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工业协会:重视科技在钢铁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05
  • 7月31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六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在江苏省张家港市举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会上对科技进步在推动中国钢铁工业转型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表示,当前钢铁工业发展正面临着三大约束,即资源-能源约束、环境-生态约束、市场-品牌约束,理清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方面,找准方向、途径,调整发展思路,是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何文波认为,在推动中国钢铁工业转型高质量发展中,科技进步有五大作用。

    一是绿色赋能,促进钢铁工业与自然社会融合发展。近年来,为实现源头治理和绿色化发展,钢铁行业重点开发应用了一批高效治理及综合利用等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设施,大力推进超低排放改造,成效显著。根据中钢协统计,2015~2019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由574千克标准煤降至553千克标准煤,吨钢二氧化硫排放由0.90千克下降到0.47千克,削减幅度达48%;吨钢烟粉尘排放由0.79千克下降到0.48千克,削减幅度达39%。

    二是智能赋能,打造钢铁工业发展新引擎。钢铁工业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流程性产业,智能制造基础好、空间大。2018年,钢铁行业两化融合指数达到51.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68.7%,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超过50%。在智能车间、智慧矿山、大规模定制等方面,钢铁行业布局了多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新模式项目,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三是体系赋能,夯实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2010~2018年,国内规模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总量由402.12亿元增长到706.88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由0.74%增长到1.05%,稳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科技创新投入的带动下,钢铁行业有效发明专利数由2010年的2659件增加到2019年的27702件。何文波表示,民营企业在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以后,创新也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选择,一批民营钢铁企业加大了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如沙钢在成为国内第一家聘请外籍院长建立企业研究院的钢铁企业之后,又通过重组东北特钢布局高端特钢领域。

    四是标准赋能,引导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方向。高标准是高质量的保证。“十三五”期间,钢铁行业以创新为牵引,推进标准化工作,坚持标准与产业发展、用户需求相结合,基本形成了以国标、行标、团标为主,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专业配套、可操作性强、技术水平较高的标准体系,用先进标准支撑和引领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五是产业链赋能,建设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新载体。伴随着钢铁产品研发和生产技术水平提升,钢铁行业产品研究逐步向基础和应用两端延伸,企业在产品研发、营销和市场推广过程中,纷纷加大技术力量的投入,以需求为导向,以不同形式介入最终用户需求产品的早期研发阶段,建立快捷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快速响应的服务网络,为用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及问题解决方案,并积极参与相关标准的起草工作,增强了产业链的紧密度。

  • 原文来源:http://www.ceh.com.cn/cjpd/2020/08/1283647.shtml
相关报告
  • 《碳达峰碳中和倒逼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24
    •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任务非常艰巨,要求会更加刚性。”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近日表示,钢铁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支撑产业和碳排放重点行业,应强化对碳减排共识,将挑战转化为自身高质量发展动力。 李高在20日举办的2021(第十二届)中国钢铁发展论坛上作出上述表述。他指出,钢铁行业要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统筹谋划目标任务,科学制定行动方案,推动行业碳排放尽早达峰。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释放的信号同样很“刚”。记者了解到,工信部今年将制定出台更加严格的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完善产能信息预警发布机制,实施产能产量双控,组织开展钢铁去产能回头看,逐步研究建立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总量等为依据的产量约束机制。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在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粗钢产量占全球粗钢产量一半以上。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看来,我国钢铁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进步,在吨钢耗能与碳排放量上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粗钢产量巨大造成了全行业碳排放总量仍然较大。 而与高位震荡上行的粗钢产量相比,钢铁行业利润率提升却相对乏力。如何进一步脱碳、减量、增效?空间有多大?着力点在哪?这些是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绕不过的问题。 “不要孤立地看待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指出,碳达峰、碳中和事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产品结构,牵动着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毅中的观点在钢铁行业体现尤为明显。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高炉—转炉为主的流程结构、行业集中度不高、高端绿色产品供给不充分等能源、产业、产品结构性问题都是影响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因素。反过来看,低碳发展也将倒逼钢铁行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要冷静看待当前钢材消费高增长,国家提出压缩粗钢产量,就是要求钢铁行业切实转变发展理念,从高速增长转移到高质量发展轨道上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表示,无论是控产能、还是减产量,目标都指向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这既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有利于钢铁行业转型升级。 今年2月,中钢协发布倡议书,呼吁钢铁行业努力在“十四五”期间提前实现碳达峰:一是尽早实现粗钢产量达峰,二是推动低碳冶金等变革性技术研发,三是有序发展电炉短流程工艺,四是提高高强度钢材的应用。 钢铁企业积极响应,从宝武集团、河钢集团、鞍钢集团等多家钢铁企业近日发布的2021年经营计划中可以看到,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企业发展关键词。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总工程师李新创介绍,钢铁行业正在加快研究碳达峰及降碳行动方案,包括推动绿色布局、节能及提升能效、优化用能及流程结构、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应用突破性低碳技术、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体系支撑等内容。 “钢铁行业将是率先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行业,地方落实碳达峰的关键环节,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的重要领域。”李新创说。
  •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十五五”钢铁企业降本路径探讨》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7-08
    • 中国钢铁工业经过多年发展,企业规模和钢材品质显著提升。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消费升级及国际形势演变的背景下,钢铁需求减少,而供给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向“十五五”,钢铁企业要在激烈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需采取极致成本或低成本战略,但不同于恶性竞争,应通过稳质提质和创新生产力来实现降本增效的闭环发展。首先,节流式降本策略包括:优化原燃料采购和物流运输成本,提高生产过程管理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并增加产品附加值。具体措施如建设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优化配煤配矿结构、加强废钢资源保障及优化物流运输网络等。其次,生产端再造策略通过各类智能化和数字化手段挖掘降本潜力。例如,借助AI算法优化高炉操作、部署动态废钢配比模型、推广连铸连轧一体化工艺、推进轧后热处理升级等,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最后,产品端升级策略强调开发高附加值产品、高性价比产品,并通过新商业模式实现服务型转变。例如,构建一体化产业链数字生态系统,提供个性化服务,增强客户粘性与满意度,从而实现增值创效。整体来看,钢铁企业在“十五五”期间要通过极致成本战略和新质生产力的结合,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降本增效目标。