利用这些技术测量了成千上万个靠近银心的恒星,并绘制了约30个恒星的运行轨道,最终将这个黑洞的质量确定在约400万倍的太阳质量,并对其大小的上限达成了一致。 Eckart认为,银河系中心存在特大质量黑洞的结论,是团队合作以及“许多论文和项目”不断积累的结果。目前仍在与Genzel合作的Eckart表示,Genzel的刻苦勤奋是众所周知的,“他力求简明,是位非常出色的科学家。”而根据《自然》2013年的一篇人物特写(https://www.nature.com/news/astronomy-star-tracker-1.12622),Ghez对高强度的工作也是甘之如饴,全身心付出。“她非常专注,解决问题的办法很直接。”Eckart补充道。 原文以 Physicists who unravelled mysteries of black holes win Nobel prize为标题发表在 2020年10月6日的《自然》新闻版块。Nisha Gaind和Holly Else亦为本文提供了额外报道。 © nature doi: 10.1038/d41586-020-02764-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