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十五五”钢铁企业降本路径探讨》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7-08
  • 中国钢铁工业经过多年发展,企业规模和钢材品质显著提升。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消费升级及国际形势演变的背景下,钢铁需求减少,而供给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向“十五五”,钢铁企业要在激烈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需采取极致成本或低成本战略,但不同于恶性竞争,应通过稳质提质和创新生产力来实现降本增效的闭环发展。首先,节流式降本策略包括:优化原燃料采购和物流运输成本,提高生产过程管理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并增加产品附加值。具体措施如建设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优化配煤配矿结构、加强废钢资源保障及优化物流运输网络等。其次,生产端再造策略通过各类智能化和数字化手段挖掘降本潜力。例如,借助AI算法优化高炉操作、部署动态废钢配比模型、推广连铸连轧一体化工艺、推进轧后热处理升级等,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最后,产品端升级策略强调开发高附加值产品、高性价比产品,并通过新商业模式实现服务型转变。例如,构建一体化产业链数字生态系统,提供个性化服务,增强客户粘性与满意度,从而实现增值创效。整体来看,钢铁企业在“十五五”期间要通过极致成本战略和新质生产力的结合,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降本增效目标。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NDMzMDQyMg==&mid=2650999478&idx=3&sn=af755276c39a493e9ad6d8dfaed2ad82&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钢铁工业协会:重视科技在钢铁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05
    • 7月31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六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在江苏省张家港市举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会上对科技进步在推动中国钢铁工业转型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表示,当前钢铁工业发展正面临着三大约束,即资源-能源约束、环境-生态约束、市场-品牌约束,理清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方面,找准方向、途径,调整发展思路,是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何文波认为,在推动中国钢铁工业转型高质量发展中,科技进步有五大作用。 一是绿色赋能,促进钢铁工业与自然社会融合发展。近年来,为实现源头治理和绿色化发展,钢铁行业重点开发应用了一批高效治理及综合利用等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设施,大力推进超低排放改造,成效显著。根据中钢协统计,2015~2019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由574千克标准煤降至553千克标准煤,吨钢二氧化硫排放由0.90千克下降到0.47千克,削减幅度达48%;吨钢烟粉尘排放由0.79千克下降到0.48千克,削减幅度达39%。 二是智能赋能,打造钢铁工业发展新引擎。钢铁工业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流程性产业,智能制造基础好、空间大。2018年,钢铁行业两化融合指数达到51.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68.7%,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超过50%。在智能车间、智慧矿山、大规模定制等方面,钢铁行业布局了多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新模式项目,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三是体系赋能,夯实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2010~2018年,国内规模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总量由402.12亿元增长到706.88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由0.74%增长到1.05%,稳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科技创新投入的带动下,钢铁行业有效发明专利数由2010年的2659件增加到2019年的27702件。何文波表示,民营企业在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以后,创新也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选择,一批民营钢铁企业加大了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如沙钢在成为国内第一家聘请外籍院长建立企业研究院的钢铁企业之后,又通过重组东北特钢布局高端特钢领域。 四是标准赋能,引导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方向。高标准是高质量的保证。“十三五”期间,钢铁行业以创新为牵引,推进标准化工作,坚持标准与产业发展、用户需求相结合,基本形成了以国标、行标、团标为主,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专业配套、可操作性强、技术水平较高的标准体系,用先进标准支撑和引领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五是产业链赋能,建设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新载体。伴随着钢铁产品研发和生产技术水平提升,钢铁行业产品研究逐步向基础和应用两端延伸,企业在产品研发、营销和市场推广过程中,纷纷加大技术力量的投入,以需求为导向,以不同形式介入最终用户需求产品的早期研发阶段,建立快捷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快速响应的服务网络,为用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及问题解决方案,并积极参与相关标准的起草工作,增强了产业链的紧密度。
  • 《中国钢铁协会:钢铁行业效益的提升,有力支撑了低碳技术研发投入》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7-09
    • 在当前钢铁行业面临下行周期与绿色低碳转型挑战的背景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于6月25日召开了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2025年年会暨绿色低碳发展研讨会。会上,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详细介绍了行业在自律控产、降库存、提升效益及低碳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姜维强调,钢铁行业需凝聚全行业智慧,明确未来绿色低碳转型的主攻方向,探索新路径,激发新思维,达成新共识。他提出,通过“三定三不要”和“自律控产降库存”等措施,行业在上半年实现了产量的调控和经济效益的提升,这也为低碳技术研发提供了资金支持。针对国际市场低碳标准分化的问题,姜维指出,需加快推动绿色产品标准与国内EPD体系的国际互认,避免因标准壁垒增加贸易成本。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已有230余份EPD报告发布,民营企业参与度提升,显示出全行业在低碳发展上的积极行动。具体到行业运行情况,姜维提到,今年1-5月,全国粗钢产量4.32亿吨,同比下降1.7%,钢材出口高位运行但出口均价下降,原燃料价格降幅大于钢价降幅,行业利润同比增长56.96%。这些数据表明,行业自律控产有效,使得钢价相对平稳,企业库存保持较低水平,从而提升了整体效益。此外,姜维指出,钢坯出口激增导致国内深加工能力浪费和环境污染,协会已建议国家限制钢坯出口。西南地区则以114万吨的增量和4.5%的增速成为六大地区中表现最突出的区域。总结来看,钢铁行业在绿色低碳转型和效益提升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全行业需继续努力,明确方向,突破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