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智能餐饮机器人团体标准发布》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3-19
  • 近日,海淀区发布全国首个面向具身智能技术在厨房烹饪、餐饮等细分场景的技术规范及团体标准《餐饮设备智能烹饪机器人系统通用技术要求》(T/ZSA 288-2024)。

      这一AI领域团体标准,首次以标准的形式正式定义在餐饮和厨房烹饪场景中的“具身智能技术”,明确包含该技术的机器人系统研发、操作、运维等重要参数及性能要求。内容涵盖了智能烹饪机器人系统的总体架构、技术要求、智能化要求和运营维护等多个方面,广泛适用于餐饮服务经营者、集中用餐单位食堂、其他生活服务场景的智能烹饪机器人及机器人系统的研制、生产、检验、验收和运营维护等环节。

      当前针对智能烹饪设备,特别是具身智能等新型人工智能技术的烹饪类设备及系统,国内外均缺少普遍的技术规范与标准化要求。为了弥补这一空白,在海淀区市场监管局、中关村科学城、中关村标准化协会等部门的支持下,具身智能应用创新企业联合多家上市公司、行业上下游企业与合作伙伴以及创新研究机构研究制定了《餐饮设备智能烹饪机器人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在此次团体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海淀区市场监管局结合食品安全方面法律法规要求对企业进行了全程指导。“在制定智能餐饮机器人团体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参考引用了8个食品安全方面的国家标准,确保具身智能技术赋能传统餐饮行业迭代升级的过程中,同步实现食品安全方面的合规要求,让监管和规范为产业发展‘助力领跑’。”海淀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也将持续支持企业参与创新场景的通用技术规范与团体、地方及国家标准的讨论、撰写与制定等工作,通过标准创新,支持海淀企业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 原文来源:https://scjgj.beijing.gov.cn/zwxx/scjgdt/202503/t20250317_4036310.html
相关报告
  • 《阿里云发布“智能汛情机器人”,5G巡逻机器人在哈机场上岗》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07-27
    • AI“朋友圈”扩容 张江再添机器人谷   7月11日,索道投资与张江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形成服务机器人生态联盟,助力打造“AI+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共同促进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携手共建科创生态。同时,会上透露,机器人产业在张江科学城的最新布局:打造机器人谷。   据悉,双方将依托张江集团丰富的科创土壤和索道投资雄厚的产业资源,共建服务机器人生态联盟,双方将致力打造“AI+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不定期邀请相关企业在张江科学城举办论坛和路演活动,共同推动“AI+机器人”的融合发展,有效推动AI应用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重要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疫情致日本棒球比赛用机器人当球迷   据外媒报道,在东京举办的日本职业棒球联盟(NPB)福冈软银鹰队对阵乐天金鹫队的比赛现场上,原本空无一人的看台上出现了数十个机器人球迷。   前谷歌机器人主管打造出能够灵活延伸的辅助机器人   据外媒报道,在过去的三年里,由谷歌前机器人主管Aaron Edsinger博士领导的一个团队一直在秘密研制一种辅助机器人--Hello Robot。这款机器人已经从隐形状态对外展示出它的第一个成果--延伸研究版(Stretch Research Edition)。Stretch是第一个能在家里或工作场所轻松操作的移动机械手,并且还可以放在汽车的后面在项目地点之间运输,Stretch的底座看起来像一个机器人吸尘器,上面则安装有一根超一米的杆,中间配有一根可伸缩手臂。   据悉,延伸研究版目前的售价为17950美元。   Nature重大突破!史上最刚的机器人化学家!8天工作172个小时!   7月16日——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建造了一个智能移动机器人科学家,它可以24-7小时工作,自己进行实验。   这是这类机器人中的第一个机器人科学家,它可以自己决定接下来要做什么化学实验,并且已经发现了一种新的催化剂。   它有和人相似的尺寸,在标准的实验室工作,可以和人类研究人员一样使用仪器。   然而,与人类不同的是,这个400公斤重的机器人有着无限的耐心,可以在10维空间思考,每天工作21.5小时,只在充电时需要停下来。   智利将使用自主研发智能机器人协助疫情救治   近日,一款由智利大学科研人员研发的专门用于对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进行医疗护理的智能机器人成功完成临床测试,将于7月20日起正式投入智利全国的疫情救治工作。这款可移动式远程遥控机器人装有双向摄像头和触摸式屏幕,能够实现医患直接对话与问诊。   目前,拉美多国在抗疫工作中都广泛使用了智能技术,而智利则将是该地区首个使用自主研发相关智能机器人的国家。   埃夫特成功登陆科创板   7月15日,埃夫特成功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截至收盘,公司股价为30.98元/股,涨幅达387.87%。   招股书显示,公司此次发行价格为6.35元/股,发行股份数为13044.68万股,募资8.28亿元。发行成功后,将投入募集资金43692.50万元用于下一代智能高性能工业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投入募集资金33447万元用于机器人核心部件性能提升与产能建设项目,投入募集资金36403万元用于机器人云平台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公司称,若此次实际募集资金小于上述项目投资资金需求,缺口部分由公司以自筹方式或者银行借款方式解决。   阿里云发布“智能汛情机器人”   7月17日,阿里云已研发完成“智能汛情机器人”,开始在部分受灾地区试点应用。据阿里方面介绍,这款机器人由阿里云提供技术支持,基于达摩院智能外呼平台开发,通过智能语音问答能了解受灾情况、受灾人数、转移安置人数、房屋受损数量和物资求助情况等信息。其并发量可达5000以上,且可随需求扩容,相当于5000名工作人员同时拨打电话开展调研工作,1小时可完成10万个智能调研。   5G巡逻机器人在哈机场上岗   对5米以内的人员可实时测温   近日,黑龙江省公安厅机场公安局引进的 5G 警用巡逻机器人在哈尔滨机场上岗。该机器人不仅可以按照事先设定的路线对机场各角落进行消毒,还能利用红外线对 5 米以内的人员进行实时测温,并识别过往人员是否佩戴口罩。   这款名为 “ 千巡警用巡逻机器人 ” 是目前黑龙江省内第一款用于测体温的巡逻机器人,可一次性测量 10 个人的体温,温度误差在 0.3 摄氏度以内。对于体温超过预警值或没有规范佩戴口罩的人员,机器人可以现场通过高音播报发出告警和提醒。此外,该机器人搭载了 5 个高清摄像头,能实现全景无死角巡逻和固定点位值守,红外热成像等各类监测数据也会实时传送到后台。该机器人还兼备远程对讲、可视化指挥、24 小时全天候监测等功能。
  • 《首个红树林抗污染生态修复技术团体标准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4-02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主导编制的团体标准《红树林抗污染生态修复技术规程》(编号:T/CI 035-2023)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批准发布、实施,并已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发布(www.ttbz.org.cn);该标准为我国首个红树林抗污染生态修复技术标准,有望解决目前红树林污染生态修复无技术规程可依的局面。 红树林生态系统处于海陆动态交界面、周期性遭到海水浸淹的潮间带环境,作为独特的海陆边缘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平衡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红树林具有很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尤其在发展近海渔业、净化环境和固碳增汇等方面。 近30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如污染、海岸工程等)和全球气候变化(高低温、海平面上升等)的影响,全球超过1/3的红树林消失,其中损失的红树林有超过60%归因于人类活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活动增加导致全球滨海湿地退化、红树林大面积丧失,受损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已成为国际关注重大科学问题。因此,如何加快恢复受损红树林已成为国际海洋科学亟需解决问题之一,为了改变红树林退化和消失现状,红树林的生态修复已经成为了国际红树林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内容。 目前,我国现有2.7万公顷红树林每年埋藏蓝碳约27万吨CO?,具有巨大的固碳、储碳潜能,红树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将在我国“双碳战略”中起到十分重要作用。但迄今为止,国内外都没有红树林抗污染生态修复技术规程,为了规范受损污染生境红树林生态修复技术应用,迫切需要制定红树林抗污染生态修复技术规程,进一步指导红树林抗污染生态修复生产实践,促进我国乃至南亚、东南亚红树林生态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助力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 《红树林抗污染生态修复技术规程》中规定了红树林抗污染生态修复的原则、抗污染生态修复技术流程和种苗质量控制等,以及修复和重建红树林管护、验收和监测评价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该标准所提出的技术规程力求符合实际、便于操作,并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了红树林生态修复工作有标可依,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家标准空白,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促进红树林生态修复工作发展,提升红树林的生态健康水平和功能服务效果。该规程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污染生境红树林修复与重建。 团体标准编制的主要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友绍红树林研究团队完成,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温州市洞头区海洋与渔业发展研究中心等为该标准的参与编制单位。该标准的编制得到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美丽中国生态工程)、国际伙伴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